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曄明
《俄漢詳解大詞典》出版于1998年6月,于1999年榮獲第四屆國蒙圖書獎,同時又獲第三屆國家辭書一等獎,是我省圖書首次獲國家圖書大獎。作為責任編輯,自然為該書的編者感到自豪,也為我們出版社感到光榮。這件值得記入我省編年史的大事雖然已經(jīng)過去多年,回憶出版這部詞典的歲歲月月,感慨頗多。
1986年夏季的一天,我所在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孫厚惠先生告訴我兩個消息:1985年我們報備的長遠選題《俄漢詳解大詞典》因準備列入中蘇文化合作交流項目,國家出版局將此項目調(diào)整到商務印書館,我社失去了出版資格;黑龍江大學辭書所近期要召集全國作者開會,研究制定大詞典編寫方案。孫先生希望我去旁聽,學學大型詞典工具書的編纂實務。第一個消息聽后讓人心情感到沉重。這個項目是孫老師去年提出的,并列入社長遠選題規(guī)劃。一年來多次聽孫先生談這個項目的籌劃情況?,F(xiàn)在失之交臂,豈不哀歟?第二個消息又讓我有些莫名的興奮,作為一個剛入行的助理編輯,能去觀摩這么高層次的學術活動,見證這一重大項目的運作,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
參加這次學術會議我才了解到這個項目的背景。原來早在上世紀50年代,黑龍江大學的前身哈爾濱外國語學院院長王季愚(后任黑龍江大學副校長)和副院長趙洵等幾位俄語教育家頗具開拓精神,除了在科研上多有建樹外,在國內(nèi)外語教學上率先開設研究生課程,按蘇聯(lián)副博士標準培養(yǎng)俄語人才?;诒拘T谌珖I先的教學與卡宴實力和當時全國專業(yè)俄語教學與應用的需要,王季愚院長、趙洵副院長等幾位主政的俄語教育家提出了三大工程:編一部能反映最前沿水平的俄語語法;編一套體系完備的大學專業(yè)俄語教材;編一部收詞最全、釋義詳盡的大型俄漢詞典。前兩個項目在上世紀50年代基本完成,第三個項目因項目組織者趙洵先生去蘇聯(lián)讀副博士學位加之隨后而至的三年困難時期對教學和科研的沖擊而擱淺。1962年趙洵在蘇聯(lián)獲辭書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中國科學院學部語言所副所長,又將項目重新上馬,并將部分骨干作者調(diào)入北京,專事大詞典編纂。孰料1966年“文革”,趙洵先生被誣身陷秦城,未完成的大詞典也被迫下馬,排好的部分樣稿被毀版,人員被遣散。1985年平反恢復工作后,趙洵先生和黑龍江大學的李錫胤先生集合已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原編輯隊伍重新啟動該項目,我們出版社也是在這一時間接受了此選題。在這次會議上我見到了仰慕已久的趙洵先生,也結識了李錫胤、潘國民、陳夢祥、王魯生、郭育英、趙國琦、陳叔琪、李蘊真、鄭述譜、邢慈娥等學者。同時還學到了大型詞典工具書編纂方面的知識,獲益匪淺。
1992年冬,《俄漢詳解大詞典》的編纂工作已近尾聲,因商務印書館考慮到該項目與他們自己的項目《大俄漢詞典》有沖突,所以在資金保障和出版簽約上不積極,給作者造成了很大困難,作者打算另尋出版單位。得到這個消息后,我立即告訴剛剛從編輯崗位上退休的孫厚惠先生。我們師徒二人都很興奮,如果這次我們能抓住機會把該項目爭取回來,豈不是失而復得、合浦還珠!我們向社領導匯報后,領里馬上開會論證。會前,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作為俄語編輯,我希望領導能支持這部大詞典的出版,但我也知道,社里當時的經(jīng)濟狀況并不好,甚至發(fā)工資都出現(xiàn)困難,所以對長線重點選題的投入十分謹慎。出乎意料的是,當我介紹完大詞典的情況后,立即得到了社長侯云章、副社長田兆民、副社長馮東海和社長助理孫秉德的一致同意,并表示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個選題爭取到手。