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玲
每年的4月的春天,是幼兒園的園慶時間。今年的園慶顯得有些不同,一是因為幼兒園建園95周年了,二是從去年開始,連篇累牘的新聞將學前教育的矛盾推向推向社會大眾,推向了“兩會”。學前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資源不均衡、理念偏方向、辦園欠規(guī)范,是學前教育依然存在的現(xiàn)象,也是幼教人力圖改變的現(xiàn)狀。
上學期末《中國教育報》的編輯來園約稿,我以“責任延續(xù)、麥田永存”為題,介紹了鼓樓幼兒園辦園以來在中國化、科學化、大眾化幼教道路上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世界學前教育組織中國委員會執(zhí)行主席、華東師范大學周兢教授以《讓中國幼教更中國》為題做了點評,認為“今天的南京鼓樓幼兒園,秉承了陳鶴琴先生‘幼童本位的兒童觀,繼續(xù)走適合中國國情、科學化、大眾化的幼教之路。令人贊嘆的是,他們的繼承不是一味地因循守舊,而是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兒童成長的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建立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課程體系……我認為南京鼓樓幼兒園基于‘活教育理論的單元課程改革發(fā)展,是一個成功的繼承與發(fā)展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好的吸收國際學前教育經驗,同時建設中國特色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典型。希望中國幼兒教育有更多這樣的研究場域和研究成果,希望通過更多中國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讓中國幼教更中國,讓中國幼教更好地獨立于世界幼兒教育之林?!?/p>
“讓中國幼教更中國”給了我極大的啟示,也給了95周年園慶籌備的靈感。讓兒童、家長、社會、同行參與其中,感受陳鶴琴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宣傳科學幼兒教育的理念,成為園慶活動的主旨。
3月起,由家長策劃、組織的親子活動在各個園區(qū)、各個年級轟轟烈烈的展開,大家在學習陳鶴琴著作、感受“活教育”魅力的同時,通過文字、圖片、表演、作品等,記錄親子互動的過程,裝扮園慶前幼兒園的環(huán)境,家長和孩子,成了校園園慶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主人。
4月,我們在課程中生成“到農村社會實踐活動”等單元,讓孩子們走出校園感受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精髓。我們還借助江蘇省活教育特色項目研究所和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陳鶴琴“活教育”思想引領下的幼兒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推廣平臺,為同行準備了“活教育論壇”“課程文化的追尋”“課程國際化融合”等學術研討活動,與全國幼教同行一道研討、分享、交流陳鶴琴教育思想。我們還為社會準備了“琴聲悠揚教師志愿者團隊”公益講壇活動,為今年的學前教育宣傳月?lián)u旗吶喊。
陳鶴琴多次提及辦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種麥,辦鼓樓幼稚園就是要為大田提供中國麥種,讓全國城鄉(xiāng)幼稚園都能受到科學的啟蒙教育。鼓樓幼兒園創(chuàng)辦已近百年,近百年的滄桑,并沒有垂垂而至的老境。是什么讓鼓幼常有銳氣、朝氣不斷向前呢?這就是陳鶴琴所說的“大麥田”的使命。中國古書中就有言“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鼓幼只有每天都有新的發(fā)展,新的進步,每天都站在新的起跑點上,每天都有向上向前的活力,鼓幼才能承載“大麥田”的責任,續(xù)寫大麥田的故事。
今年的園慶不再是一場形式上的慶典,它將是鼓幼人“讓中國幼教更中國”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