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黑格爾的“思有同一”及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奠基意義

        2018-05-14 17:02:15李育書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思維

        李育書

        摘 要: 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曾被看作是哲學基本問題,黑格爾之前的近代哲學已經(jīng)在不同路徑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但它們都沒能真正確立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黑格爾哲學繼承了這一學術任務,通過認識客觀思想、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實現(xiàn)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并宣告了這一問題在近代哲學路徑上的終結。黑格爾的方法也影響了馬克思,馬克思以“實踐”這一中介形式實現(xiàn)了思有同一。近代哲學以來的解決思有同一問題的不同路徑,反映了不同哲學體系的視閾轉換。

        關鍵詞: 思維;存在;同一性;客觀思想;絕對精神

        一直以來,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就是西方哲學的重要問題,這種重要性在近代哲學中尤為突出,恩格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下文簡稱《終結》)把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稱為哲學基本問題,并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1]。在國內,因為馬恩經(jīng)典作家曾對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做出過諸多論述,該問題一直就是熱門話題,但遺憾的是,在“哲學基本問題”語境中,很多討論并未深入到西方哲學史內部,也未能對黑格爾的重要地位給予足夠重視,甚至還把黑格爾的觀點混同于部分經(jīng)典作家的觀點。為此,我們有必要立足于整個近代哲學,深入討論黑格爾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在此基礎上來討論黑格爾“思有同一”的意義與局限,并回答馬恩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論地位,揭示出思有同一問題所反映的哲學視閾。

        一、黑格爾對近代思有同一的揚棄

        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是近代哲學的中心論題,近代哲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做了大量探索,但在黑格爾看來,這些探索與努力并不成功,也未能真正實現(xiàn)思有同一,思維與存在仍然分屬不同領域。黑格爾按照“思想對待客觀性”的態(tài)度把近代哲學分為形而上學、經(jīng)驗主義和直接知識三種類型,并對它們做出揚棄取舍。

        1.形而上學

        對待思有同一問題的第一種態(tài)度是近代唯理論哲學。唯理論哲學認為事物存在的根據(jù)在于理念或天賦觀念,因而認為思想和存在是可以同一的,黑格爾稱之為舊形而上學。在黑格爾看來,這種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是有問題的。首先,“它還沒有意識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與信仰的對立,卻相信,只靠反思作用即可認識真理,即可使客體的真實性質呈現(xiàn)在意識前面?!盵2]這種方法沒有認識到事物的矛盾,卻相信靠反思即可認識真理,其認識的最終只是抽象孤立的思想概念,而不是事物真正的規(guī)定性。其次,這種舊形而上學的抽象理智依然是一種有限的思維,“但真理本身是無限的,它是不能用有限的范疇所能表達并帶進意識的”[3],以有限的思維來表述絕對與無限也是注定不能成功的,無限需要在其限制過程中揚棄有限。

        對于唯理論以思想把握外在的立場,黑格爾接受并繼承下來,黑格爾也堅持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思,但是,黑格爾認為“思”必須要有具體內容,要在展開自身過程中獲得具體的規(guī)定性,唯理論的“思”不能對“有”做出規(guī)定,沒有規(guī)定的東西等于無。由此而論,唯理論的思有同一其實相當于黑格爾三段式中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個“潛在的系統(tǒng)”,是黑格爾所說的知性形式,只是它并未深入于事物自身,也沒有展開自身以獲得具體的規(guī)定性。

        2.經(jīng)驗主義

        對待思有同一問題的第二種態(tài)度是經(jīng)驗主義。經(jīng)驗主義不承認獨立的理念,它主張的思有同一是讓“思”認識并反映“有”。黑格爾把康德的批判哲學也放到了經(jīng)驗主義類型之中,并把批判哲學看作經(jīng)驗主義的最高代表。但是,康德的認識論把世界分為“現(xiàn)象界”和“物自體”,認為人的認識只在“現(xiàn)象界”即經(jīng)驗的領域內有效,“物自體”最終是不可知的,“思”永遠只能在經(jīng)驗范圍內,而不能達到經(jīng)驗背后那個更高的東西,既然“物自體”不能被認識,“思”和現(xiàn)象背后的“有”之間就產(chǎn)生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在黑格爾看來,在“思”之外不存在未被把握的“有”,康德哲學的“思”無法觸及“有”,這種“思”與“有”的隔絕是黑格爾所不能接受的。

