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在中國“五四”運動時期寫實油畫逐漸引進,由于對國情的適應性,它很快成為中國當代油畫的發(fā)展基礎,它的現實主義精神也逐漸深化為民族精神。在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新中國的藝術在世界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思潮沖擊下,出現了各種風格的流派,具象寫實繪畫已不再是當代油畫的唯一語言。然而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現實主義作為一種精神存在。因此,中國當代油畫具有寫實精神以及高社會價值與歷史意義。
【關鍵詞】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識碼】A
在藝術中現實主義可能是最復雜、使用最廣、最容易被誤用的詞。關于現實主義的定義各學者皆有不同見解,其定義至今尚不明確。它可以分為三種解釋方式:一種是技術,是將現實場景忠實再現,即現實主義。其次是流派上的區(qū)別,最后一種是從精神層面的角度,對藝術作品中的現實主義精神進行挖掘。而從技法到精神的深化發(fā)展正是中國油畫藝術中現實主義精神的發(fā)展經歷。有學者認為,現實主義應該是個性且多元化的精神,不應單一與模式化,同時,其需要有一種真誠的責任感以及蘊含深刻的真理。也就是說,現實主義應該關注和體驗生活并直接感受生命的美好以及富有理想的精神與批判意識。
一、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寫實方式現狀
現實主義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反映現實生活的方式,它涉及到現實手法的運用,或夸張和變形表現手段,該創(chuàng)作方法與其他創(chuàng)作方法的區(qū)別在于,它反映了某些時代的社會生活現象以及人物,具有現實生活的原始風格,更加的典型化。這將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的現實主義其基本的內涵體現了出來,也就是說基于本質的生活方式,對現實有一定的反映,精神上也有一定的反省。在現實主義產生之后,油畫中美的概念被顛覆了,不再是單純對事物的自然審美,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文化與現實的反饋。在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經過三次變動后,其寫實方式也從語言層面逐漸轉變到了精神現實主義層面,現實主義藝術也總是以反映的方式出現。
二、中國現實主義油畫中的思考
(一)中國油畫現實主義的反思
目前,中國的社會現實是多元化的現實,沒有人可以避免。而現實主義自20世紀來到中國后,逐漸成為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主流學派,但其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使其偏離現實主義。在經過了八十余年的探索研究后,才逐步理解其概念,從而在更深層次上對現實主義的內涵進行詮釋,而中國藝術家的關注點往往集中在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以及對心理和生活的現實狀況等現實環(huán)境的性能上開發(fā)新能源的現實主義繪畫,而從西方的角度看中國當代藝術,顯而易見,是需要與它們同步的當代藝術。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后工業(yè)時期,當代藝術才逐漸形成,而中國目前還不具備當代藝術的整體文化形態(tài),那么最基本的文化反思則是反映社會的現實主義[1]。而中國較為適應現實主義意識表現的是變革時期的文化,因為人們大多接受學校式的教育,對自然的寫實的方法掌握較容易,而現實主義的提出,是為了接近中國最基本的文化,從根本的思想觀念上與人民貼近,從而對現實主義的詮釋從思想上精益求精。
(二)新生代現實主義的精神
新生代藝術家并沒有經歷過“文革”的政治歷史,因此,其知識背景沒有老藝術家們的歷史包袱和情感記憶,現實生活的混亂和時代中心精神氛圍的缺乏,使其對集體感到厭惡。同時也因誤解現實的文革一代畫家們的前車之鑒,使其從一開始就想從近距離對現實進行把控理解。而這樣的現實可能會像過去那樣有很大的教學效果,但實質上,也需要勇于面對。新生代藝術家們常常不去清楚地表達自己,而是習慣將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隱藏在生活的外表中,慢慢從作品中滲透出來。因此,他們往往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融入自身的真實生活感受,從非常實際、非常具體的一個起點出發(fā),將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因素投射出來。通常傳統的油畫寫實藝術是新一代藝術家采用的藝術語言,但由于其并不是非常突出的特點,使得其支撐語言價值的東西變?yōu)榱藘热荩@使得人們可以在未來不追究畫家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但是卻能將這一特定時期畫家們的心態(tài)銘記于心,這種便是新生代藝術家的現實主義精神。
三、現實主義油畫中寫實的樣式與紀實的形式
(一)寫實的樣式