這使我感到,作為一個國有出版社的領導,所具有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只有具備這種出版家的素質(zhì),才能在戰(zhàn)略抉擇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膽略和氣魄。決策做出后,當天晚上社領導全體出動,去黑龍江大學找有關人士商談。后來我又陪幾位社長多次去黑大。我們的誠心和承諾得到了黑大校方的認可,1993年夏季,雙方正式簽訂了出版合同。
這部大詞典由于規(guī)模大、起點高、學術分量重,所以從開編起就被賦予了許多崇高的“身份”:1986年,在季羨林、葉水夫、許國璋、王佐良、楊周翰、董衡巽等知名學者的一致支持下,這部大詞典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確定為“七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1987年被中蘇兩國政府列入《中蘇文化合作交流計劃》;1989年被列入《中蘇教育科學合作計劃》;1995年被列入國家“九五”出版規(guī)劃重點圖書;1997年被列為黑龍江省重點工程圖書。所有這些“身份”都要求大詞典必須在學術水平、編纂質(zhì)量、出版質(zhì)量上達到我國最高水平。
為保證大詞典的學術水平和編纂質(zhì)量,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這點是有保證的。大詞典的主編趙洵、李錫胤、潘國民先生都是具有國際影響的俄語詞典編纂權威;從哈爾濱、北京、重慶、長春、成都、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聘請的52位編者也均是國內(nèi)一流的俄語專家。其次,要有縝密的編纂“法規(guī)”。因此,編委會又為大詞典制定了詳細的編寫方案和編寫體例,指定的主要中外參考書目達210種。其三,參與編纂的人員要有獻身精神。因為編詞典的工作一直被中外學人視為“苦工”,就如李錫胤先生形象比喻的那樣“蟲魚之役,病于夏畦”。重慶、南京、杭州等地的編者,在夏日炎炎的“火爐”里揮汗如雨,逐字逐詞“雕琢”,當時普遍沒有空調(diào)設備,冰箱成了讓腦袋暫時“冷”一下的最好選擇。哈爾濱、長春等地的編者,在冬季的寒夜里,暖氣停了還得“午夜一燈,曉窗千字”。大詞典的編纂有了這三個有利條件,進展順利,終于在1995年完成。
編成的大詞典具有六大特點:1.收詞量大而廣。收現(xiàn)代俄語通用詞匯、專業(yè)詞匯、縮略語及專名24.6萬條,創(chuàng)國內(nèi)俄漢工具書收詞之最。2.兼采俄蘇和英美辭書編纂法之長,在語詞為主的前提下適當增收了百科詞目。3.采用多層次釋義法,區(qū)分意義、意味和特用三個層次,既避免了釋義過分籠統(tǒng),又避免了釋義過分零碎,使俄語詞義體系一目了然。4.采用多種釋義手段,如翻譯,解釋,指出使用范圍、同義詞、反義詞、各種標注、拉丁文學名、詞源等,縱深揭示了詞義內(nèi)涵。5.提供豐富的例證。除詞組和短句外,還有占全部語料20%的13萬條精選例句出自俄國經(jīng)典名著。6.書后列有17種附錄圖表,涉及俄語語法、其他語言文字、歷史、地理、計量、科技術語符號等方面,許多工具圖表是編者首次歸納總結的,既有學術價值,又有很強的實用性。1995年12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小組組織7位專家對大詞典進行了鑒定和驗收。專家一致認為:該詞典是我國雙語詞典編纂史上的里程碑,具有世界水平。它在收詞量、功能性、詞義體系、揭示詞義內(nèi)涵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它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反映了我國當代俄語工作者的最高水平。
