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希文
新課標指出: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要的是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能感受和領悟,有進步與提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思維活動主動建構的過程,它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學。在學習過程中要拓展延伸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效進行拓展延伸呢?筆者以蘇教版七(下)《愛蓮說》一文的教學實施為例,淺談幾點思考。
一、預習為拓展提供更充足的時間
預習對于學習新知識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筆者在《愛蓮說》課堂教學展開之前,利用預習單設計了“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在批改預習單后根據(jù)學情梳理出本文基礎知識的重難點,并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中理解文意的環(huán)節(jié)。這樣既避免了逐字逐句的乏味串講,提高了基礎知識的學習效率,又為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課前準備】自學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力求讀準字音并掌握這些文言實詞的意思:
可愛者甚蕃 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褻玩 陶后鮮有聞 宜乎眾矣
2.口譯課文,將疑難詞句寫下來。
【課堂環(huán)節(jié)】讀荷
1. 請兩位學生分讀課文,要求準確、流暢。
2.重點實詞積累:點撥“一詞多義”等文言現(xiàn)象。
(1)出示學生預習單提出的疑難字句,交流解答。
(2)兩位學生分工口譯全文。
二、立足文本,讓拓展更具生命力
《愛蓮說》是古代散文精品,全文116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平淡之句卻借花喻人,將陶淵明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情形描寫得淋漓盡致,也寄托了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對“由花及人乃至世風”的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如何幫助學生透徹地領會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筆者在課前預習單上印制了補充資料,讓學生在課前有自主探究的思考時間,并能初步感知牡丹和菊所分別代表的追名逐利的世風和隱居避世的情懷。
【課前準備】資料補充
1.唐人盛愛牡丹。
(1)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唐·劉禹錫《賞牡丹》
(2)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白居易《牡丹芳》
(3)三條九陌花時節(jié),萬馬千車看牡丹。
——唐·徐凝《牡丹》
2.人淡如菊陶淵明。
在東晉末年的官場上,有一朵“不為五斗米折腰”,面對民間疾苦愈益傲放、品質高潔的菊,他就是陶淵明。先生的歸隱表現(xiàn)在寄情于田園,沒有真實的勞動體驗,哪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寫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這些名句中,我們更能體會陶淵明獨愛菊的隱士情懷。沉醉在菊的世界里,詩人得以脫離塵世的喧囂與煩躁,不斷完善自己的那份“真”。
【課堂環(huán)節(jié)】議蓮
課文除寫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齊讀關鍵句。
(1)列出“唐人盛愛牡丹”的詩句,哪些地方看出唐人盛愛牡丹呢?出示白居易的詩句:“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闭垖W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2)陶淵明愛菊眾所周知,菊與他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請學生閱讀補充資料,說說陶淵明以菊寄托了怎樣的情懷。
這一課堂環(huán)節(jié)是在補充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兩個主問題和提供的資料,循序漸進地進入難點學習——襯托手法的具體運用。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牡丹和菊分別代表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菊的“隱士風范”和蓮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有何不同?教師在課堂上又加入了白居易的詩句,體現(xiàn)了白居易對“唐人盛愛牡丹”這一現(xiàn)象的感慨,使學生更為清晰地把握這一難點。由此可見,立足于文本進行適當?shù)耐卣?,其實就是借用資料拓展視野,并引導學生達到“篇會其旨”的閱讀目的。這樣的拓展不是材料的簡單呈現(xiàn)和堆砌,它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的來源就是學生基于材料的由淺入深的思考。
三、學習傳統(tǒng)文化,強化拓展人文性
文如其人,周敦頤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黃庭堅稱贊他“人品甚高”,如“光風霽月”。后來,贛州人立了專祠來紀念他,并在祠后建“濂溪書院”,書院內(nèi)還鑿有“愛蓮池”??梢娢难晕牟⒉粌H僅是古代漢語的學習材料或例文,它凝聚了古代文學、文化的精髓。
古代有很多文人像陶淵明、周敦頤一樣,以物自喻,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例如在政治上堅決主張抗金,詞作“氣吞殘?zhí)敗?的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寫有大量歌詠梅花的詩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保ā恫匪阕印ぴ伱贰罚┚渲械拿坊ㄕ亲髡叱錆M坎坷卻堅貞不屈的人生寫照。再如鄭板橋“擅畫花卉木石,尤長蘭竹”,多寫詠竹詩,“畫竹插天蓋地來,翻風覆雨筆頭載。我今不肯從人法,寫出龍須鳳尾來。”(《題畫竹》)后兩句寫出了人與竹的“擇善固執(zhí)”及不從俗流、不為俗物的個性。筆者不僅指導學生學習詠物抒懷的寫作手法,更借助適當?shù)耐卣箒硪龑W生關注傳統(tǒng)文化,也體現(xiàn)出語文課堂所應具備的人文性。
教師在課前通過預習單的形式布置學生去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中國古代文學中受文人青睞的植物,如梅、蘭、竹、松、柳等,并結合詩句和詩人的生活背景探究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交流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各小組成員的課堂參與性很強,既分享了自己的探究成果,也加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初中文言文閱讀的教學目標應以新課程標準為準則,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大意,初步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語感。此外,以文言文作為閱讀載體,引導學生關注傳承傳統(tǒng)文化,也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關注并重視。在進行拓展延伸時,我們應避免走進誤區(qū),如形式重于內(nèi)容、背離文本和學情等問題。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準確把握拓展延伸的內(nèi)容,合理調控形式和時機,就會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市北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