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歐 李惠蘭
【摘要】一個時代的結束從不能將前朝的歷史和痕跡滌地無類,一個時代中的文化和遺民都是新紀年里不可忽視的存在和印記。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前朝遺民這一詞始終有跡可循,遠看可尋元代的“冠冕”趙文敏、清代的“宗師”八大山人,近看可追尋至百年前的清朝“舊王孫”溥心畬。溥心畬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正因如此,這些經歷賦予了其不同于尋常人的氣節(jié)和性格,在新中國成立遠赴臺灣以后,溥心畬更是將自身所具有的王孫風度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本文從溥心畬赴臺后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入手,探尋跟隨其一生不變的“舊王孫”精神,并從中窺得溥心畬的內心獨白和一己之力的堅守和倔強。
【關鍵詞】溥心畬;舊王孫;山水畫;赴臺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在溥心畬六十余年光景的人生中,始終保有皇家貴族的修養(yǎng)品性,翩翩白衣,遺世獨立,即使在遠赴臺灣,離開熱愛的故國山河后,依然用藝術傳情達意,不忘初心。溥心畬高超的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底蘊與其特有的皇室身份所給予的物質生活和地位息息相關,而他每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都是對過往歲月的回唱和緬懷。
一、生平及藝術特色
(一)生平
溥心畬出生于清王朝1896年,逝世于1963年,原名為愛新覺羅·溥儒,滿族人,恭親王奕訴之孫。溥心畬自幼習書,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因家藏豐厚,故博覽群書,眼界甚高,飽讀經學之余猶對詩文書畫精研。
溥心畬身處特殊時代,又因擁有特殊身份,所以注定其會度過漂泊不定的一生。在67年的歷程中,溥心畬的人生大致分為6個階段:1896—1911年,恭王府時期;1912—1924年,西山時期;1924—1938年,重回恭王府時期;1938—1945年,頤和園時期;1945—1949年,南京杭州游歷數年;1949—1963年,臺灣時期。
溥心畬的藝術啟蒙始于幼年恭王府的舊藏,在研習舊藏時,溥心畬最多臨摹與自己有著相同身份或共同際遇的前朝大師們。
(二)藝術特色
溥心畬自幼在王府中受到家藏熏陶,詩書畫兼善,其中,猶以詩書入畫是溥心畬的繪畫特色。
溥心畬在自述中曾說過自己研習繪畫的過程:“初學‘四王,后知‘四王少含蓄,筆多偏鋒,遂學董、巨、劉、馬、夏,用篆籀之筆。始習南宋,后習北宋?!变咝漠層媚献诶L畫的秀美之意傳達出北宋繪畫的粗狂之感,以北宗山水之體格表現南宗山水之精神,將董其昌以來所倡導的“南北宗論”思想打破并融貫。除此之外,溥心畬繪畫的最大特點是并無專學大師,而靠臨摹古畫,山水、人物、花鳥兼善,同時師法自然,既而融會貫通、自成一家。
遠赴臺灣以后,溥心畬山水主要以水墨為主,偶爾施以淡淡的赭石及花青渲染;筆法上,脫離北宋金碧山水法度轉向一種文人情調的抒懷和筆意的簡約。繪畫中越發(fā)透露出一股文人氣度和風貌,被后人譽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終結者”。繪畫更加追尋古意,創(chuàng)作更加隨意自然,真摯情感在揮毫之間自然流露,肆意歡快。
二、赴臺后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
(一)溯源兩宋,師法自然
溥心畬一生不師從任何老師,單以臨摹恭王府中收藏古畫,對話前朝大師達到藝術上的通透,在這其中,溥心畬猶愛宋代藝術,或許在溥心畬心中,北宋是已逝的大清,而南宋則是心中1912年以后的中國。對于南宋的學習或許是其對南宋保守主義觀念的一種認同,而對北宋繪畫的學習也是北宋山水中的大山、大水能讓遠在臺灣的溥心畬在繪畫中窺見故國的錦繡山河,聊表心中的思念和敬意。
在1912年第一次離開恭王府后,溥心畬跟隨母親來到了清河與京城西郊的戒臺寺,開始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這與清朝覆滅,王室遷出故宮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是在這時,溥心畬在寺廟和森林中真正做到師法自然,并與自己的第一位現世老師永光法師交流,在自然和禪道之中尋求繪畫中的古意及靜謐。在赴臺之后,溥心畬的山水畫轉向水墨山水,他以其正統(tǒng)的文人背景和其與生具有的貴族氣質將山水畫中的“古意”自然流露于畫作上,撲面襲來但又恰到好處。胸中有浩氣的繪畫表達也成為溥心畬在臺灣后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堅持。
(二)煢煢孑立,蕭疏寂靜
