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融合創(chuàng)新,智能引領,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時代

        2018-05-14 17:57:24任友群馮仰存鄭旭東
        中國電化教育 2018年1期
        關鍵詞:教育部信息化建設

        任友群 馮仰存 鄭旭東

        摘要: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把“辦好網絡教育”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意味著我國教育信息化也開始了一個新時代,成為破解新時代教育矛盾,推動教育現代化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徑。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經歷了兩個階段四個時期的發(fā)展歷程:第一階段為教育信息化1.0“興”時代,包括“教育信息化萌芽期”“教育信息化建設驅動發(fā)展期”及“教育信息化應用驅動發(fā)展期”第二階段為教育信息化2.0新時代,以黨的十九大召開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yōu)闃酥?,進入“融合創(chuàng)新智能引領新時期”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有新的使命與責任,要推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創(chuàng)新教與學活動的開展,促進教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構建“四化三學”的教育新格局,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和服務于“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

        關鍵詞:新時代;教育信息化2.0;教育現代化;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電化教育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國的電化教育誕生于20世紀初[l]。1915年,金陵大學在東大樓前建立校園電影專用放映場地,是我國電化教育誕生的標志性事件[2]。對于“電化教育”一詞的由來,孫健三(孫明經之子)經過史料分析,認為該詞于1936年被正式提出。時值開辦“教育部電影教育與播音教育人員訓練班”期間,陳禮江以教育部名義發(fā)文時,把“電影教育與播音教育人員訓練班”簡化為“電化教育人員訓練班”,并在開班講話中指出“電影教育與播音教育合稱為電化教育”[3],從此“電化教育”一詞開始廣泛傳播。

        新中國電化教育事業(yè)的奠基人南國農認為,我國的電化教育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是前發(fā)展階段,使用的名稱為電化教育或視聽教育;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是后發(fā)展階段,使用的名稱是電化教育或信息化教育[4]。南先生也特別指出,信息化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二者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不同稱謂??梢?,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時代的電化教育,電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序曲。

        阿倫娜對電化教育在萌生、初期發(fā)展中的重要事件進行了詳細論述[5],并編制了記錄我國從1920年到2005年間電化教育重大事件的《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年表》[6][7]。隨后張寶志對該年表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并將我國電化教育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1)早期電化教育階段(1920-1949);(2)新中國初期的電化教育階段(1949-1978);(3)新中國電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發(fā)展階段(1978-2008)[8]。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類發(fā)展階段的劃分,基本上都是從學科視角來探究電化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并未完全體現出電化教育隨時代發(fā)展所呈現的新特點。特別是在信息時代,教育信息化已發(fā)展為電化教育的新階段,其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影響,是以往電化教育階段所不能比擬的。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將其寫入中央全會決議,教育信息化的戰(zhàn)略地位得以確立[9]。從黨的十九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信息化建設面臨著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也將進入新時代并承擔起新的使命。因此,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fā)展,需要借鑒我國過去四十年的發(fā)展經驗,快速推進教育信息化2.0計劃,以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

        一、教育信息化1.0“興”時代:破與立,建與用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人民素質和文化程度亟待提升,黨和政府從全局出發(fā),開始進行教育改革,并提出在教育教學中采用如幻燈、電影和廣播等新的教育工具。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電化教育的潛力與魅力開始展王見[10]。到了“文革”時期,與國家其他行業(yè)建設類似,我國的電化教育一度處于停頓狀態(tài),但電化教育基礎工作已具有一定基礎。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電化教育也受到空前重視并得以重新起步。信息化開始成為電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教育信息化開始進入了1.0階段。在教育信息化1.0階段,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教育教學應用逐漸展開,對于教育現代化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是破與立,建與用的“興”時代,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一)教育信息化萌芽期(電化教育復興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歷史新時期,開始了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主要任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在百廢待興之際,為滿足國民經濟發(fā)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建設與國民經濟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事業(yè),鄧小平在1978年4月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制訂加速發(fā)展電視、廣播等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這是多快好省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重要途徑,必須引起充分的重視”[11]。同年,經鄧小平同志批準,我國正式成立了中央電化教育館。成立中央電化教育館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時任國務委員的劉延東在2012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 “這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信息化的先聲”[12]。以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趙沁平在2004年全國電化教育館館長會議也指出,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支教育信息化隊伍”[l3]。在當時,盡管國內還沒有提出“教育信息化”,但中央電化教育館的組建,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隊伍體系初具雛形。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的發(fā)展,教育信息化進一步為我國政府所重視,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不同程度地表明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如教育部在1998年12月24日印發(fā)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并導致教育系統(tǒng)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并提出“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l4],來實現跨時空教育資源共享,擴大社會成員受教育機會,應對21世紀的人才需求與國際競爭。國務院于1999年發(fā)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15],進一步明確了教育技術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從1978年到1999年的這段時間,我國電化教育事業(yè)重新起步并實現了復興,我們稱之為電化教育復興期。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在各行業(yè)的應用,這段時期的電化教育也逐步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不僅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隊伍體系開始建立,而且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影響,也開始為中央和政府所重視。因此,這一時期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萌芽期。

