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中,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部門,應該結合自身優(yōu)勢,積極投入到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來。本文通過對山西高校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并結合實際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高校;問題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中,“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生命動力和精神依托,是民族文化復興、民族文化整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泉,具有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弊鳛槲幕逃闹匾块T,高校音樂專業(yè)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非物質音樂文化的保護中來,肩負起保護與傳承當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的重任。
一、高校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現代高校的宗旨,一是研究高深學問,二是培養(yǎng)高級人才,三是從事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學人文學科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高等學校保護與傳承傳統(tǒng)音樂,對大學教育本身也是一種促進和提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高等音樂教育這一平臺,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資源和先進設備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拓寬了傳承模式,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更廣泛的傳播,使其在傳播的基礎上得到更好地保護。而且,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課堂,實現了課程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教學方式的轉變,增進了大學生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擴大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實現了高校音樂課程創(chuàng)新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共贏的局面。
二、山西高校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高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學校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傳承的重要途徑,而高校教育可以說是更深入的傳承途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其公布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實施指南中,要求“以適當的方式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备鶕{研結果顯示,開設音樂類“非遺”課程的高校不在多數,而且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這需要政府和高校的政策支持、技術支持、經費支持等,才能真正使高校保護音樂類非物質遺產落到實處。
(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傳承人保護缺失
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掘、保護、傳承的基礎性工作。在山西省高校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所院校有山西民歌的課程設置,但由于市場、經濟等因素,導致該專業(yè)學生就業(yè)前景不佳,因此會影響高校的招生,這不僅影響了高校的生源、生存,也使得民歌專業(yè)失去大量人才。此外,山西民歌的流傳多為口傳心授,因此對會唱當地民歌的民間藝術家的保護則顯得極為重要。要盡力避免“人亡藝絕”的現象發(fā)生。年輕人則可能會因為收入低,學習過程復雜、時間長等原因而放棄學習,從而造成非遺文化收徒難,后繼無人的現象。因此,對傳承人進行保護與讓傳承人參與到保護非遺的工作中來,是十分迫切的需求。
(三)傳播途徑的阻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現代的娛樂形式已經把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形式的發(fā)展與傳播空間擠壓得非常狹小。例如,在山西省設有音樂系的高校中,只有太原師范學院、山西戲曲職業(yè)學院和晉中學院設有關于山西當地民歌的課程,授課形式多為教唱民歌,在聲樂專業(yè)的專業(yè)課曲目演唱中,也甚少有山西民歌的曲目布置。一方面原因是有曲譜記載并收錄到高校聲樂教材的山西民歌為數不多,只有《桃花紅杏花白》《大紅公雞毛腿腿》《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等;另一方面原因是一般只有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系學生會專門演唱各地民歌,而綜合類高校學生由于專業(yè)水平距完整良好地演繹和表達出民歌的風格和韻味還有一定差距,所以聲樂教師更多的愿意布置美聲曲目去練習聲音,鞏固基礎。
三、對山西高校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非物質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fā)展,單憑文化部門一己之力的遠遠不夠的,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加強對山西高校音樂教育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
我國文化部原部長孫家正曾多次強調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國務院辦公廳在《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yōu)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等內容,為學校教育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政策依據。山西各高校要以身作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利用好家鄉(xiāng)的“非遺”資源,這無疑對非物質文化音樂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高校結合自身優(yōu)勢,注重專業(yè)性人才培養(yǎng)
高校在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硬件和軟件的優(yōu)勢。高校不僅要利用具有豐富的師資力量,為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充分的專業(yè)指導,還要進行專業(yè)化的課程設置、調整教學方式、建立長期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不斷加強高素質的傳承人和繼承人的培養(yǎng),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載體隊伍不斷擴大,可以從根本解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無人”的局面。同時,對高校完善自我建設、完善學科建設、提升特色文化專業(yè)等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三)加強山西高校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保護氛圍
山西省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有著先天的資源優(yōu)勢。在高校課堂的音樂教學中,可以在音樂專業(yè)和非音樂專業(yè)的課程中,分別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分別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考試要求,讓廣大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能夠認知、了解、傳播家鄉(xiāng)的音樂文化。而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可以通過專業(yè)教師定期組織音樂專去民間采風、參與田野調查等形式,幫助搜集整理民間音樂曲譜、錄制相關音頻視頻等,進一步學習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音樂,從而實現全民共同保護“非遺”學生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和非物質文化音樂保護與傳承共贏的局面。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是傳承音樂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高校要扛起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音樂遺產的大旗。時代呼喚大學實現新的文化覺醒,承擔起傳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精神的崇高使命,讓傳統(tǒng)文化滋潤當代年輕人,并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在年輕人身上發(fā)揚光大。
作者簡介:閆如玉(1987—),女,山西朔州,太原學院,助教,碩士,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