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珍
[摘? ? ? ?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新型語言表達形式成為網絡時代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影響越來越大。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因此,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社會文化、心理文化和價值文化三個方面進行了簡要的闡釋。
[關? 鍵? 詞]網絡流行語;文化內涵;映射;體現(xiàn)
2018年8月20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fā)布第4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7.7%。網民數量的快速增長帶來了網絡流行語的廣泛傳播。這里的網絡流行語是指人們通過微博、QQ等網絡媒介進行交際時使用的語言,是網民約定俗成的用來表情達意的一些符號、詞語和句子。作為一種新型的語言表達形式,網絡流行語不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
一、網絡流行語反映社會現(xiàn)實,包含豐富的社會文化
語言是社會的鏡子[1],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反映社會生活,映射出社會文化的深刻內涵。我們知道,人民群眾是社會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而社會文化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網絡流行語通過反映社會現(xiàn)實,來反映一定的社會文化。有反映社會熱點事件的,如“我爸是李剛”“被就業(yè)”等,有反映現(xiàn)代人的生活狀況的,如“剁手黨”“蝸居”“不差錢”等,也有反映網民情感訴求的,如“蒜你狠”“糖高宗”等,還有的是網民自嘲或調侃他人的,如“屌絲”“土豪”等。總之,網絡流行語既是社會現(xiàn)象、社會事件和社會變化的濃縮與概括,也是豐富的社會文化的折射。網絡流行語根植于人民群眾的文化土壤中,在快速傳播的同時,也帶動人們去關注新事物,加快了社會文化流行、傳播的速度。因此,有特色的網絡流行語往往具有自己的文化功能,這個文化功能對網絡流行語的發(fā)展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網絡流行語反映一定的社會心理,是心理文化的映射
網絡流行語是網民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反映網民們普遍的心理,是心理文化的映射[2]。網民中青年人居多,而青年人普遍好奇心強,喜歡新事物,渴求新知識,也喜歡表現(xiàn)自我,彰顯個性,同時也會有情緒的宣泄。網絡流行語在反映社情民意時,恰恰滿足青年人普遍的心理需求,因此,網絡流行語是現(xiàn)代人群特別是青年人心理文化的映射。首先是幽默風趣、詼諧調侃的心理。如“驢友”,本來是“旅友”,但“驢”比“旅”在風格上更加幽默風趣,在內涵上也更加豐富一些。因為戶外旅行時,帶著沉重的戶外裝備,很有驢負重前行的味道,所以用“驢”比用“旅”更形象,更有幽默感。其次是追求快速、便捷的心理。網絡流行語是在網絡交際中使用的,打字的速度直接影響著網民間的交流。為了追求打字的速度和便捷,網民們用字母或數字搭配來表情達意。如886(拜拜了)、1314(一生一世)、GF(女朋友)、MM(美眉)等。再次是釋放壓力、宣泄情緒的心理。為了釋放工作、生活上的壓力或宣泄某種情緒而創(chuàng)造的網絡流行語,如“鴨梨山大”“杯具”“悲催”等。最后是青年人的叛逆心理。青年人不喜歡固有的程式化的東西,他們喜歡標新立異,而網絡流行語給了青年人更多的話語權,讓青年人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語言模式,采用新的語言模式來表情達意,如“東東”“恐龍”等。
三、網絡流行語表現(xiàn)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體現(xiàn)不同的價值文化
網絡流行語不僅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也表現(xiàn)了網民們不同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有些網絡流行語傳播正能量,起到了引導主流價值文化的作用。如,2013年的網絡熱詞“光盤行動”就是倡導人們要珍惜糧食,養(yǎng)成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生活習慣。再如“厲害了,我的國”在2017年成為熱門流行語。它是“用簡潔凝練的方式表達對國家稱贊和崇拜的愛國情懷”[3]。還有“最美的 ××”,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在語言上的鮮明反映,寄托了普通民眾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謳歌。當然,網絡流行語具有兩面性,有正面的價值文化,就會有負面的影響。如“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和“有錢就是任性”等透露出來的是拜金思想;“屌絲”帶有自嘲自諷的味道,透露出一種無奈、悲觀的情緒。這類網絡流行語帶給青年人的是負面影響,一定要慎用。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網絡流行語已經成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流行語本身也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時,要挖掘它的文化內涵,充分發(fā)揮它的積極影響,讓網絡流行語在快速傳播的同時,帶給我們更多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姜會敏.語言:社會的鏡子[J].現(xiàn)代婦女(下旬),2014(11):389.
[2] 張傳輝,李志超. 網絡流行語中的文化映射[J]. 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12(1):85-86.
[3]張昀. 談談“厲害了,我的國”[J].語文建設,2018(13):78-79.
作者單位: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