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航
我三觀中有一種執(zhí)念,就是相信人一生中所有可見之成功,都建立在不可見的精神基石之上,而構(gòu)成這基石的,就是一些經(jīng)典好書。查理·芒格說,讀經(jīng)典好書就是和一些已逝偉人交朋友,他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到的“朋友”就包括了柏拉圖、蘇格拉底、愛比克泰德、索??死账?、本杰明·富蘭克林、亞當·斯密、懷特海,當中提到最多的是西塞羅。
西塞羅無疑是羅馬共和國晚期最具智慧的政治家、演說家、哲學家,其論述涉及甚廣,西方現(xiàn)代政治中“三權(quán)分立”的觀念最早也可以追溯到他那里。西塞羅比耶穌還早出生100年,雖然無法確切地說他影響了基督教,但從使徒保羅、奧古斯丁、阿奎那、加爾文這一脈來看,很多基督教影響下的政治與社會觀念,的確都能在西塞羅的學說中找到影子。
《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蔽魅_一個人將這“三不朽”全做到了——守護羅馬的自由傳統(tǒng),此為立功;著作等身,此為立言;執(zhí)政時期挽救羅馬共和以致身死,此為立德。所以芒格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西塞羅并沒有完全死去,事實上,說死后的西塞羅顯然比生前的西塞羅對更多的人造成了正面的影響。
可以看到《窮查理寶典》并不是一本單純傳播投資秘笈的“寶書”,而是芒格對財富、道德、真理進行思考后的沉淀。很多人期待其中有投資煉金之術(shù),但我想對《窮查理寶典》的讀者說,你不可能通過品讀芒格而成為芒格,如果真想更好地理解他的投資哲學,或者從境界上更接近他,那么讀他所讀過的書、與他所欣賞的偉人“做朋友”,或許會是個更加有效的方法。
芒格說,如果生活中唯一的成功就是通過買股票發(fā)財,那么這是一種失敗的生活。也許有人會很好奇,芒格認為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呢?芒格給年輕人的建議就是,每天起床的時候,爭取變得比昨天更聰明一點。也許有人會追問,如果命運真的很兇殘怎么辦呢?芒格再次引用西塞羅的話說,如果一個人正直又勤奮,那么就算最終貧困潦倒,他也與那些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一樣值得尊敬;相反,財富并不能使那些道德水平低下而又缺乏信仰的人避開悲慘的遭遇。
早于西塞羅100多年,荀子就說過:“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nèi)省而外物輕矣?!彼^學不分東西,此為一例。也難怪心學鼻祖陸九淵說:“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據(jù)載,朱熹在與陸九淵鵝湖之會后也寫下了“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更是以頗大篇幅表達了對道德與經(jīng)濟二者內(nèi)在關聯(lián)的深思,他說“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它不僅是為了讓你生活得更加美好”,這話可以作為巴菲特稱道芒格思想力量的例證之一。芒格將尋求智慧歸入人生必須履行的一種道德責任,而不是一種可以自由選擇的個人權(quán)利,更不是一種用以獲得成功的手段。一般來說書讀完就忘了,但本書的讀者只要記得這一句,就不算白讀。
但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有的人奮斗終生也無法達到另一些人的起點,但我相信西塞羅所說的,人們只要獻身于哲學,就永遠不會在任何人生階段或境況中迷失自我??涩F(xiàn)在的情況卻像芒格所擔憂的,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醉心于收入豐厚的資產(chǎn)管理工作,哲學已經(jīng)淪落為飯局聊天的精致點綴。
所以說,人啊,如果你們想尋求幸福,我是說那種寧靜持久、不依賴于外物的幸福,那么就放下對錢財?shù)膱?zhí)念,去尋求智慧吧。讓我們忘記芒格吧,走向西塞羅。
(作者系上海涌津投資公司總經(jīng)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