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理解作為認知的制度

        2018-05-14 16:31:03李文釗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制度

        李文釗

        [摘要]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制度,進而厘清個人與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一直是制度研究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試圖將個人的生物基礎、心靈、行為、共享信念、符號和制度等要素聯(lián)系起來,提出一個制度認知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理解個人選擇、人類行為、制度生成、制度績效和制度變遷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因果機制,實現認知與行為、微觀與宏觀、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有機統(tǒng)一。通過引入認知科學理論,我們認為“混和心靈”是描述人類心靈的較好理論模型,共享心智模型是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基礎,而制度本身作為一種社會實在,它是共享心智模型的產物。制度的生成是主觀博弈的產物,它既可以是基于共同知識和集體建構的邏輯,也可以基于符號和行為傾向的邏輯。個人信念、文化、群體選擇、基因、博弈結果等因素推進人類認知和制度共生演化。

        [關鍵詞]認知科學;心智模型;符號系統(tǒng);制度

        [中圖分類號] B84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4479(2018)02-0078-09

        導論

        從認知(Cognitive)的角度研究制度,討論制度的認識論基礎(Epistemological basis),進而厘清個人與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一直是制度研究的重要途徑之一,也被認為代表了制度研究的前沿(周業(yè)安,賴步連,2005;黃凱南,黃少安,2009;斯科特,2010)。例如,斯科特(2010:65)指出文化—認知要素是制度研究的三大基礎之一①,認為“第三類制度主義者則強調制度的文化—認知性要素的重要性,認為制度的文化—認知性要素構成了關于社會實在的性質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構意義的認知框架”。應該說,從理性選擇的行為主義視角討論制度和認知之間的內在關系,西蒙和馬奇(Simon,1955;March & Simon,1958)是重要貢獻者之一,他們提出了有關有限理性(boundary rationality)及組織中遵循慣例行為的思想。他們認為有限理性為組織中慣例、程序和規(guī)則發(fā)揮作用奠定了前提條件,這也使得個人行為不僅僅遵循經濟學中理性行為及其結果邏輯(Logic of Consequences),而且還遵循社會學中規(guī)則遵守行為及其適應性邏輯(Logic of Appropriateness)。事實上,所有規(guī)則遵守行為都預設了規(guī)則的認識論基礎和規(guī)范論基礎,前者強調對情景的認知和再現,后者強調對應當采取什么行為的預設(March & Olson,2006)。隨后,一些公共選擇學者和新制度經濟學者也逐漸認識到認知對于公共選擇和制度研究的意義,并試圖將認知問題納入他們的分析框架和理論討論。文森特·奧斯特羅姆(Ostrom,1993)在一篇討論公共選擇理論研究的未來走向中,就指出認知選擇(Epistemic Choice)是公共選擇的未來和方向問題,他認為認識選擇首先關系到人類對自身的語言、學習、知識、推理等選擇過程。登查和諾斯(Denzau & North,2000)提出了共享心智模型(Shared mental models)的概念,探討意識形態(tài)、共享心智模型、制度和人類行為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指出個人在進行選擇時,有些也會受到神話、教條、意識形態(tài)或不完整理論的影響。

        隨著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Nelson,2011)、主觀博弈論(黃凱南,2010)、演化博弈論和演化經濟學(Witt,2008;Hodgson & Huang,2012)、制度性事實(Searle,1995)等理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嘗試發(fā)展出基于認知的制度理論,并試圖使之成為一種全新的、系統(tǒng)的和演化的制度理論分析范式(黃凱南,黃少安,2009;Searle,2005;Aoki,2011;Herrmann -Pillath,2013)。認知科學和認知心理學(Epistemological psychology)的發(fā)展,尤其是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的一些新近研究成果,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大腦、心靈和選擇之間關系,這有利于加深對人類行為的“認知”方面的認識和制度對于選擇的意義的理解。演化博弈論對學習的強調和重視,主觀博弈論對于共享信念的內生化和制度生成分析,演化經濟學對于文化的重視和基于觀念的制度變遷分析,都使得研究者發(fā)展一個更為一般的基于認知的制度理論分析范式成為可能。在這些嘗試中,青木昌彥(Aoki,2011)應該是試圖建立制度認知范式的先驅和重要性代表人物,他更是直接提出了“作為認知媒介的制度”(Institution-as-cognitive-mediaview)研究范式②,并強調建構一個三層次的制度研究途徑(Three level approaches to institutions)。