大詞典順利通過驗收后,就進入了編校出版階段。作為責任編輯,從接受大詞典后就感到責任重大,如履薄冰。國家對圖書產(chǎn)品有嚴格的質(zhì)量要求,出版社和編輯稍有不慎,就會毀了圖書的前程,以致抱憾終生。這方面的教訓不是沒有發(fā)生過。為了保證編校質(zhì)量,我們組織編者校對10次,審讀3次,時間長達3年。最后一校完成后,經(jīng)我們自查,質(zhì)量雖達到控制標準,仍有個別差錯,個別詞條和例證翻譯我們與編者還見仁見智。于是我們和編者充分協(xié)商,以求達到最大共識,同時決定把出版時間再順延半年,由出版社另起“爐灶”,再審讀一次。我們從社里聘請了具有豐富編輯經(jīng)驗的7位同志,由孫厚惠先生領銜,嚴格按照圖書編校質(zhì)量的標準審讀。經(jīng)過半年時間的奮戰(zhàn),按期完成了任務。經(jīng)自查,編校質(zhì)量達到優(yōu)質(zhì),我這個責任編輯才心里踏實地簽字付印。1999年6月,大詞典被推薦參加第三屆國家辭書獎評選和第四屆國家圖書獎評選。首先過的第一關就是編校質(zhì)量檢查。經(jīng)過專家嚴格檢查,與我們自查的結果一致,質(zhì)量達到優(yōu)質(zhì)標準。1997年,國家領導人訪問俄羅斯,先行問世的大詞典特藏本被選定為國家禮品書;同年11月,又作為黑龍江省的禮品贈送給來我省訪問的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受到俄方領導人的高度評價。需要提及的是,在這部詞典臨近出版時,我社的資金情況并沒有好轉。當時的省委、省政府領導親自過問,從省長專項資金中安排了出版補貼,保證了這部詞典的順利出版。這部《大詞典》是名副其實的省級重點工程圖書。
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俄羅斯語言研究所所長、著名漢學家瓦·宋采夫教授在審讀了大詞典的樣稿后,欣然作序。他在《序言》里寫道:“《詞典》收錄了近25萬詞條,與蘇聯(lián)在若干年前出版的四卷本《華俄大詞典》幾乎不相上下?,F(xiàn)在我們有了篇幅相近的兩部詞典,一部在俄羅斯,一部在中國。它們聯(lián)手筑成溝通兩國語言和兩國文化的‘偉大橋梁,必將有利于鞏固和發(fā)展俄羅斯聯(lián)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問的友誼。”讀到這段文字,我不禁怦然心動。宋采夫提到的《華俄大詞典》出版于1984年,由著名漢學家鄂山蔭教授組織蘇聯(lián)漢學家編纂而成。當時這不僅是蘇聯(lián)文化界、出版界的大事,而且對中國俄語界影響很大。記得我當時剛從事編輯工作,花了四個月工資從外文書店購回此書。每當我使用這部大詞典時,都對蘇聯(lián)漢學家的成就歆羨不已。1986年,這部大詞典被蘇聯(lián)政府授予“蘇聯(lián)國家獎”,從而名列經(jīng)典著作之林。我們中國俄語學者編輯的四卷本《俄漢詳解大詞典》,在世紀之交也獲得了國家辭書最高獎和國家圖書最高獎。這兩座由中俄兩國語言學家分別構筑的文化里程碑,在新世紀中必將極大地有助于中俄兩國人民在文化、科技、經(jīng)濟等方面的廣泛交流。
1986年我剛接觸這部大詞典時,是個剛入行的年輕編輯,1992年我接手這部詞典做責任編輯到1998年該詞典出版,我已是人到中年?,F(xiàn)在我已步入退休者行列?;貞涀约旱穆殬I(yè)生涯,我深切懷念歸隱道山的我的恩師孫厚惠先生,兩位社里的老領導,還有幾位作者,包括已駕鶴西行的為這部詞典作序的俄羅斯?jié)h學家宋采夫,中俄文化的交流大道就是由這些前輩用生命鋪就的。作為后來者,我們有責任把這文化的接力棒傳下去。
(作者退休前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編審)
本欄責任編輯/劉桂華liuguihua@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