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2018年已經臨近尾聲,按照慣例許多券商陸續(xù)舉辦策略報告會,對來年A股的走勢進行預判,并給出操作建議。從理論上來說,這些匯聚國內證券市場重要研究智庫的券商,給出的策略應當極具參考價值,但有投資者翻出去年年底券商的年度策略,卻發(fā)現今年A股主要指數的走勢,和多數券商的樂觀預期存在較大的落差。而回顧近年來券商的年度策略,類似的“測不準”現象并非第一次出現,對于券商報告,投資者應當保持平常心看待,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展望2018年,多數券商給出“穩(wěn)中向好”的結論,最樂觀的甚至上看4000點,但除非年內最后兩周出現暴漲奇跡,否則預期落空將成為事實。不過,從往年的情況來看,“測不準”的概率明顯占據上風。比如2009年,多數券商觀點謹慎,但A股全年卻拉出了長陽線;2010年多數觀點認為有望上攻3500點,但上證指數卻一度下探2300多點;2011年和2012年的弱勢,以及2016年的“先蹲后跳”,也和券商的樂觀預期差距較大。
為何“測不準”是常態(tài)?筆者認為,券商“天生樂觀”的本性和A股“牛短熊長”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2001年以來的18年里,上證指數上漲的年份有8年,而下跌的年份則為10年,對預測上漲的樂觀一方來說,天然就存在一定的劣勢。而券商恰恰容易在預測中展現樂觀的一面,只有對投資者表達對市場樂觀的看法,才容易吸引投資者參與股市,客觀上對券商的手續(xù)費收入有利。而悲觀的看法即使事后證明看準了,對券商業(yè)務的拓展也無法產生明顯的幫助。
雖然說錯是正?,F象,說對才是奇跡,但如果仔細看券商的預測,發(fā)現他們對走勢和點位的分析,也有一定的“保鮮期”,那就是年初的走勢和預測往往比較接近。以2018年而言,一月份確實如多數券商所言出現一波行情,上證指數一度在19個交易日里18天收陽,從3200多點一路上攻到3587點,波段漲幅接近10%,創(chuàng)下兩年多以來的新高。為何“保鮮期”集中在年初?這點和分析周期的長短有關。越長的時間,越難準確地進行描繪,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股市波動的變量在增加,即使是專業(yè)人士也難以全程掌握。一旦這些變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券商策略原先的行情演繹邏輯也會發(fā)生變化,市場的波動和事先的規(guī)劃差距將漸漸顯現。像年初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正是去年年底多數人士所沒有預判到的,后來這一因素對A股走勢的影響擴大,也不可避免讓策略報告的結論落空。
另一方面,年初是市場流動性較好的階段,A股在一季度也表現相對較好,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效應,這也正和券商“天生樂觀”的分析合上節(jié)拍。這點并不能說明券商在分析點位和波動方向上有多神準,更多只是一種節(jié)奏上的共振而已。投資者在參考券商年度報告的同時,把它當作一季度報告來看對實際操作的指導作用會更大。
不止國內券商,國外知名投行也經常出現預測失準的現象。正如股諺所云,“預知三日、富可敵國”。即使券商“測不準”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在年末依然能夠吸引投資者關注的目光。因為不管預測的準確度如何,只要在股市上進行投資,都不可避免地進行短期或長期的預測。因此,投資者參考具有一定投研實力的券商的策略報告,也不失為完善自己操作策略,進行“補短板”的方式之一。
“補短板”的關鍵,不在于看指數具體點位的高低,因為事實已經證明這部分的預測精準度不高,參考價值有限;而隨著市場的擴容,“賺了指數不賺錢”或“不賺指數大賺錢”的現象將會不斷出現,除非出現全局性的牛市或熊市,才會產生系統(tǒng)性的機會或風險。筆者認為,投資者看策略報告應重點放在預測建立的邏輯,如果邏輯發(fā)生變化,相關的預測基礎也就不復存在。此外券商對行業(yè)的分析也是值得參考的重點,相對大部分投資者而言,券商在行業(yè)基本面分析的能力也是比較突出的,投資者“以彼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操作體系。
此外,對不同于主流觀點的策略,投資者不妨多關注其邏輯,不管看多或看空,或許其中都蘊藏著被主流觀點忽視的因素,未來不排除出現“星火燎原”式的變量。多參考不同觀點,保持平常心,得出最適合自己的操作策略,才是閱讀券商報告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