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只為獎勵,學習的意義變了味 地鐵上,兩名學生在對話:小男孩:“我爸說了,一科考100分,獎勵100塊;兩科都考100分,獎勵300塊;三科都滿100,獎勵500塊……”小女孩:“我媽說了,只要我考進班級前5名,就帶我去迪士尼樂園。”臨近期末考,父母為激勵孩子能考好成績,都使出了“殺手锏”。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最近因“獎勵孩子”而困擾。她說,女兒冉冉的成績猶如“過山車”,老師找她去問詢原因。她突然想起女兒有天上學前問起她的:“媽媽,我要是考了100分,你怎么獎勵我?”她覺得女兒現(xiàn)在的成績還不錯,就隨口回答:“沒有獎勵?!迸畠簹夤墓牡卣f:“那我就隨便考考了?!痹疽詾榕畠洪_玩笑,沒想女兒“說到做到”。
從一年級開始冉冉媽就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她,考進前30名,請她吃大餐,考進前10名,獎勵溜冰鞋,考進前3名,獎勵電話手表。為將電話手表收入囊中,有段時間冉冉的學習干勁十足,打了雞血一般??吹椒謹?shù)滿滿的成績單,冉冉媽暗自慶幸獎勵方法的成效。
但很快就出了問題。女兒儼然已把獎勵作為是否好好考試的“方向燈”,有獎勵有就好好考,沒獎勵就應(yīng)付了事。孩子好好學習,只為一雙品牌鞋,一套名貴衣服,學習的意義早已變了味。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yīng)” 很多人不解,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著名心理學家德西的實驗或是最好的解釋。
有一天,他召集了一群人來解答了自己的智力題,最初的實驗是所有人都沒有獎勵。后來,他把這群人分成兩組:一組是解答問題有獎勵,另一組依然沒有獎勵。一段時間后,他告訴兩組人,自由活動時間到了,可以選擇休息,也可以選擇繼續(xù)答題。
結(jié)果是,有獎勵的那組人,在能獲得獎勵的期間,確實非常努力,但很少能在休息的時候還繼續(xù)答題,他們答題的興趣明顯減弱。而沒有獎勵的那組人,休息的時候答題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對答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yīng)”:獎勵改變了人們做事的動機,從最初的體驗樂趣,演變成了為了獲得獎勵而付出努力。
學習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家長的“獎勵摻和”,讓孩子變得功利,對“沒利可圖”的學習再也沒了興趣。
一位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稱: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nèi)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jīng)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興趣就是最好的內(nèi)生動力,獎勵則是外生動力。一味地獎勵,會讓孩子失去了真正的興趣。正如《獎勵的懲罰》一書中指出的:獎勵會將本來有趣的事情變得乏味。
學習好本身就是最高的獎勵 遺憾的是,用獎勵來激勵孩子,已成為父母“讓孩子好好學習”的共識。
山東的一位媽媽說過自己的經(jīng)歷:一天,兒子回到家里,問她:“媽媽,我考了100分,你怎么獎勵我?”媽媽一驚,從沒有說過考好就給兒子獎勵的她,很疑惑兒子為什么會這樣問。兒子說自己的同學們考好了都有獎勵,為什么自己從來沒有。
這位媽媽的做法很值得稱贊,他告訴兒子:考得好媽媽很開心,但是我從沒有想過給你什么獎勵,因為學習好本身就是最高的獎勵。
是啊,學習好,父母高興,老師賞識,能夠進入好學校,遇見優(yōu)秀的人,選擇不一樣的人生,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眼界和思維……凡此種種,何嘗不是最好的獎勵?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獎賞在精神上是奴役別人所用的工具,它們只會誘使兒童勉強去做非自然的努力,這些行為只會妨礙孩子們的自然發(fā)展。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一種教育方法能一勞永逸,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孩子的成長,精神上的富饒,比獎勵帶來的物質(zhì)豐裕更勝一籌。
(中國新聞網(wǎng)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