        在認識論問題上,經(jīng)驗論的基本邏輯是“思”去認識“有”,“思”不斷地向“有”無限接近,但因其預設了主體和客體,主體去認識客體就必須要克服主客觀之間的鴻溝,而這鴻溝經(jīng)康德之后已被證明是不可逾越的。為此,黑格爾提出了客觀思想,客觀思想是真理所在,客觀思想便是“絕對精神”,這樣,就可以把認識客觀世界變成了認識客觀思想,因而無需跨越主客二分的鴻溝也能實現(xiàn)思有同一了。

        3.直接知識

        對待思有同一問題的第三種態(tài)度是訴諸直觀,追求所謂的“直接知識”。這種方法認為,對思有同一的把握和認識既不需要推理,也不需要經(jīng)驗,而是通過理智的直觀來把握。這種態(tài)度的代表是雅可比與謝林的同一哲學。這種哲學認為,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憑借有限、借助中介的認識過程,只能認識有限的事物,而不能把握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理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只能靠直觀去把握;因而,最高的真理、真正的思有同一是一種直接知識,它只能靠直接置身其中才能把握。黑格爾認為,這種觀點揭示了唯理論與經(jīng)驗論的局限,但它只是武斷地宣稱能夠把握思有同一,實際上它照樣不能實現(xiàn)主客觀的統(tǒng)一,在直接知識中,個人直接的體驗是主觀的、個別的甚至是神秘的,認識活動中沒有哲學所要求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我們的問題關鍵,本在于不讓最好的東西繼續(xù)隱藏在內部,而要讓它從這種礦井里被運送到地面上顯露于日光之下”[4]。直接知識、內心感知并不具備哲學所要求的嚴格的方法,它缺少范疇的推演過程與矛盾的發(fā)展過程,直接知識不但不能認識絕對,甚至走到認識的反面,走向了神秘主義。

        嚴格說來,直接知識所追求的主觀與客觀的直接同一,只是個別人對真理的神秘體驗,根本算不上是哲學思考的方法。哲學的思考需要嚴謹?shù)耐评?,不能不?jīng)推理就直接占有真理。在批判直接知識的基礎上,黑格爾進一步認識到,直接性和中介性之間并不對立,中介性(即間接性)是哲學認識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此,黑格爾的思有同一在很大程度上還借助了間接性,借助了一種新的“中介形式”。

        按照黑格爾對哲學史的理解,全部哲學史這樣就成了一個戰(zhàn)場,“在這里面,每一個殺死了另一個,并且埋葬了另一個”[5],在哲學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個體系被另一個體系所消滅,較早的哲學被后來的哲學所擊垮,但同時被吸收進了新的哲學,變成新哲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黑格爾對上述三種態(tài)度的揚棄正生動說明了這一點。黑格爾批判唯理論武斷地認為主觀思想和客觀具有同質性,但并不否定世界的本質在于思維;批判經(jīng)驗主義的主客二分前提下最終會帶來物自體不可知,因而把認識外在事物改變?yōu)檎J識客觀思想;批判直接知識,進而提出認識的中介。這樣一來,黑格爾對近代哲學歷史上的三種態(tài)度的批判已經(jīng)為他解決思有同一問題做好了理論準備。

        二、黑格爾思有同一的內涵

        1.黑格爾“中介形式”的思有同一

        黑格爾批判并繼承了以往哲學對待思有同一的三種態(tài)度,建構了自己哲學體系內的思有同一。黑格爾的思有同一體系離不開“客觀思想”這一中介形式,客觀思想使得“思”和“有”具有了同質性,對客觀的認識變成了對“客觀思想”的把握。同時,精神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展現(xiàn)自身,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個體的主觀性也得以揚棄而獲得了客觀性,從而得以實現(xiàn)思有同一。這兩個方面對于理解黑格爾的思有同一都很必要。