寫實油畫傳入中國是在“五四”運動之后。當時,中國社會動蕩不安,同時又面臨外敵入侵的現實狀況,自身正處在一種較為混亂的水深火熱之中,而新文化運動恰好提出了中國所需要的思想文化:“科學”與“民主”,使得在中國社會動蕩不安中的知識精英在現實中認識到中國國勢衰微的根源是精神文化的守舊與萎靡。因此,思想家們亟待找出拯救民族危亡的方法,而寫實繪畫以其入世的精神和功利的品格,能夠喚起人們的良知,被思想家們視為救國良藥,其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被視為科學進步的藝術形式觀。然而,現實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先進繪畫手法,或多或少地被用來改善中國繪畫的形式[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的社會現實主義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藝術,同時蘇聯現實主義模式統一了眾多中國現實主義。在這一點上,不僅一些藝術學生被派往蘇聯學習,同時還請來了蘇聯的美術學院教授教學,同時創(chuàng)辦了專門訓練油畫的培訓班,以此大批量培養(yǎng)學生掌握熟練的寫實技巧。在此之后,中國現實主義油畫基本上以俄羅斯畫派的寫實技法為基礎形成了油畫的寫實風格。這種風格的寫實中,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和理解的是其中的戲劇和文學性的情節(jié),這使之成為政治宣傳的最佳工具。因此,現實主義也逐漸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所演變。并要求不能將社會的陰暗面暴露出來,而應以正面頌揚為主。但真正的現實并不能被這種現實主義所反映,藝術家沒有權利表達他們對自由與現實的看法,同時在內容上也由于政治宣傳的需要被這種需求所支配,進而將中國獨特的“紅、光、亮”的風格在形式上表現了出來。此時的技法雖然是寫實的,然而現實主義的精神卻消失殆盡。因此,雖然技巧運用了寫實手法,但卻并沒有真正體現出現實主義的精神。
(二)紀實的形式
在歷經十年“文革”過后,人們開始反思“文革”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對一些贊美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風格進行了篩選與摒棄,并以批判的形式將文革給人民帶來的傷害進行揭露,表現出傷痕美術的困惑心理和悲怨情感。它傾向于體現對真正現實主義的批判,首次將藝術家對歷史的判斷和表述進行了體現,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現實主義的復興[3]。然而,傷痕美術中的表現手法也有很多文學和戲劇性特征,大多數是抱怨和控訴以及表面形式上對現實主義的批判,藝術家情感因素的內部表現占大多成分,只有相對較少的對時代的檢驗。同時,控訴與哀怨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而自我批評、自省和自我顯現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從傷痕美術的發(fā)展來看,鄉(xiāng)土現實主義可以被視為對中國當代藝術觀的顛覆。例如:羅中立曾經在《父親》(如圖1)這幅作品中,通過對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的運用,以及紀念碑式構圖,將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勾勒刻畫了出來,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靈,其影響直至今天依舊令國人為之震撼。在現實主義藝術中,中國幾十年里農民們一直過著快樂的生活,進行著快樂的工作,而《父親》的創(chuàng)作象征著貧窮落后的形象,羅中立在其中融入了自我反省的精神,對中國忍辱負重的精神進行了真實的寫照,《父親》的真正成功在于將真正的現實呈現在了人們眼前,而并不是其繪畫技巧的高超與人物形象的逼真。
在鄉(xiāng)土寫實藝術過后,吳冠中對于形式美的意義提出了一種新思潮。藝術發(fā)展史上的普遍規(guī)律是現實主義和非現實主義的更替,而藝術的極端發(fā)展必然導致相反的藝術形式誕生。隨著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突出了舊體制與新體制以及新思想與舊思想的矛盾,在尚未將新的現代本土文化進行重建之時,便遭到外來文化潮水般帶來的猛烈沖擊,這使得中國藝術家很大程度上被西方現代主義所影響,從而轉向了對語言形式上的挖掘以及自身內心世界的關注。新潮美術作為后現代美術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很大形式上符合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需要,然而形式上的需要卻很快出現了弊端,對觀眾感受的忽略導致其形式缺乏承載力,這成為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巨大障礙。而正因新潮美術對藝術家反映現實、關注社會的要求無法給予滿足,因而導致其回歸到了起點,使得現實主義以反思的形式進行了一次回潮。
四、結論
從批評的藝術角度進行對現實主義的觀察,可以令現實主義精神具有更深刻的意義,而現代社會要求各種形式的藝術以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復雜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交流,因此,實際上與現實相容便是現代藝術的真諦,基于此,中國當代油畫的主流精神仍然是現實主義精神,同時,也需要人們進行高度的重視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孟通.中國當代玩世現實主義油畫藝術符號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7.
[2]秦嗣英,邵佳嶺.俄羅斯當代油畫家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特色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