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人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成熟應用,互聯(lián)網在中國民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局限于一地的新聞事件,完全可能在三分鐘后在網絡蔓延,引來人們或支持、或譴責、或呼吁的網絡圍觀。如何對待網民的留言、如何解決反映的問題,成為檢驗領導干部執(zhí)政能力和作風建設水平的試金石。
然而,當前一些領導干部的互聯(lián)網技能卻不敢恭維,他們只滿足于利用網絡看看新聞、聊聊微信這些簡單常用的功能,而對一些復雜的功能卻知之甚少,比如,運用互聯(lián)網平臺簽批事務、運用互聯(lián)網同網友進行良性互動、運用大數據監(jiān)測輿情做決策等,大多數領導干部都不能適應,有的領導干部甚至談“網”色變,對網上民意嗤之以鼻,唯恐避之不及,這與網民熱衷的“網絡問政”形成強烈反差,落后于時代。久而久之,就會有脫離群眾的危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才希望并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重視網絡民意,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那么,領導干部如何才能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關鍵在于解決好上網看什么、如何看,以及“網下”如何干等問題。
領導干部上網該看什么?有群眾的地方就有民意,群眾在哪兒,黨員干部就該往哪兒去。領導干部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就要看新聞頻道,了解國內外大事小事,通過網絡掌握大量新聞信息,以利于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要看言論網頁,傾聽網民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來自各個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社情民意;特別要更多地傾聽群眾呼聲,更多地關注來自網上的建議和批評,從而更好地改進自己的工作。
領導干部上網如何看?要堅持兩面看。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信息龐雜多樣,泥沙俱下,還存在大量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同時,網絡民意不能代替全部民意,因為網絡民意有時存在對某些問題的放大和夸張。面對網絡,官員必須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和進行輿情分析,高度重視網上斗爭問題,辯證思考相關問題,回應“理性的民意”,引導“非理性的民意”,打擊“惡意的民意”,不斷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感性。
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重視網絡民意,還需要堅持網上與網下聯(lián)動,解決好“網下”如何干的問題。因此,我們提倡領導干部常上網看看,并不是要求領導干部“困在網中央”。對于領導干部來說,“上得去網”重要,“下得來”更重要。只有把“網下”辦好事、干好工作當做是自覺的責任和追求,做到有問有答、有交流有反饋,及時主動地對群眾的需求和愿望作出積極、敏感的反應,黨群干群關系才會更加和諧融洽,我們的執(zhí)政之基才能筑得更牢,“網絡問政”才能在良性互動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并走得更好、更遠,干部和群眾才能在網上網下都能畫好“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