        我們認為,這些學者從個人的信念和行為層面、認知的心理和物質層面、制度的外部和內部層面、制度的主觀和客觀層面等對制度進行了多視角研究,為發(fā)展一個從認知的視角研究制度的整合性框架和分析范式奠定了基礎。通過推進制度認知理論研究,可以使得我們更好地理解個人選擇、人類行為、制度生成、制度績效和制度變遷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因果機制,以及更好地設計制度以改善人類自身福祉。

        接下來,內容安排如下:首先提出一個理解制度認知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試圖將個人的生物、心理、行為、共享信念、符號和制度等要素有機聯(lián)系起來,指出在認知層面,個人選擇與制度生成具有內在一致性。其次,結合認知科學理論,引入塞爾(Searle,2005)社會實在(Social reality)理論,探討人類的共享心智模型和制度的本質。再次,結合青木昌彥的“作為認知媒介的制度”理論和何夢筆的制度符號理論(Institution Semiosis)(Herrmann-Pillath,2013),從認知的角度探討制度生成的兩種認知邏輯以及制度對心智和行為的影響。最后,結合演化經濟學理論,進一步討論人類認知和制度共同演化問題。

        登查和諾斯(Denzau & North,2000)提出的心智模型,討論了行動情景對個人心智的影響,并且強調意識形態(tài)對制度的影響,它代表了經濟學家借鑒認知科學研究成果的典范(見圖2)。通過圖2可以看出,心智模型通過對情景的認知而進行一個決策的過程,制度本身通過對情景的影響來對心智模型發(fā)揮作用。當然,文化本身也會對心智模型發(fā)揮作用。這也是后期諾斯(North,2005)主要討論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理論之間關系問題的原因所在,他要回答人類心智模型對經濟和政治變遷的影響,從而為制度變遷理論奠定更為微觀的基礎和文化的基礎。

        從認知的角度思考制度的本質,并將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實在的建構”(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這是由哲學家約翰·塞爾完成的。塞爾(Searle,2005)根據社會實在理論,提出了制度性事實(institutional facts)的概念,這一概念的特征在于它需要依靠觀察者自身的參與(observer dependence)才能夠存在,它不是獨立于觀察者自身(observer independence)而存在的事實,后者如大山、河流等。這樣,他進一步區(qū)分客觀本體性(objective ontology)和主觀本體性(subjective ontology),后者表明一種事實的存在需要人類或動物自身的體驗,它屬于主體間客觀性,制度正是這樣一種主觀本體性的社會實在。在塞爾看來,制度性事實的邏輯結構呈現“在情景C下,X指代Y”(X counts as Y in C),這一邏輯包含三個構成要素:(1)集體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意向性哲學家用來描述心靈指向和關注的客觀事實的狀態(tài)特征,如信念、希望、害怕、快樂等,集體意向性是它涉及社會群體的集體信念、集體傾向和集體期望等。(2)功能的分配(Assignment of function),主要是指將一功能分配給一種客體本身不具有的功能,最典型的是人類使用工具,通過工具來實現其他目的。(3)狀態(tài)功能(status function),這是制度性事實的根本特征,狀態(tài)功能強調一個人不能夠通過自身特征來實現這一功能,這一功能的實現是集體賦予和認可的。例如,一個人成為總統(tǒng),并且能夠行使總統(tǒng)的權力,并非他具有獨特的生物特征,而是他被集體賦予行使總統(tǒng)這一職權,其他人有義務接受并為他行使這一職權提供保障。對于狀態(tài)功能,塞爾也稱為構成性規(guī)則(constitutive rules),它不同于規(guī)制性規(guī)則(regulative rules),前者意味著創(chuàng)造出一種制度性事實,后者意味著對一種已經存在的事實進行規(guī)范,前者如貨幣、總統(tǒng)、公司,后者如交通規(guī)則等。很顯然,在制度性事實中,語言發(fā)揮重要作用,語言本身是一種制度性事實。這樣,塞爾(Searle,2005:21~22)從認知的角度給制度下了一個定義,他指出,“制度是一套集體接受的規(guī)則系統(tǒng),這套規(guī)則系統(tǒng)可以使得我們創(chuàng)造制度性事實。這套規(guī)則系統(tǒng)的典型特征是‘在情景C下,X指代Y,作為一個物體、一個人或一個事件的X被分配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被稱之Y,這種新的狀態(tài)能夠使這一個人或這種物體實現一種僅僅依靠其自身物理結構而不能夠實現的功能,當然被賦予這種功能本身需要依靠一定的條件?!比麪柕倪@一定義為符號的存在提供了空間,對此在下一部分中還會進行深入討論。青木昌彥(Aoki,2011:23)也從制度的深層次結構(institutions in deep structure)給出一個基本認識論的制度定義,即“社會規(guī)則是一種共同認知和顯性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之下社會博弈重復進行,并且也期望會重復進行”。