        (二)教育信息化建設驅動發(fā)展期

        本世紀初,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進入系統(tǒng)性、全方位、多層次、大規(guī)模的建設階段。根據國家對教育信息建設的整體部署,全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以項目和工程方式推進,強調要以遠程教育為依托,建設覆蓋城鄉(xiāng)的開放教育系統(tǒng),以提供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教育服務[16]。2000年, “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推進新世紀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術教育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上,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至立做了大會主報告,指出“實現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經濟發(fā)展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明確提出了“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的目標任務,以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路,并宣布了“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的決定, “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fā)展”[l7]。該文件首次系統(tǒng)性地闡述了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內容、目標、思想、原則等,也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份發(fā)展規(guī)劃。在隨后的五年間(2002-2007),教育部根據教育信息化建設進展,連續(xù)五年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年度概況。

        根據《教育信息化“十五”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我國在各細化領域如標準建設、師資隊伍、體制機制完善等方面發(fā)力,并且開始關注農村等教育薄弱地區(qū)的信息化建設。教育部在2002年9月發(fā)布和開始實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的“學校管理信息標準”,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開始向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發(fā)展。次年9月4日,教育部印發(fā)了《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的指導意見》,以應對信息化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出的時代要求,為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和提升教師能力素養(yǎng)開拓了新渠道,信息化開始帶動教師教育現代化。為了促進城鄉(xiāng)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同年9月17日,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提出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18]。2004年3月,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l9],并指出, “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實現現代化和適度超前發(fā)展的重要途徑”。2006年,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通知》,將教育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掛靠在科學技術司,并成為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

        經過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建設,我國教育信息化在各方面的進展迅速:教育資源的建設體系雛形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āng)基礎教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礎網絡設施的建設進展取得較大進展,信息化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模不斷擴大;應用支撐平臺建設成果顯著,基于網絡平臺的教學與管理服務初見成效。

        (三)教育信息化應用驅動發(fā)展期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的教育信息化開始進入以頂層設計引領、以“三通兩平臺”為抓手的應用驅動發(fā)展期。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中,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的整體戰(zhàn)略,并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的論斷[20],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影響深遠。為落實《綱要》關于教育信息化的總體部署,教育部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未來十年發(fā)展進行了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21],于2012年3月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提出要堅持“應用驅動”的工作方針,通過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為破解教育難題提供新思路。

        2012年5月,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應用是我們真正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并將“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核心建設目標概括為“三大任務”和“兩個平臺”,簡稱“三通工程”[22]。在同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劉延東強調要“以建設‘三通兩平臺為抓手,以應用為導向,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體系化建設,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23],以應用驅動建設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開始在全國推進。

        2015年5月, “第一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青島召開,這是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式在國際上發(fā)出中國聲音和貢獻中國智慧,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從自主探索建設向國際協(xié)作引領的轉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大會召開的賀信中提出, “因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24],為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fā)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隨后不久,劉延東在時隔三年的“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強化深化應用、融合創(chuàng)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效能”[25]。根據此次會議的精神,教育部對未來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進行了規(guī)劃和部署,并于2016年6月印發(fā)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26]。黨的十九大臨近之際,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要切實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27]??梢?,教育信息化需要進一步釋放其融合創(chuàng)新的效能,以支撐和推進新階段的教育改革發(fā)展。