        一方面,思維認識客觀思想。思維不等于客觀思想,如果說思維尚屬傳統(tǒng)認識論中討論的主觀思維,那么客觀思想則接近于傳統(tǒng)認識論中的客觀,“黑格爾所謂的‘客觀思想,是一種獨立于人的思想之外而又體現(xiàn)于自然和人的思想之中的思想或概念”[6]。但是,客觀思想并不等于傳統(tǒng)認識論中的客觀,因為客觀思想自身就是理念。可以說,在認識過程中,思維是個人的思維,但客觀思想不是單個人的思想,甚至也不是所有人的思想之和,“思想不僅是我們的思想,同時又是事物自身(an sich),或對象性的東西的本質——客觀與主觀乃是人人習用的流行的方便的名詞”[7],思想與事物之間并不存在隔閡,認識就是揚棄主觀性把握客觀性。同時,“理念本身不可理解為任何某物的理念,同樣,概念也不可單純理解為特定的概念”[8],它們本身是具有客觀性的。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內,關鍵在于思維與客觀思想本質上都屬于“思”,二者具有同質性,這樣以思維去認識客觀思想才能夠成功,(思有)同質性是同一的前提。而且,黑格爾主張事物的本質是思,在思維和存在的同一中,是思維統(tǒng)攝了存在,思想才是事物的本質,“客觀性好象只是一個外殼,這里面卻隱藏著概念”[9]。沒有獨立于“思”之外的存在,所謂的存在只有符合思想時它才具有現(xiàn)實性,在思維統(tǒng)攝存在的問題上,黑格爾認同近代唯理論的關于世界的本質在于思的觀點。

        另一方面,思有同一的過程是雙重揚棄的動態(tài)過程。在黑格爾思有同一中, 理念要外化實現(xiàn)自身,獲得規(guī)定性;思維要揚棄主觀性獲得客觀性,二者是同一個過程。思想不是靜止不動的,它自身會展現(xiàn)自己實現(xiàn)外化,“思維、概念必然地不會停留在主觀性里,而是要揚棄它的主觀性并表示自身為客觀的東西”[10]。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個體的思維最終揚棄了主觀性,獲得客觀性?!斑@些范疇和范疇的總體(即邏輯的理念)并不是停滯不動,而是要向前進展到自然和精神的真實領域去的,但這種進展卻不可認為是邏輯的理念借此從外面獲得一種異己的內容,而應是邏輯理念出于自身的主動,進一步規(guī)定并展開其自身為自然和精神。”[11]思維在存在中實現(xiàn)自己,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就是存在不斷實現(xiàn)自身理念的一個過程,“一切現(xiàn)實的事物,只要它們是真的,也就是理念。而且一切現(xiàn)實事物之所以具有真理性,都只是通過理念并依據(jù)理念的力量”[12]。在這過程中,“對主觀理念來說,客觀性就是那直接出現(xiàn)在面前的世界……理念深信它能實現(xiàn)這個客觀世界和它自身之間的同一性?!硇猿霈F(xiàn)在世界上,具有絕對信心去建立主觀性和客觀世界的同一,并能夠提高這種確信使成為真理?!盵13]因此,在黑格爾的認識論中,認識活動不再是主客二分前提下主體的靜態(tài)觀察,也不再停留于形而上學階段的抽象主觀性上面,而是有了具體的內容和規(guī)定。在認識過程中,思維要不斷地揚棄自身的主觀性,獲得客觀性,使得主觀思維能夠認識客觀思想,這種認識是和事物自身的運動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總體而言,黑格爾的中介形式對于黑格爾的思有同一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客觀思想的中介保證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思和有在思想的維度上是可以統(tǒng)一的,這是思有同一的基本前提,通過思有的同質性,黑格爾讓整個觀念論傳統(tǒng)所堅持的以思把握有得以成立。另一方面,黑格爾的思有同一又與近代哲學拉開了距離,黑格爾思有同一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真理是一個展開的過程,思和有都在不斷發(fā)展中規(guī)定自己、實現(xiàn)自身。而且,黑格爾還部分恢復了目的論思想,提出了潛在與現(xiàn)實,黑格爾在《小邏輯》中就曾多次指出,一顆種子并不必然成為大樹,但大樹是包含在種子之中的。同樣道理,“現(xiàn)實之所以就是關于此現(xiàn)實的概念,只因為直接性的東西,作為目的其本身就包含著‘自身(das Selbst)或純粹的現(xiàn)實”[14],潛在懸設的目的,事物的發(fā)展需要把潛在實現(xiàn)出來,在此過程中自己建立自己,實現(xiàn)了懸設的目的。正是通過這兩方面的工作,黑格爾最終在唯理論的立場上,通過確認思有的同質性,通過思有過程的運動性,真正實現(xiàn)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2.黑格爾思有同一的缺陷