        三、個人信念、符號與制度的內生化

        從認知的角度討論制度與個人之間關系,需要回答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制度是如何生成的?二是制度如何影響個人行為?這兩個問題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制度是個人認知和行動的結果,反過來,制度也會對個人的認知和行為產生影響。博弈論研究者已經使用主觀博弈(subjective games)來研究制度內生問題,主觀博弈不同于經典博弈論或演化博弈論,它強調博弈形式(Game forms)或博弈規(guī)則本身是內生的或動態(tài)演化的,它一般由三個階段組成:參與者學習博弈場景知識的階段、建立主觀博弈模型的階段和在既有主觀博弈模型下進行博弈的階段,通過主觀博弈,不同參與者在主觀博弈中形成共同的主觀博弈模型,以及有關博弈如何進行和實施的共同信念(黃凱南,2010)。青木昌彥在主觀博弈理論的基礎之上,建構了一個連接行為與認識、微觀與宏觀的綜合性制度分析框架,使得制度內生化和制度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成為一個統(tǒng)一整體,從而更加清晰展現制度與個人在認知層面的演進、變遷和影響邏輯(見圖3)。

        從圖3可以看出,制度對個人行為產生影響的路徑是“制度——個人信念——策略行為”,在這一影響路徑中,個人信念是中介環(huán)節(jié),它是認知的載體,制度通過影響信念對行為產生影響。這樣,制度對個人的影響,通過認知模式或心智模式的改變最終實現了從認知理解行為模式轉變的目的。對于適應性邏輯,馬奇(March,1994:58)提出的“適應性邏輯”和“規(guī)則遵循行為”就是一種從認知角度理解規(guī)則對個人行為影響的典范,他指出個人會詢問三個基本問題:認識問題(recognition),情景是什么?識別問題(identity),我是誰?規(guī)則問題(rule),像我這樣的人在這種情景之下應該做什么?而制度生成的路徑則是“策略行為——博弈狀態(tài)——制度建構”,在這一影響路徑中,制度是一種集體現象,它是公共建構(Public Representation)的產物,這一公共建構的過程是主觀博弈的過程,不同個人會有不同的“主觀博弈模型”,這些不同主觀博弈模型通過博弈形成“共識”,這些“共識”達成對博弈形式的均衡,這種均衡最終成為一種博弈規(guī)則。這說明,制度是不同個體基于博弈結構的主觀感知,更是一種集體認知的產物。這樣,通過“行為/認知”和“個人/社會”兩個維度的劃分,青木昌彥提出的“作為認知媒介的制度”對制度影響和制度內生給出了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闡述。雖然,青木昌彥也強調制度的“實質性實體”(substantive)和社會人工制品(social artifacts),不過,由于他對于制度本質的認知仍然突出其“心智模型”方面,這使得他特別重視制度本身所體現的“共同認知”和“共同理解”,對于制度本身的表現形式的研究及其在認知中的作用仍然重視不夠。