根據萬公潛捐贈的作品可知,溥心畬赴臺后,繪畫創(chuàng)作選取的最多題材即為山水畫,而溥心畬山水畫中的題材較之早年景中之物更少、構圖更加寂寥,畫面往往由一舟、一人、一山、一水、一亭榭構成。一人或孤獨站在山石間眺望遠方;或執(zhí)竿于水中扁舟緩慢劃行;或孤身坐于亭榭中凝神靜止。滿卷的遺世獨立之氣蕩然開來,讓觀者于欣賞之余感受一股由內及外的寒氣和寂寞。
溥心畬一生不問仕途,不走官場,終日與詩書畫為友,用藝術宣泄內心的憤懣及無奈。在溥心畬十六七歲時,辛亥革命爆發(fā),數日后,袁世凱為了鏟除清室后人,兵圍恭王府,溥心畬母親項太夫人連夜帶領溥心畬及其兄弟從恭王府一處草叢后狗洞逃出,昔日“天朝最具靈氣之人”一夜間淪為平民百姓都不過的流浪者,對于少年時代血氣方剛的溥心畬而言是巨大的打擊。在進入“民間后”,看到大清的美好歲月、萬里江山一去不復返,心中的無限落寞和悲慟一直成為溥心畬心中無法泯滅的傷痕。在晚年遠赴臺北后,這股懷念之情愈發(fā)深重,最喜山水畫是因能畫出心中故國的山河;而總是孤獨的一人劃舟或靜坐是因世間能明白心中之痛之感之人寥寥無幾;總是看向遠方的眼神似想要跨過臺灣海峽,重回大陸,重回恭王府。
溥心畬赴臺后的山水畫中的人物始終孤身一人,形影相吊,也似在表達一種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覺悟。溥心畬赴臺前從不承認民國,選擇赴臺也是不愿看見曾經大清存在的江土上現在是一個新的國號的出現,而在臺灣也不為官、不與政客接觸,終日沉浸在藝術海洋之中。山水畫中的小人仰望遠方時既可以是自己仰望已逝的清朝,也可以是已逝的清朝駐足遠看新的中國。
(三)叩問心聲,王孫遺韻
溥心畬赴臺后山水畫中的物體簡約追求意境,每幅作品中的傳情達意勝過技巧展示,靈感在頃刻間洶涌而出,揮筆即成,一蹴而就,強調“無意勝有意”。所以,其山水畫有時也可從山水間看到草草幾筆,小舟扁長成一葉扁舟型;人物形象簡筆勾勒一襲長衣;水紋用細筆輕挑幾條波紋細線;山石多用大斧劈皴自上而下大開闊斧揮成,雄渾大氣,不拘一格。隨性自然也是溥心畬的學生對其的評價,身處亂世之中,溥心畬只有用魏晉的風度求得明哲保身,但無暇再做到和古人一般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高居翰曾說過,中國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及前朝歷史有著難以忘懷和積淀愈久愈深的情節(jié)。這句話,用于溥心畬身上最為恰當。因受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以及身體里流淌的王孫血氣,讓溥心畬在亂世中仍舊堅持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山水畫中熔鑄進古人的氣息和韻律。溥心畬一生性格溫柔謙遜、不與人動怒生氣,不僅是因為其起伏成落的人生際遇,同樣也是“舊王孫”所傳承給其的教育影響。光緒帝給溥心畬賜名時曾說過:“汝名儒,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而在溥心畬青年時代,曾因或得兩個博士學位而沾沾自喜,其母說道;“你以為你是唯一如此年輕便可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嗎?答曰當然不是?!边@些青年時代所拓下的烙印,深深地影響著溥心畬,并讓溥心畬在“西學東漸”“中西結合”的藝術強烈沖擊下,仍能夠穩(wěn)步走在文人畫的道路上,并脫離“四王”繪畫中的浮躁辭華之氣,重新為文人畫的價值和魅力正名。
三、結論
溥心畬的一生真正作為皇室成員只有短短的十六七年的光景,但這些記憶卻如同鋼鐵般的焊印一般,深深地鐫刻在溥心畬每一個血脈之中,并越久越深、越久越濃。溥心畬也曾和徐悲鴻、林風眠一般,遠渡重洋,奔赴歐洲留學,但他在歐洲不僅并未學習西方的繪畫技藝,更是在回國之后,不受西洋影響,堅守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創(chuàng)作并付出畢生的心血。
清朝帶給溥心畬的無上光榮和驕傲即使在清朝滅亡后依舊是溥心畬難以釋懷的曾經,而這些曾經也成為溥心畬繪畫中未曾察覺的獨白和吶喊。
參考文獻:
[1]孫旭光.恭王府與溥心畬[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1).
[2]徐瑋.溥心畬:沒落時代的精神貴族[C].清宮史研究——第十一屆清宮史研討會論文集(第十一輯),2013(12).
[3]杜曉軍.羲皇畫意——溥心畬藝術中的身份和文化立場[J].東方收藏,2015(1).
[4]周蓉.江山為助筆縱橫——溥心畬的生平與藝術[J].中國書畫,2013(10).
[5]薩本介.胸遺王者氣 筆遣唐宋風——重讀溥心畬[J].書畫藝術,2010(6).
[6]彭錦.溥心畬先生與他的山水畫[J].蘭臺世界,2014(6).
作者簡介:吳曉歐(1969-),女,吉林省長春市,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1993年學士,研究方向:西方藝術史與藝術博物館;李惠蘭(1995-),女,漢族,湖北宜昌市人,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學生,美術學學士,研究方向:美術館管理運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