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領導到基層調研,往往是視察一下窗口、慰問一下工作人員,召開一個座談會聽一聽匯報,或者到一個村鎮(zhèn)走一走,看一看表面情況,難得有撲下身子、深入基層,真正與基層干部一起體驗生活的。這種“蜻蜓點水”式調研要不得!
調研“套路化”,“蜻蜓點水”現象仍存在
調研,這是領導干部經常進行的一項工作,其目的是為了到基層了解情況,從中得到第一手資料,拿出解決問題的良策。但在當下,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使調研“套路化”,主要表現為:
一是走馬看花,應付了事;小車飛奔,一天能到五六處甚至七八個地方。經??梢詮拿襟w和網絡上看到某某領導深入基層視察檢查工作、某某領導風塵仆仆到基層一線慰問干部職工、指導工作等等消息和報道,但大多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基本規(guī)律是視察一下窗口、慰問一下工作人員,召開一個座談會聽一聽匯報,或者到一個村鎮(zhèn)走一走,看一看表面的情況,難得有撲下身子、深入基層,真正與基層干部職工一起體驗生活的。
二是盆里栽花,以偏概全。少數領導調研時只按照基層安排的單位去看去聽。這種“被安排”的調研往往看“窗口”多、看“角落”少,看到的多是“政績盆景”。西部某縣的一個村,鐵皮石斛種植得有聲有色,每有產業(yè)發(fā)展等調研,便安排到該村。久而久之,該村接待調研已有一套熟練流程,儼然流水作業(yè)。
三是沿線種花,勞民傷財。不惜花費大量人財物力打造景觀地帶,甚至對被調研對象專門挑選并進行培訓,讓領導看得開心、聽得舒心。比如,在某貧困地區(qū),為展示新農村建設成果打造了幾個示范點,領導一批批往那里領,然而周邊農戶都大門緊閉,被問到原因就拿外出打工或勞作未歸來搪塞。
另外,有些基層調研常常需要開座談會,一些地方常常會精心挑選群眾參加?!熬奶暨x群眾,雖然不一定是領導的意思,但好像約定俗成,基層怕捅婁子,為了保險起見,在這方面特別上心?!币晃粎⑴c過接待省級領導的基層干部透露,入選的群眾往往是村兩委干部、“有覺悟”的黨員、“會說話”的致富能人、“不亂說話”的老實人……久而久之,有部分人就成了座談會專業(yè)戶。
像這樣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下基層調研活動,看到的只是一些表象、聽到的也多是恭維之聲、迎合之辭,難以看到基層的真實面貌、難以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難以聽到基層的真實聲音,也就難以有效地指導基層工作的實踐,其調研的效果和作用自然也就會大打折扣。
“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
除了“走馬觀花”式的調研“套路”,形式主義調研的一些其他問題也應該引起重視。
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原本是密切聯系群眾,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教條主義的有效工作途徑和方法。決策之前必須做深入細致的調研,認真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廣泛搜集和采納各個方面的意見建議。然而有的時候,決策者僅依據或參考少數“精英”的動議,就草率地作出某項決定,以致在執(zhí)行中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
另外,調查研究本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然而有的人把調查研究當作對上級領導某種意圖的詮釋和論證,“只唯上,不唯實”,盲目跟風,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的明知上級的主張并不縝密周全,觀點也未必成熟,但還是竭力在調研中曲意迎合上級的要求,維護上級的正確形象。
還有就是一些調研材料內容空泛。材料內容是否言之有物、持之有據、論之有理,語言風格是否鮮活生動、樸實簡練、表述準確,關乎整個調研工作的成敗。有的調研材料讀起來如在云里霧里,“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但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規(guī)律,結構刻板雷同,內容單薄空泛。
凡此種種,不一而舉。毛澤東同志在“不做調查沒有發(fā)言權”這一論斷之后,又補充和發(fā)展了另一句話,“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形式主義的調研就是這樣一種步入歧途的“不正確調研”。它脫離群眾,危害事業(yè),誤人誤己,實在是“要不得”!
領導干部調研時要做到“沉、謙、全”
要根治調研成形式主義調研,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做到調研“帶問題、有計劃、重提升”,用黨紀條規(guī)、規(guī)章制度時刻檢驗黨員干部的政績觀、事業(yè)觀、權力觀。
領導干部在具體的調研中,要杜絕“蜻蜓點水”式調研,就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沉”,就是“沉”下去,沉到群眾中,用心地聽他們講,讓群眾敞開了講,講出群眾的心聲,切忌走馬觀花。
二要“謙”,就是以謙虛的態(tài)度,甘當小學生的精神,請基層群眾發(fā)表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切不可高高在上,好為人師,對基層指手畫腳,胡亂指揮。
三要“全”,即全面了解。要認真聽取不同階層、不同群眾的意見,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實情,全面了解真實情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深入剖析矛盾癥結,積極提供對策建議,為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服務。
(《群眾·大眾學堂》2017年06期、《人民日報》2017.12.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