        何夢筆(Herrmann-Pillath,2013)進一步拓展了青木昌彥的研究,提出了“制度與符號”的共生性問題,認為制度需要通過符號的載體得以展現,試圖建構一個制度符號理論,以更清晰地展示“行為/認知”和“宏觀/微觀”之間的運作機制(見圖4)?!爸贫扰c符號”的共生性問題是指制度需要符號來展現,符號本身也是制度的構成部分之一。例如,道路交通規(guī)則本身需要通過交通符號來體現,通過紅燈、綠燈、黃燈來指示汽車或行人禁止通行、可以通行、通行馬上要轉化為禁止等行為模式,此外,還有很多表示直行、左轉、右轉的交通線,這些都是構成交通規(guī)則的符號系統(tǒng),很難想象沒有這些符號系統(tǒng),道路交通規(guī)則如何運行。當然道路交通規(guī)則本身包含著比符號更多的內容,如它涉及對違反道路交通規(guī)則者的懲罰,以及誰來進行懲罰,懲罰的程序等實質性內容。

        從圖4可以看出,在微觀層面,個人的行為并不一定要達到“共同認知”,它是一種遵循符號或制度的行為,體現出一種行為的傾向性(dispositions);在宏觀層面,網絡中因為每一個個體對制度或符號的遵守,從而會出現一種“制度導向行為模式”。這樣,何夢筆試圖完成一個從微觀到微觀,從微觀到宏觀,從宏觀到宏觀的理解模式,以更好地厘清制度的運行和演化邏輯。與青木昌彥相比,何夢筆對制度的生產機制和影響機制提出一種不同于“個人信念”與“心智模式”的另一種理論解釋,這種解釋的哲學基礎是塞爾的制度性事實和社會實在理論,他突出了“符號”在制度影響和制度內生中作用,并且指出“制度與符號”本身具有同構性,將青木昌彥提出的“制度是社會人工制品”的觀點進一步深化。

        四、人類認知與制度的共生演化

        討論制度演化問題,這是演化博弈論和演化經濟學的核心主題之一(黃凱南,2009;Hodgson & Huang,2012)。對于制度演化的討論,甚至更為一般的經濟演化的討論,學者們之間存在本體論和方法論的爭議,其中本體論爭論核心涉及經濟社會系統(tǒng)是否與生物系統(tǒng)屬于同一本體論領域。方法論爭論核心涉及是否應該用達爾文的“變異、選擇和遺傳”來研究經濟社會演化過程(黃凱南,2011)。這些爭論也反映在作為認知的制度演化理論研究中,其焦點仍然是制度演化與生物演化是否屬于同一領域?制度演化與生物演化是否遵循同樣的機制?

        從認知的視角研究制度,不僅需要研究制度內生的認知基礎,還需要提供制度演化的認知基礎(cognitive basisof institutional evolution),實現作為認知的制度研究從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變,從而建構一個基于認知的制度演化理論。青木昌彥和何夢筆是基于認知的制度演化理論研究的先驅,他們都嘗試提出基于認知的制度演化理論分析框架。青木昌彥(Aoki,2010)從演化博弈和主觀博弈論的視角出發(fā),建構一個文化、環(huán)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等不同領域的制度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分析框架。何夢筆遵循經濟學的自然哲學派(natural philosophy of economics)的主張,強調符號、群體選擇和學習等因素的作用,試圖建構一個一般性制度演化理論(the general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stitutions)。