        總體上,黑格爾通過客觀思想這一中介形式實現(xiàn)了思有同一。但是,這種思有同一與傳統(tǒng)認識論的思有同一內涵并不一致,它只是在哲學體系內的思有同一。近代哲學主要在認識科學的立場上關注主體如何認知外界對象,人們的認識如何具有真理性。黑格爾的思有同一并沒有正面回應這個問題,甚至是以客觀思想避免了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在黑格爾那里,“認識過程就不單純認識外在的事物自身的過程,而成為了思想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了”[15]。

        黑格爾的思有同一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展開,在展開過程中獲得具體的規(guī)定性,精神吸收了具體規(guī)定性使之成為自身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隨后繼續(xù)發(fā)展,再次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思辨的過程并不能與近代認識論所迫切關注的如何認知外部自然建立一種最密切的聯(lián)系。近代認識論關注的是近代認知科學問題,正如培根在《新工具》序言中所言,“有一種培養(yǎng)知識的方法,另有一種發(fā)明知識的方法”[16],近代哲學追求的是知識層面上對外認識具體事物,拓展知識的范圍。黑格爾哲學雖然也力圖為近代科學認知提供保障,但已偏離了認知科學原本所關心的認知過程,偏離了近代自然科學中主體認識與改造自然的主題,其思有同一并不是認知活動過程當中的同一,而是思想自身的同一。恩格斯對近代認識論的評價同樣說明了這個問題,恩格斯說,“推動哲學家前進的,絕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yè)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17]。言下之意是,如果我們還把認識論問題看作是一個認知科學問題,那將感到失望,因為這一問題在自然科學之外并沒有取得根本性進展。

        三、黑格爾思有同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奠基意義

        1.黑格爾思有同一的理論意義

        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是黑格爾哲學的出發(fā)點,也是黑格爾哲學的重要閃光點,“思辨哲學最明顯的特征是主體和客體的重新統(tǒng)一”[18]。在黑格爾的解決過程中,客觀思想即絕對精神是黑格爾哲學的基本概念,通過這一基本概念并由此出發(fā),黑格爾建立了他的整個哲學體系。因此,思有同一問題不僅對于黑格爾哲學體系,對于整個近代哲學都有巨大的理論意義,特別是在近代哲學中,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它確立了思的地位,肯定了思維對存在的構造功能。這是近代唯理論哲學的基本立場,在這個立場上,黑格爾窮盡了近代哲學主客二分前提下的對思有同一問題的所有解決方案。黑格爾哲學在探索思有同一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理性主義的立場,集中批判直觀知識的神秘主義色彩,批判經(jīng)驗論對思維的輕視,堅持認為精神才是世界的本質,是近代哲學理性精神的最高發(fā)展階段。