        杜占元將這一時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概括為“五大進展”和“三大突破”[28]。 “五大進展”:一是“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取得重大進展;二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大幅提升;三是信息化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四是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大幅提升;五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國際影響力大幅增強。 “三大突破”:一是教育信息化應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全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在探索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路子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教育信息化1.0階段,我國教育信息化經過以上三個時期的建設與發(fā)展,已經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以信息技術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的教育信息化路子[29]。教育信息化1.0主要聚焦于基礎建設和融合應用,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善教育管理、促進教育公平和帶動教育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念、資源和環(huán)境,也為教育信息化2.0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教育信息化1.0有以下方面的特點:(1)在基礎設施方面,截至十九大前夕,我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已達90%、多媒體教室比例已增加到83%[30],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但仍存在網絡帶寬不足和人機比相對高的問題。(2)在資源方面,在三個不同的時期,教育資源的設計理念、開發(fā)方式、傳播方式、呈現形式和應用方式均存在較大差異,如常見的教育APP和PPT課件,這些資源基本是滿足多數學習者需求的教育專用資源,促進了傳統(tǒng)學習方式向信息化教學方式的轉變,但并不能很好地支撐個性化教學和多元人才的培養(yǎng)。(3)在系統(tǒng)平臺方面,從獨立的專用系統(tǒng)平臺,逐步轉向互聯互通的綜合性系統(tǒng)平臺,且基本上可支持不同終端設備的適應性登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管理效率,但在教育數據累積和智能分析等方面存在不足。(4)在教學方面,信息化教學已經基本實現了常態(tài)化,教學活動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發(fā)生在校內和校外的教與學活動,正逐步連接和聯通,但亟需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形式,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5)在教育管理方面,初步建成了“三大教育基礎數據庫”和“兩級建設、五級應用”的教育管理體系,基本實現了全國教育數據的互通和互聯,提升了教育管理能力與服務水平,但仍需進一步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進而推動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二、教育信息化2.0新時代:融合創(chuàng)新,智能引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31]。新時代的社會矛盾在教育領域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平優(yōu)質美好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而教育信息化具有變革教育的巨大潛力,是破解新時代的教育矛盾和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方向,首先就是要貫徹十九大精神,按照面向新時代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要求[32],從注重“物”的建設向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和服務轉變,扎實推進教育信息化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次是要以智能引領,依托大數據、智能算法和算力催生的人工智能、機器智能技術,推動教育信息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共享方式、教學評價方式、人機交互形式、群體協(xié)作與溝通方式等各方面向智能化方向演進,支撐和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教育的需求。

        2017年11月2日,杜占元在“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啟動會上指出,把辦好網絡教育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其意味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了一個新時代,即我國教育信息化將進入2.0時代[33]。隨后,他又進一步指出,要推進“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教育信息化2.0,推動教育信息化由融合應用向創(chuàng)新發(fā)展轉變[34]。2017年11月,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在“第十七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上也指出, “十九大之前,可以稱之為教育信息化1.0,是初步探索;下一階段,要推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的新征程”[35]。可見,無論是中央從國家戰(zhàn)略出發(fā)的頂層設計,還是教育部對教育信息化的具體規(guī)劃,都直接表明了:自黨的十九大開始,我國教育教育信息化已步入了融合創(chuàng)新、智能引領的新時代——教育信息化2.0時代。

        杜占元指出,推動教育信息化2.0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實現教育專用資源的開發(fā)應用向大資源的開發(fā)應用轉變,把提升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養(yǎng)轉變,從融合發(fā)展向創(chuàng)新發(fā)展轉變[36]。以三大轉變?yōu)閷虻?.0時代,就是教育信息化要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時代,也是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智能教育的時代。教育信息化將不再僅僅是“可做或可不做”“可多做或可少做”的選擇,而是具有戰(zhàn)略性和全局性意義,將與教育所包含的一切空間深度融合,智能化地改造教育教學、教育治理的所有領域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信息化2.0具體有以下六方面的特點:(1)在基礎設施方面,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和5G移動網絡將解決網絡帶寬不足的問題;物聯網將對教育環(huán)境和非在線的教學行為數據實時識別和收集;云計算成為重要組成,促進協(xié)作和共享;BYOD和可穿戴設備將逐步常態(tài)化應用。(2)在資源方面,資源內容的虛擬強度、交互深度、豐富程度將有巨大提高,在受眾上將面向所有人群和所有學段,在獲取方式上將實現動態(tài)和實時的自適應推送或推薦,資源供給既要均衡、公平、充分,又要滿足個性化需求。(3)在平臺方面,教育平臺智能化轉型升級,依托人工智能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并且“開環(huán)”模式將日趨普及,將進一步降低平臺建設成本,也將促進平臺間的互聯互通。(4)在教學方面,新型技術將與課堂內外的教與學活動深度融合,資源、平臺、應用和服務的整合與聯通,將極大地降低教與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難度,助力于多元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5)在治理方面,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支撐下數據采集和對接將更深入廣泛,不僅能促進科學決策,提供實時反饋和干預,也將進一步提升個人隱私和教育數據的安全性。另外,教育信息化管理將厘清教育業(yè)務條線邏輯,促進管辦評分離,為“放管服”增效,將推進教育治理水平與能力的現代化。(6)在研究方面,教育信息化研究范式將在以下方面發(fā)生轉變:a.基于傳統(tǒng)課堂觀察的行為數據將與基于學習科學和教育神經科學的腦電數據、體征數據結合;b.通過數據科學的方法,將支持基于大數據的宏觀挖掘和小數據的智能分析;c.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工具,將實現對研究數據的精準識別與獲取,并通過智能模式化識別與匹配,實現對研究結果的自動化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信息化推動科學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新融合效能正在不斷提升。如從2018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將首次增設教育領域的研究代碼(F0701),大致可分為基礎理論、學習環(huán)境、認知工具、人工智能、數據分析與測評五類研究方向。