        結合演化博弈論和演化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借鑒青木昌彥和何夢筆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建構一個包含基因與文化,自然選擇與群體選擇,行為與認知,個體和群體,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基于認知的制度演化理論(見圖5)。在這一理論模型中,我們認為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制度演化理論,在堅持制度演化與生物演化的同一性的同時,也需要厘清兩者之間差異。雖然制度和生物都屬于本體性范疇,但是他們之間存在一定差別,制度是一種主觀本體性,生物是一種客觀本體性(Searle,2005)。而對于演化機制,除了強調達爾文所講的“變異、選擇和遺傳”之外,我們仍然要考慮制度演化中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如哈耶克的群體選擇(Group selection)、共生演化、文化和學習的作用、制度演化不可能定理等因素對制度演化的影響。

        從圖5可以看出,從認知的視角理解制度演化,可以有兩個視角,一個是從個人信念的角度討論制度演化;另一個是從文化的角度討論制度演化,不過,這兩個角度本質上具有內在一致性。從個人信念的角度討論制度演化,其核心是個人信念的變遷,導致了個人采取新的策略性行為,這些新的策略行為會導致新的博弈過程和形成新的博弈狀態(tài),并且這些新策略在群體選擇中獲勝,這使得個人遵循原有的制度不能夠實現預期目標,于是開始了制度變遷的路徑,這種制度變遷反過來會進一步強化個人信念。個人信念經過制度本身也會變成文化的一部分,促進文化的緩慢演化。從文化的角度討論制度演化,其核心是文化演化促使個人信念變遷或者促使個人采取新的實驗性策略,這同樣會使得原有的制度不能夠適應新的情景,從而促進了制度本身的演化。這意味著,個人信念、文化和制度會發(fā)生共生演化。群體選擇在制度演化中發(fā)揮作用,主要是通過制度競爭來實現,即不同群體因為不同的信念、行為和互動結果產生了不同制度類型,這些制度類型也會產生不同的績效,績效之間差異是制度競爭的結果,這反過來會影響制度競爭,從而進一步促進制度演化。而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這些路徑依賴既可能是經驗產物,也可能是模仿的產物,更可能是認知的產物。這樣,制度變遷的過程是制度設計與路徑依賴相互作用的產物,當制度設計力量占主導時,一個新的制度可能取代舊制度。反之,制度可能因為路徑依賴而繼續(xù)發(fā)揮關鍵作用。此外,由于制度本身存在于各個領域之中,各種制度之間存在互補性和共生演化的特征(Aoki,2010)。這樣一個領域的制度要發(fā)揮作用,需要其他領域的制度配套,一個領域的制度演化會對其他領域的制度演化發(fā)生作用。經濟領域的制度需要與政治領域的制度配套,經濟領域的制度演化會對政治領域的制度演化發(fā)揮作用,同樣,政治領域的制度演化也會對經濟領域的制度演化發(fā)揮作用,甚至有些經濟領域的制度變遷需要在政治領域中進行,這意味著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制度存在共生演化的問題,這也是政治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內容。

        結語

        制度理論首先要回應的一個問題是制度如何影響人?所有的制度主義者,都在某種程度上強調制度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問題是影響的過程是什么?影響的機制是什么?影響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制度,可以為思考上述問題提供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論邏輯。作為認知的制度核心討論認知、符號和制度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將個人信念、策略性行為、博弈狀態(tài)、制度的內生和演化等因素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基于認知的制度的生成、持續(xù)和演化理論,并且將認知的演化和制度的演化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

        基于認知的制度理論首先建立在認知科學基礎之上,強調將個人認知過程和心智模型作為制度分析的基礎,它們是行為的前提,制度生成的基礎。在制度認知中,共享心智模型和符號系統(tǒng)模型是兩種理解基于認知的制度生成、持續(xù)和演化的理論,前者強調共同知識,后者強調行為傾向性。從心智模型的角度看,制度作為一種集體建構和符號系統(tǒng)的社會存在,其本身是個人信念通過策略性行為在集體層面的建構,更是主觀博弈的產物,最終是形成共享信念。從符號系統(tǒng)模型看,在制度對個人行為產生影響過程中,除了個人心智模型發(fā)揮作用之外,符號系統(tǒng)也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個人通過符號實現認知,也通過符號來形成制度遵循行為。無論是心智模型,還是符號模型,都強調環(huán)境和文化在制度演化過程中的作用。當然,心智、符號和制度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心智是個體層面,共享心智、符號和制度都屬于集體層面,它們是個體之間的行動結果,但本身會對個體行動產生影響。這樣,基于認知的制度理論,可以實現個人的生物基礎、認知過程、個體行為、策略互動、共享信念、制度和文化演化的有機統(tǒng)一,形成一個具有邏輯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加深我們對制度的理解。

