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琦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jù)《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yǎng)陽”、《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fā)展而來的中醫(yī)養(yǎng)生治病指導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對于一些在冬季容易發(fā)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fā)生或加重的病癥減輕或消失,是中醫(y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貼敷、針刺、藥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fā)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療方法為中藥穴位貼敷,藥物貼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周圍組織營養(yǎng)。
既然我們知道冬病夏治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操作上又有什么要點呢?近年,冬病夏治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每次三伏天灸都十分火熱。其實,除了三伏天灸以外,冬病夏治還有很多治療和保健的方法。
一、穴位按摩
按摩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y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jīng)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fā)人的經(jīng)絡之氣,以達到通經(jīng)活絡、祛邪扶正的目的。
按摩手法,并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十二種:按、摩、推、拿、揉、捏、搓、掐、點、叩、滾、擦等法。上述十二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注意事項:
1.應先輕后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體表有個適應的過程,切勿用暴力,以免擦傷皮膚。其原理是機械能轉化為熱能,這樣能使被按摩的部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增快,改善局部的營養(yǎng)狀況。
2.在按摩操作過程中,應該做到全身肌肉放松,呼吸自然,這樣可使全身經(jīng)脈氣血通暢。在四肢、軀干、胸腹按摩時,最好直接在皮膚上進行或隔著薄的衣服,以提高療效。
3.按摩最好在空氣流通、溫度適宜的室內進行。
4.不要在過飽、過饑時做按摩推拿。年老體弱者、月經(jīng)期婦女、孕婦按摩時要慎重。
二、呼吸、脾胃——貯灸按穴效果好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為邪侵,尤以小兒、老人最易受邪。從肺辨治,根據(jù)病情,每個人敷貼選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小兒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腎。主要選大椎、肺俞、腎俞、定喘、關元、氣海等穴位貼敷治療,去醫(yī)院天灸或是在家艾灸、隔姜灸皆可。
大椎穴: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jié)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在大椎處刮痧(要刮出痧點)或拔火罐(留罐10分鐘);淋浴時也可用水柱沖擊大椎處,水溫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燙傷局部皮膚為度可有效防治感冒。
肺俞穴:俯臥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上方取穴標志:頸部前屈時項部最高骨性突起——第七頸椎,再向下數(shù)至第三胸椎棘突下方,根據(jù)骨度分寸法,肩胛骨內側緣與脊柱之間為3寸,兩線的中點即脊柱旁開1.5寸處為肺俞穴所在。刺激該穴位對于咳嗽、氣喘、感冒均有益處。
三、骨關節(jié):打通經(jīng)絡,通則不痛
冬病夏治適用于感受風寒、外傷,長期慢性勞損而受寒加重的風濕病。比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jié)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癥等,在中醫(yī)統(tǒng)稱“痹癥”。這些疾病遇冷加重,屬風寒濕癥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上說“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致發(fā)痹”,意思是寒冷、潮濕、季節(jié)的氣候變化,都會引起此類疾病的發(fā)作或加重。夏日三伏,腠理疏泄,汗腺、皮脂腺組織均處于開放狀態(tài),有利于藥物的循經(jīng)絡滲透、吸收、傳導,從而達到溫經(jīng)祛寒,舒經(jīng)通絡的治療目的,所以對于治療痹癥大有益處。
骨傷類疾病大多是由不正確的姿勢引起的:坐的姿勢不好引起腰椎病,老是低頭引起頸椎?。欢直劾鲜潜3忠粋€姿勢或太用力,會引起肩周炎;還有睡得不舒服,會加重這些骨傷類疾病。中醫(yī)認為,寒主痛,風寒、濕邪都會加重骨傷類疾病的病情。以頸椎病為例,患頸椎病的人都不太能吹空調、電扇,如果對著冷風吹,會感覺像凍住了一樣,越吹越疼,所以頸椎病病人冬天特別難熬。骨傷類的病屬于冬病,在夏天治療剛好,利用夏天人體毛孔疏松、血液流通順暢,使用驅寒的藥物逼出關節(jié)中的風寒、濕邪。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我們在尋找穴位時,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jié)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橈側,在陽穴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在前臂,手肘彎曲處向前3指幅,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用手按就痛之處)。
四、消化道:調節(jié)飲食,運化吸收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癥狀包括胃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主要有上腹疼痛不適、上腹脹、早飽、噯氣、反酸、惡心、嘔吐、泄瀉等。其歸屬于中醫(yī)學“胃痛”“腹痛”“泄瀉”等范疇。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的病位,責之于脾胃與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臟腑虛弱等,但主要關鍵在于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調。中醫(yī)治療包括調節(jié)飲食、舒暢情志,四診合參,辨證施治,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虛實夾雜者虛實兼治為基本原則。常用的治法有導滯法、祛濕法、理氣法、活血法、補益法等。
治療方法:刺、壓、注、貼。
1.針刺:內關、中脘、天樞、足三里、公孫。
2.耳穴壓豆:胃、食道、肝、脾、神門、交感。
3.穴位注射:足三里、天樞、胃俞、脾俞。
4.穴位貼敷:脾俞、胃俞、天樞、中脘、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