        三、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使命與責任擔當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是相對前40年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路徑特征而言的,這絕非僅僅是一個提法上的改變,而是面對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發(fā)展理念、建設方式上的一次躍升。下階段,我們應該堅持融合創(chuàng)新,智能引領,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

        (1)以教育信息化推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標。因此,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在推進立德樹人的“立德”方面,要充分利用數字化媒體在資源制作和信息傳播上的優(yōu)勢,要結合時代特征豐富德育內涵內容,豐富德育資源的載體形式,創(chuàng)新德育發(fā)展的活動方式,使德育培養(yǎng)滲透到校內和校外的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教育信息化推進立德樹人的“樹人”方面,不僅要開展網絡教育,向學習者提供數字教育資源和工具,創(chuàng)新教與學活動形式,提升教育教學效果,還要將教育信息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培養(yǎng)學習者在信息社會應具備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等能力素養(yǎng),從“數字土著”轉變?yōu)楹细竦摹皵底止瘛薄?/p>

        (2)以教育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與學活動的開展。第一,將信息技術全面和創(chuàng)新地應用于各學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21世紀技能的多元創(chuàng)新人才。第二,借助高速寬帶網絡和4G/5G移動網絡,以同步課堂、專遞課堂、在線學習等模式擴大優(yōu)質資源覆蓋面,為不同階段的學習者提供多元化和多層次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并解決后發(fā)地區(qū)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第三,以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術,構建智能學習空間,變革時空教學環(huán)境,開展具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等教與學的活動。第四,通過伴隨式數據收集,建立長效、全面與可持續(xù)的教學評價方式。第五,借助智能錄播教室系統(tǒng)開展師訓和教研,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與素養(yǎng),適應新時代不斷更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技術和資源工具。

        (3)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決策科學化,促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教育決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育數據和分析技術,使傳統(tǒng)以經驗判斷為主的教育決策逐步轉向基于數據的教育決策,有利于提升政府及教育部門的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教育數據產生于教育工作中,通過教育工作流來積累教育數據流,再通過教育數據流優(yōu)化教育工作流,優(yōu)化教育工作流的效益。一方面,使教育管理工作的權責邊界明晰,提升教育工作的協(xié)同合作水平,促進“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務本位”的教育治理轉型;另一方面,無論是宏觀的教育決策,還是具體的教學與學習的行為分析,教育大數據分析技術均能提供精準的分析反饋,可極大地提升政府及教育部門的科學決策能力,精準優(yōu)化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與學習的效果。

        (4)以教育信息化為抓手,構建“四化三學”的現代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即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和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第一,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5G移動網絡和物聯網技術,將使“人機互聯”向“萬物互聯”轉變,高速網絡將無處不在地覆蓋,將人、設備、數據和知識實現互聯互通,逐步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第二,信息化使得數字化的效用得以充分發(fā)揮,促進數字化教學內容、工具、行為(數據)等高效利用,構建人機合一的思維體系[37]。第三,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充分挖掘學習者的內在潛質,為其提供符合其志趣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個性化服務。第四,通過MOOCs和遠程教育等在線教育形式,擴大優(yōu)質資源覆蓋面,構建泛在學習環(huán)境,以支持全民終身學習,構建起“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5)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準扶貧,保學控輟,提升教育公平。黨的十九大報告表明,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38]。教育信息化支撐的教育精準扶貧,是快速推進教育脫貧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重要途徑。一方面,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可為教育發(fā)展滯后或偏遠的區(qū)域合理配置資金、教師、資源、設備等,提高其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公平,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教育上不掉隊,實現教育精準脫貧,進一步提升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可借助教育信息化幫助貧困人口脫貧。隨著教育數據與扶貧數據的積累、匯聚和管理平臺的完善,貧困人群分布、貧困類型、貧困程度和致貧原因等在大數據支撐下能夠實現精準識別、分析和定位,進而調配扶貧資源和制定扶貧方案[39],通過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

