王磊平 李帆
摘要:在《詩經(jīng)》漫長的流傳過程中,詩的本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發(fā)不可查證。究其原因,不僅是文獻的散佚,更多的是對意象的一種理解斷層。筆者在深入分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詩經(jīng)》中“彼其之子”的一些前人沒有總結(jié)的小的知識點,再思考整合總結(jié)成文,以期對閱讀者有所啟發(fā)。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 “彼其之子” 姬姓 地理
筆者整理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彼其之子”的研究很少。首次注意到“彼其之子”是在《詩經(jīng)·曹風·候人》“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1]這首詩非常有名,但是“彼其之子”作何解釋,古人大多一筆帶過?!对娊?jīng)》提到“彼其之子”,除《候人》外,還有《王風·揚之水》《鄭風·羔裘》《魏風·汾沮洳》《唐風·椒聊》。既然這些詩都出現(xiàn)了“彼其之子”,其中可能存在某種聯(lián)系。
一、“彼其之子”出現(xiàn)的規(guī)律
《詩經(jīng)》主要是載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總集。要了解“彼其之子”的出現(xiàn)規(guī)律,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春秋時代的國家地理。
“彼其之子”所出現(xiàn)的國風所屬國家國土相連,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地區(qū)。此外,還有一個內(nèi)在聯(lián)系,就是這五國的國君都姓“姬”?!锻躏L》不必說,曹國建國者是周文王六子,鄭國建國者為周厲王少子。唐、魏都和晉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唐風》其實就是“晉風”。晉國建國者是周武王姬發(fā)之子。魏國三分了晉國,魏文侯史載姬姓魏氏。
以上是“彼其之子”出現(xiàn)的地理、歷史大環(huán)境,細化的內(nèi)部聯(lián)系還需深入詩句找答案。
二、“彼其之子”情景帶入
在深究“彼其之子”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五首詩的內(nèi)容。
《曹風·候人》寫面對愛情,對個人命運不公的慨嘆,作者對“彼其之子”充滿了高度的贊揚與同情;《王風·揚之水》寫戍邊戰(zhàn)士思念家中妻子,“彼其之子”指遠方的妻子;《鄭風·羔裘》全篇溢美之詞,夸贊“彼其之子”;《魏風·汾沮洳》同樣體現(xiàn)出對于“彼其之子”的高度贊美。如詩中說到“彼其之子,美如玉。”[1]關(guān)于《唐風·椒聊》爭論很多,我們截取兩個關(guān)鍵的意象“蕃衍”“碩大”。用“椒聊”的豐收繁茂和“彼其之子”對仗,更像一首贊美男子的詩。初步結(jié)論是“彼其之子”出現(xiàn)的詩作,它都是一個被贊美的存在。
新的疑問是:如果只是贊美的話,《詩經(jīng)》為何就單就這五個國風出現(xiàn)了“彼其之子”?
三、地理語音因素
筆者在上文提到過,出現(xiàn)“彼其之子”的都是華北地區(qū)。相近的地理區(qū)間往往伴隨著相似的口音?!捌洹保多嵐{》云:“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又讀姬?!盵2]《禮記·檀弓·鄭注》載:“其,語助詞,齊魯之間聲近姬?!盵3]按此解,“彼其之子”為“那個之子。”在古代,男女都可以稱為“子”,所以意思就是“那個人”。這么簡單的代稱很難表達特定的含義。同時,《鄭注》說“齊魯之間聲近姬”,但《齊風》和《魯頌》中都沒有出現(xiàn)“彼其之子”,單從語音上說不通。
四、姓氏因素
《詩經(jīng)》中有一首詩,句式和“彼其之子”一樣,出自《王風·丘中有麻》:“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边@是一首愛情詩,“彼留之子”是女子的情郎。句式相同,“彼留之子”是否是“彼其之子”的異寫,《詩經(jīng)》僅此一篇,稍顯突兀,但沒有更多的證據(jù),所以只是一個假設(shè)。盡管不能得出二者同義的結(jié)論,但相同的句式,讓“彼留之子”的研究成果對研究“彼其之子”有很大幫助。
馬睿辰《毛詩傳箋通釋·丘中有麻》云: “留、劉古通用。薛尚功 《鐘鼎款識》有劉公簠,《積古齋鐘鼎款識》作留公簠?!盵4]“彼留之子”就是“那位劉家之子”。按此邏輯,“其”有實義?!氨似渲印狈g為“那個其家之子。”那么“其”是什么姓氏呢?
先秦的姓和氏是有區(qū)別的,姓是家族的標志,而氏是家族分支的標志。姓和氏不是人人都有,是貴族專有。“彼其之子”至少是一個有身份的人。
“其”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姓。先秦姓不多,無“其”姓,八個古姓中,和“其”淵源最深的是“姬”姓。周朝天子分封天下,姬姓諸侯很多。這些國家相鄰口音相似,“其”讀“姬”;假設(shè)“其”為“姬”,那么“彼其之子”就是“那位姬姓之子”?!凹А笔峭跣眨朐?,象征著一種尊貴。這可以解釋一些問題,比如說《候人》里的“三百赤芾”就合乎情理了。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對“彼其之子”的贊美正是對《周禮》的追思。但“彼其之子”在詩中并不都家世顯赫,也屬正常。
若“其”為氏,春秋時代的氏已十分龐雜,很難在現(xiàn)有資料下做出更多的論述。
五、結(jié)語
經(jīng)過大量立論、論證、推翻、再立、再論證后,筆者對“彼其之子”得出了一個相對可靠的、大膽的結(jié)論,即意為“那個姬姓的人”,希望能給《詩經(jīng)》研究者一點靈感和啟發(fā)。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漢]戴圣著,陳浩注.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清]馬瑞辰.毛詩傳簽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作者簡介:王磊平,男,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李帆,女,長春理工大學2015級文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