        其次,同樣重要的是,它宣告了主客二分認識論的終結。黑格爾哲學說明了這一點:在主客二分前提下的主體對客體的認知過程中,思維與存在的完全同一是無法實現(xiàn)的。對這一個問題的探討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既有的思有同一模式都被黑格爾納入他所批判的思維對存在的三種態(tài)度之中,黑格爾對這三種態(tài)度的弊端做了清楚的分析。在黑格爾之后,繼續(xù)試圖以主客二分的方法來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都將注定失敗。在思有同一問題上,要想取得進步,必須轉換視閾,視閾的轉換也必將帶來提問方式的轉換,思有同一問題不應再在主體認識客體的框架內提出。

        2.黑格爾對馬克思的啟發(fā)

        近代哲學依循主客二分,以主體來認識客體,無法實現(xiàn)“思”與“有”的真正同一。黑格爾的思有同一看到了近代哲學的問題,改變了思路,以客觀思想來同一思維與對象。黑格爾的這一改變對馬克思回應思有同一問題、構思新哲學具有重要啟發(fā)。

        首先,從黑格爾開始,認識論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主客二分,而是宣告了主客二分認識論的“終結”,黑格爾也好,后來的馬克思也好,都不會再走這條舊形而上學之路。其次,也是更為根本的,在黑格爾的思有同一中,黑格爾關注的重點是客觀思想這一“中介”發(fā)揮的關鍵作用,這個中介既是思想的對象,又是思想,它維系了思有的同一。一方面,客觀思想的本質是思想,可以確保思維與存在的同質性;另一方面,客觀思想具有“客觀性”,其客觀性可以確保真理的客觀性。如果沒有這個具有思維性的中介,思想與存在還將處于抽象的二元對立之中。黑格爾的“中介”思想啟發(fā)了馬克思,馬克思要想真正實現(xiàn)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性,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基礎,必須跳出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認識框架,跳出“旁觀者的認識論”,借助新的中介實現(xiàn)兩者的統(tǒng)一。

        3.馬克思的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與存在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話題,很多學者注意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曾認真回應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但他們關注的角度多是恩格斯提出的“世界的真正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認為馬克思哲學依然是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反映論。實際上,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已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覿ndliche]真理性, 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 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盵19]就此而論,馬克思的思維與存在關系并不屬于《終結》意義上的反映論模式。要理解馬克思是如何處理思維與存在關系的,當首先找出馬克思的“中介”。

        實踐就是馬克思論述思維與存在關系的中介。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來說,一方面,對象來自實踐,外在對象來自實踐的構造,它不是抽象的認知對象,而是實踐對象。認識外在對象就是認識人們實踐所構造的對象,這個對象的非外在性保證了對象的可認識性的,這一點,正如黑格爾的思有同質性一樣,它是思有同一的基本前提。在此意義上,實踐對于認知具有構成性意義。另一方面,實踐本身也是人們接受、感知外在世界的方式,人們不是抽象地接受“外物的刺激”,而是通過實踐去“認識”外在事物;實踐就是認識活動,思維從屬于實踐。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存在來自于實踐,實踐就是認知,思維與存在都以實踐為中介,以此思維與實踐本身得到了統(tǒng)一,馬克思通過這種方式回答了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馬克思也不再強調傳統(tǒng)哲學主客二分基礎上的認識論,而是以實踐作為人類的中心活動,在實踐活動之外,沒有抽象的主體,同樣也不存在實踐對象之外的客觀。這樣,馬克思就把哲學基本問題這個抽象的、舊哲學的命題變成了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問題,把哲學的認知主題轉化為實踐主題,這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主客體同一、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不僅如此,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還具有本體論意義,甚至可以說,本體論意義才是馬克思實踐的最終意義。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已經(jīng)不同于近代認識論哲學思有關系問題,它不關心抽象的認識論問題,馬克思不止一次指出,實踐是現(xiàn)存感性世界的基礎,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世界本身,甚至包括人本身,它們都是感性對象性的;在他那里,人從來不是抽象的認識主體,從來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實踐的主體。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生產(chǎn)活動對于人的存在具有無可辯駁的本原性與奠基性意義。而一旦把人的存在放在生產(chǎn)活動的基礎上加以考察, 把人的生存問題當作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過程來研究,那么,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是首先應當加以關注的根本之點?!盵20]人類的實踐活動也即從事社會生產(chǎn)的活動是認識的真正基礎,人的本質也是在社會生產(chǎn)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它們都不是抽象的。