        [ 注 釋 ]

        ① 斯科特將制度研究的另外兩大基礎總結為規(guī)制性要素和規(guī)范性要素,前者強調制度會制約、規(guī)制和調節(jié)行為,后者認為制度會規(guī)范和評價行為。

        ② 其他有關制度研究范式包括:將制度作為外部約束的范式,制度作為博弈均衡的范式,制度作為社會認知范式,制度作為共享心理狀態(tài)的范式,制度作為外在物質的范式等。

        [參考文獻]

        [1] 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M].姚偉,王黎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B·蓋伊·彼得斯.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M].王向民,段紅偉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

        [3] 黃凱南.演化博弈與演化經濟學[J].經濟研究,2009,(2):154~158.

        [4] 黃凱南.主觀博弈論與制度內生演化[J].經濟研究,2010,(4):134~146.

        [5] 黃凱南,黃少安.認知理性與制度經濟學[J].南開經濟研究,2009,(6):3~17.

        [6] 黃凱南.演化經濟學四個基礎理論問題探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85~90.

        [7] 卡尼曼.思考,快與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 周業(yè)安,賴步連.認知、學習和制度研究:新制度經濟學的困境和發(fā)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1):74~80.

        [9] Aoki, M. Corporations in Evolving Diversity, Cognition,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0]Aoki, M. Institutions as cognitive media between strategic interactions and individual belief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1, 79(1~2): 20~34.

        [11]Denzau, Arthur T., and Douglass C. North. Shared Mental Models: 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In Elements of Reason-Cognition, Choice, and the Bounds of Rationality, ed. Arthur Lupia, Mathew D. McCubbins, ND Samuel L. Popkin, 23~4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Hayek, F.A.V.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Economica, New Series, 1937, 4(13): 33~54.

        [13]Hayek, F.A.V.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 Vol. 35, No. 4, pp. 519~530.

        [14]Hodgson, G. M., & Huang, K.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re they different specie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12, 22(2): 345~366.

        [15]Hurwicz, L. But Who Will Guard the Guardia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8, Vol. 98(3): 577~585.

        [16]Herrmann-Pillath, Carsten.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Evolution: A Treatise on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2013.

        [17]John R. Searle. What is an institution?.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05, (1): 1~22.

        [18]Ostrom, Vincent. Epistemic Choice and Public Choice, Public Choice, 1993, Vol. 77(1): 163~76.

        [19]Ostrom Elinor.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March James & Johan P Olson. A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 in Moran, Michael, Martin, Goodin, & Robert, 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1]March James G. and Herbert A. Simo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58.

        [22]Nelson, K.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economic mind. Biological Theory, 2011, 6(4): 377~387.

        [23]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1): 99~118.

        [24]Witt, U. What is specific about evolutionary economic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8, 18(5): 547~575.

        責任編輯:鐘金意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在教室轮流澡到高潮h免费视 |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免费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亚洲av不卡电影在线网址最新| 麻豆av在线免费观看精品| 可以免费看亚洲av的网站| 强行无套内谢大学生初次| 精品熟女日韩中文十区| 色yeye在线观看| 天堂网av在线免费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综合|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WWW| 少妇久久高潮不断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不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二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性码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99热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日韩专区|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精品粉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女色av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一本二本| 白白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亚洲精品| av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在| 无遮无挡三级动态图|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 免费jjzz在线播放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