        (6)以教育信息化服務“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啊粠б宦方逃袆印笔俏覈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已經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已連續(xù)三年通過召開“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與國際社會在教育信息化及相關技術領域開展交流合作。因此,我國教育信息化在新時代的建設發(fā)展,可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落實與推進提供必要支持。一方面,可將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模式、管理方式、教/學模式等成功經驗,與沿線國家和地區(qū)交流共享,帶動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另一方面,以教育信息化支撐沿線國家與地區(qū)的教育互動,推動學歷學位認證標準連通,進而促進經濟貿易和教育文化的合作發(fā)展,服務國家在國際外交中的話語權提升。

        四、結語

        教育信息化邁入2.0將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并實現從服務教育自身發(fā)展向服務國家現代化全局的建設轉變,進而支撐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做出新的貢獻。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要抓住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fā)展機遇,全面進入一個既要提速又要提質、既要創(chuàng)新又要普惠的2.0版發(fā)展時期,服務于新時代的教育改革發(fā)展,構建起“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和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為實現中國夢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龍.“電教百年”回眸——繼承電化教育優(yōu)良傳統(tǒng)開創(chuàng)教育技術輝煌未來[J].中國電化教育,2012,(3):8-15.

        [2]李龍,謝云.我國電化教育誕生的標志性事件考證[J].電化教育研究,2012,(10):17-22.

        [3]孫健三.關于電化教育名稱的由來及學術內涵[J].電化教育研究,2007,(1):73-75.

        [4]南國農,李運林等.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5]阿倫娜.電化教育的孕育與誕生[J].電化教育研究,2010,(12):111-120.

        [6]阿倫娜.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年表(一)[J].電化教育研究,2006,(11):78-80.

        [7]阿倫娜.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年表(二)[J].電化教育研究,2006,(12):63-70.

        [8]張寶志.中國電化教育發(fā)展史拾零[J].電化教育研究,2009,(01):114-120.

        [9][25]劉延東.鞏固成果開拓創(chuàng)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一劉延東副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6-01-22(001).

        [10]教育部.守望與創(chuàng)新——中央電化教育館館長陳志龍同志在紀念中國電化教育發(fā)展70年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husiness/htmlfiles/moe/B 12_xxgk/200701/xxgk_619 83.html, 2017-11-25.

        [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

        [12][16][23]教育部.把握機遇加快推進開創(chuàng)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一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教育信息化T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11/t20121102_144240.html, 2017 -11-25.

        [13]教育部.抓住機遇開拓進取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2004年全國電化教育館館長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moe.edu.cn/moe_879/moe_175/moe_176/tnull_3076.html,2017-11-25.

        [14]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7.html,2017-11-25.

        [15]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 http://old.moe.gov.cn/puhlicfiles/h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 8.html, 2017 -11-25.

        [17]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五”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1/201001/xxgk_82366.html, 2017-11-25.

        [18]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hwgk/2005-08/13/content_22263.htm, 2017-11-25.

        [19]中國政府網.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5-08/12/content_21704.htm,2017-11-25.

        [20]中國政府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 667 143.htm.2017-11-25.

        [2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knl, 2017-11-25.

        [2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杜占元同志在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h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207/139233.html, 2017-11-25.

        猜你喜歡
        教育部信息化建設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自貿區(qū)建設再出發(fā)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教育部召開座談會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新課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4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項目2018年減至35個
        我校兩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開題
        信息化是醫(yī)改的重要支撐
        和少妇人妻邻居做爰完整版|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 国产亚洲一本二本三道| 免费观看全黄做爰大片| 香蕉久久福利院| 日韩爱爱视频| 亚洲av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模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少妇深夜吞精一区二区| 欧美嫩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蛋壳| 欧美日本国产亚洲网站免费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人妖|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最新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 三级黄色片免费久久久| 日本免费a级毛一片|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观看|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亚洲国产av导航第一福利网| 亚洲VR永久无码一区| 91成人国产九色在线观看| 777国产偷窥盗摄精品品在线|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有码在线观看|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色av成人噜噜噜|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宅宅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av大片|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