        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黑格爾以客觀思想為中介,繞開了傳統(tǒng)的二元抽象對立,已經(jīng)終結了近代哲學的反映論模式的認識論問題,終結了近代哲學的“哲學基本問題”。黑格爾尋求中介的方式啟發(fā)了馬克思,馬克思以實踐為中介,首先對思維與存在關系作出回答,認為二者根本上統(tǒng)一于實踐;而且,馬克思在黑格爾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他以實踐為中介,對實踐所發(fā)揮的本體論意義做出充分論述,最終,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獲得了本體論意義。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說,馬克思的論證開啟了一個新的路徑,它同樣具有哲學革命意義。恩格斯的《終結》雖然也著重討論近代思有同一問題的發(fā)展,堅持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認為那些反對思維與存在同一性的思想便是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但他構建思有同一的方式是近代哲學的,他“認同黑格爾關于思維與存在的同質性的觀點,并主張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探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21]。恩格斯還重點討論當時自然科學所取得的三大發(fā)現(xiàn),試圖依靠自然科學的三大發(fā)現(xiàn)來確認思有同一。實際上,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中介形式的思有同一才真正具有哲學革命意義,這個革命意義遠超于所謂的三大發(fā)現(xiàn)進行的確證,確證所依據(jù)的路線根本上還是舊哲學的主客二分路線。時過境遷,在黑格爾和馬克思之后,繼續(xù)以近代哲學的路徑去實現(xiàn)思有同一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主客二分的方式根本上屬于舊唯物主義,而無論是黑格爾的客觀思想,還是馬克思的實踐,根本上已經(jīng)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方法,他們都通過新的中介形式超越了原有的框架并在事實上宣告了舊思有同一問題的終結。

        四、思有同一問題背后的視閾轉換

        近代哲學、黑格爾、馬克思對待思有同一問題的態(tài)度既有共性,也存在根本差別。如果我們對近代哲學認識論作進一步考察的話,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哲學體系的視閾決定認識論,決定其對思有同一問題的論述。傳統(tǒng)的認識論關注點在于認識活動的過程,認識論問題與認知科學、與人類對外界自然的探索聯(lián)系在一起,它的任務是拓展外部知識,為現(xiàn)代科學奠基,它自然會以主客二分為前提,預設主體與客體的區(qū)分,以主觀認識客觀。黑格爾的理論興趣不在于認知科學而在于揭示時代,因為“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22],因此,黑格爾的轉變就在于他把認識外界對象的過程變成了事物自身理念發(fā)展的過程,認識活動的重點在于從理念自身發(fā)展運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矛盾,認識其本質屬性,揭示時代特征。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思有同一并不滿意,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思有同一根本上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實現(xiàn),這個思有雖然相對于近代哲學具有了不起的深刻性,但是它也具有內在的局限性,客觀精神可以解釋世界,卻不能改變世界;它可以把世間萬物納入無所不包的體系之中,但是這個體系產(chǎn)生不了“物質的力量”。而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才是馬克思最為關注的,因為時代的任務與主題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了,黑格爾的主要任務在于對正在發(fā)生的啟蒙以及啟蒙的后果做出深刻說明,根本而言,黑格爾的任務是形而上學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著更為緊迫的時代任務,這些時代任務都是黑格爾哲學無法回應的。一方面,馬克思面臨著所謂“物質利益難題”的困擾,他需要從社會經(jīng)濟關系中去重新認識各種觀念,思想本身不是獨立的,“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現(xiàn)存沖突中去解釋”[23]。馬克思需要拋開抽象觀念,認識具體的感性的活動。另一方面,馬克思看到了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人類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是勞動,也就是實踐,而不是認知科學,他看到現(xiàn)代工業(yè)特別是其中的工人的勞動對人以及社會的徹底改造作用,他需要賦予人類的實踐活動以更高的、本體論意義的地位。這就使得他離開近代哲學二元對立、離開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而是從社會實踐中去考察認識活動和思想意識,并且賦予人類這一最基本活動——實踐以意義,“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4]。馬克思的哲學既要認識世界,更要改造世界,他的哲學體系關注點也不再是孤立的認知科學,這才有了他的實踐轉向,這正是實踐對傳統(tǒng)認識論的顛覆意義。

