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勇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董寶玉跪拜在父親董文墳前的畫面一直都縈繞在我的腦海里,久久不能淡忘。
70年前,董文參軍,在廣西剿匪的戰(zhàn)場上不幸犧牲,被安葬在廣西賓陽縣。遠在冰城的董寶玉,百般尋找父親的下落,卻一直沒有消息。經(jīng)過努力,2016年我終于讓這對父子“重逢”,從此,我走上了一條艱難、卻又十分神圣的為英烈尋親的道路。
2016年初,讀者白玉芳撥通了《哈爾濱日報》新聞熱線,她介紹,年逾九旬父親白永勝是原第四野戰(zhàn)軍第152師的老兵。“父親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唯獨牽掛的是他的老戰(zhàn)友,董文就是其中之一?!?/p>
董文烈士墓矗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賓陽縣人民公園內(nèi)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旁,碑文上記載著,董文同志系黑龍江五常人,1947年參軍,1950年秋在賓陽剿匪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5歲。
在當?shù)?,每逢年?jié),居民都會自發(fā)前來祭掃,但多少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見到烈士的親人前來看望!老人想在有生之年,為戰(zhàn)友找到親人,讓逝者安息,讓親人不留遺憾。
僅靠碑文上的只言片語來延續(xù)相隔半個多世紀、橫跨祖國南北的一段親情,對于從事新聞行業(yè)20多年的我來講,難度不言而喻。
但是,冥冥中的一種責任,讓我答應了白玉芳。第二天一大早,我趕到五常,在黨史辦、民政局、縣志辦、公安局轉(zhuǎn)了一大圈。終于找到了在哈爾濱市居住的董文烈士的戰(zhàn)友、93歲的盧德山老人。
盧老的《退伍證書》已經(jīng)發(fā)黃,用棉布整齊地包裹著。
“當時董文是連副指導員,正在組織戰(zhàn)士打掃戰(zhàn)場,被一個冷槍擊中了。在犧牲頭一天,董文還給了我一雙襪子,后來珍藏了好一段時間。”盧老說,董文有個兒子,叫董寶玉。
到了第三天,五常市民政局傳來好消息,時年72歲的董寶玉找到了。
“真的嗎!”接通電話那一刻,我明顯感受到,董寶玉那份驚詫與欣喜,通話停頓了好一陣,再說話時,董寶玉的聲音哽咽了。
4歲時,父親董文回過一次家,然后就隨部隊南下。直到1950年末,董家收到了《烈屬證》,一家人才知道董文犧牲了。對于董寶玉來講,那記憶中淡淡的父子相見,竟然成為永別。
此后的日子,董家過的十分艱苦。但一家人最大的期望就是找到董文的墓地。但多少次的打探,沒有任何收獲。近幾年,董寶玉患上肺病,隨著生命的年輪在一道道減少,思念親人的愿望卻愈加強烈。
2016年的清明,我陪同董寶玉前往賓陽縣掃墓。飛機上,老人對我說,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黑龍江……透過舷窗,董寶玉遙望著浩瀚遠方,臉上沒有一絲驚詫和欣喜,偶爾幾滴淚水在臉頰劃落……
還沒有走到父親的墳前,董寶玉就“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他使盡全身力氣,爬向墳頭,口中發(fā)出了撕心裂肺般的吶喊:“爸爸,我來看您了……”
這吶喊聲有些許凄涼,是父親犧牲在他鄉(xiāng)66年后兒子才跪倒在墳頭;
這吶喊更深藏感動,是廣西兄弟為烈士守墓祭拜,恩重如山;
這吶喊在賓陽縣的山間回蕩,經(jīng)久不息!
圍著父親的墳頭,董寶玉轉(zhuǎn)了一圈又一圈,將一把把家鄉(xiāng)的稻米撒到墳上:“爸,還記得嗎?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在南寧,我見到了白玉芳。她是哈爾濱雙城人,當年父親隨部隊一路打到了廣西,并留在當?shù)刂С值胤浇ㄔO,自己便成了生活在南方的冰城人。在廣西和白玉芳同樣身份的哈爾濱人不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第152師后代。
賓陽歸來,我開始努力拂拭著被塵封的152師歷史。這是一支在哈爾濱市雙城區(qū)成立的部隊,9904名將士中有99%的兵源都來自冰城。他們隨著第四野戰(zhàn)軍,經(jīng)歷了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衡寶戰(zhàn)役、廣西剿匪等戰(zhàn)斗,戰(zhàn)線超過5000公里,到達廣西時傷亡近半,不少烈士被就地安葬。
這是一支冰城人組成的部隊,為共和國的今天付出了鮮血與生命。然而在60多年后的今天,還有很多和董文一樣的烈士依舊身葬他鄉(xiāng),一直沒有親人前來探望。
在為報紙趕寫“152師”的稿件時,我?guī)锥嚷錅I——
這是感動于先烈們?yōu)榱俗鎳夥牛鴬^勇向前的英勇;
更是感嘆于我們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最多的則是,英烈與親人“失聯(lián)”,成為一段段憾事,讓我揪心。
今天,如果我們再不為這些烈士去尋找親人,明天,這就可能成為我們共和國、我們這個時代的遺憾。作為記者,我應該擔當這份責任。
很快,我和上百位152師后代成立了“尋找英烈親人團”,開始重走152師戰(zhàn)斗過的地方,記錄下那些有名有姓、卻一直沒有親人來探望的冰城英烈。期間,搜集到上百位埋葬在他鄉(xiāng)的冰城英烈名單。
2017年7月18日,《哈爾濱日報》推出了“為英烈尋找親人”專欄。由我和同事黃晏君、戴鋼在茫茫人海中,為英烈尋親。
哈爾濱市民政局、哈爾濱烈士陵園、各區(qū)縣民政局和縣志辦等眾多部門加入到這項行動中。經(jīng)過我們的努力,到目前已經(jīng)找到了谷振忠、母連才、吳臣、張興本等13位烈士的親人。
幾年問,我4次赴廣西采訪,發(fā)表報道數(shù)十篇,中央電視臺先后拍攝兩部紀錄片,講述為英烈尋親的故事。而每次找到親人,前往廣西祭掃活動,都會受到上百家新聞單位關(guān)注、報道。同時,我也付出了兩次中暑、一次住院的代價……
為英烈尋找親人,我們的路還有很長。因為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了祖國和平、為了人民幸福血染疆場的英烈。崇尚英雄、捍衛(wèi)英雄、學習英雄、關(guān)愛英雄,是當代人的責任,更是一名記者需要承擔的使命!
(作者系哈爾濱日報報業(yè)集團記者)
責任編輯/劉淑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