        現(xiàn)代西方哲學發(fā)展過程也說明了這一點,思有同一問題的提出方式與解決方式,最終服從于不同的哲學體系所面臨與解決的問題,服從于該哲學體系的視閾。某種意義上說,現(xiàn)代西方哲學都在從事著“后黑格爾”的工作,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上亦是如此,現(xiàn)代哲學家們在其哲學論述中多少都會涉及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但幾乎全都跳出了傳統(tǒng)認識論的范疇來闡述觀點,背后的原因都在于哲學視閾的轉換。比如說,叔本華認為意志是世界的本質,反對的便是黑格爾的體系哲學,其背后關心點在于意志的自由與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海德格爾以“上手之物”而非“對象之物”來對待認識論問題,重點祛除形而上學的遮蔽,其哲學關注點是如何確立存在的本真意義與如何拯救現(xiàn)代科學與文明的危機。他們都不再面臨認知科學的問題,或者說都不再以認知活動為自身哲學的中心問題,因此,哲學家們也都不再糾結于論述主客二分框架下思維認識存在的過程,而是在論述自身體系內相關問題時偶然涉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與存在關系這一曾經(jīng)的“哲學基本問題”風光不再,地位變遷背后折射的正是哲學視閾的轉換。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2]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94.

        [3]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96.

        [4] 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上冊)[M]. 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7.

        [5]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1-22.

        [6] 余敦化.對黑格爾思維與存在同一于“客觀思想”的認識[J]. 湖北大學學報,1985,(4):57-60,74.

        [7]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20.

        [8]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98.

        [9]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96.

        [10]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85.

        [11]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25.

        [12]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97-398.

        [13] 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410.

        [14] 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上冊)[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3.

        [15] 賀麟.黑格爾哲學講演集[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361.

        [16] 培根.新工具[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

        [18] 諾曼·萊文.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對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62.

        [1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20] 孫伯鍨,劉懷玉. “存在論轉向”與方法論革命——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2,(5):14-24.

        [21] 俞吾金.從思維與存在的同質性到思維與存在的異質性[J]. 哲學研究,2005,(12):3-10.

        [22]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啟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2.

        [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being is the central topic in modern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ers before Hegel tried to make thorough research on this issue in three ways, but all of them failed in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Hegel undertook the unresolved academic task, established the identity of thinking and being by the knowing of "objective thought" and the movement of "absolute sprit", and declared an end to this problem in the modern philosophy. Hegel's idea inspired the Marx's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Marx established the identity by "practice". The different paths in th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f thinking and being reflect the conversion of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systems.

        Keywords:Thinking; Being; Identity; Objective Thought; Absolute Spirit

        猜你喜歡
        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国产免费无遮挡吸奶头视频|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十八禁| 国产一区二区av男人| 特级黄色大片性久久久|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欧美 变态 另类 人妖|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三区| 国产免费三级av在线|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国产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熟女高潮| 草逼动态图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插b内射18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人妻av免费| 91九色成人蝌蚪首页|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精品精品古装毛片| 白白白色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软件|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永久免费看免费无码视频| 日本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蜜桃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韩日无码不卡| 亚州中文热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99在线精品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专区| 大地资源网在线观看免费官网|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亚州五十路伊人网| 久久国产精品婷婷激情| 国产无套内射久久久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