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 盛群力 陳文吉
摘要: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指標體系特別工作組”研究發(fā)布普惠學習指標體系三份關聯(lián)報告,目的在于研制國際通用的教育目標或者學習結果標準,以便于堅定穩(wěn)步地邁向實現(xiàn)普惠學習與全民教育的愿景。普惠學習指標體系分為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三個時期,涉及到身體健康、社交與情緒、文化與藝術、讀寫與溝通、主動學習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與技術7個領域,具體描述了每一領域的具體學習指標和總體要求,為在全球范圍內衡量普惠學習結果和推進全民教育提供了總體框架與國際視野。其價值在于幫助世界各國政府部門、教育事業(yè)的工作者、社會人士、家長、用人單位等深入對話創(chuàng)造了前提——堅信“普惠學習”理念,堅信“標準為先”價值,開辟“學校轉型”通路,爭取“全球評估”落地。
關鍵詞:普惠學習;學習指標;學習領域;教育評估;全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5195(2018)06-0072-08?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8.06.009
*基金項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學習科學視域下教學設計理論發(fā)展研究——促進高階能力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 16YJA880033)。
作者簡介:丁旭,博士,講師,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浙江寧波 315100); 盛群力(通訊作者),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浙江杭州 310028);陳文吉,綠城育華教育集團辦公室副主任,杭州綠城育華學校高中英語教師(浙江杭州 310012)。
教育在促進個人價值實現(xiàn)、國家發(fā)展和社會安定等方面的作用,已經取得了共識。199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標”(Education for All Goals),2000年又通過行動框架予以落實,其第六個目標宣示要改進教育質量的方方面面,確保學習結果的各個方面,尤其是讀寫、數學和基本生活技能是否達到優(yōu)質程度,能夠予以識別與測量(轉引自LMTF,2013b,p.3)。雖然世界各國對提供教育機會均等化都曾作出承諾并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有關全民教育的基本領域與學習結果指標,則迫切需要達成基本共識。
一、普惠學習指標體系研究綜觀
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針對學習效果的調查,現(xiàn)有學生的學習水平仍然不盡人意。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監(jiān)測報告》顯示,全世界至少有2.5億小學生無法滿足讀、寫、數學等技能的最低學習標準,甚至在校學習四年的小學生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水平(UNESCO,2012)。事實上,這種情況的嚴重后果往往會被低估,因為在全球范圍內對兒童和青少年學習效果缺乏一致可靠的評估標準,而要想實施綜合素質評估,更是難上加難(LMTF,2013a1)。
基于這樣一種教育評價的困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簡稱UIS)和美國智庫機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普惠教育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Education,簡稱CUE)共同組建了“學習指標體系特別工作組”(Learning Metrics Task Force,簡稱LMTF),目的在于研制國際通用的教育目標或學習結果標準,將焦點從關注入學率轉向既要關注入學率,更要關注學習是否發(fā)生,確保學習成為全球發(fā)展主題的中心話題,以期能堅定穩(wěn)步地邁向實現(xiàn)普惠學習、普及全民教育的愿景。
特別工作組在來自57個國家500多名代表的努力下,圍繞三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1)什么樣的學習對所有兒童和青少年都很重要、(2)如何評估學習結果、(3)全球學習評估如何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LMTF,2013a1,p.1),進行了長達18個月的全球調查研究,涉及118個國家,30多個如世界銀行等在內的政治團體、行政機構、全民教育組織機構、民間慈善團體,186名技術工作成員以及1700多名咨詢受訪成員等(LMTF,2013c)。從2012年至2014年,教科文組織先后發(fā)布了《走向普惠學習——面向普惠學習者》三份關聯(lián)報告和一份《建議報告》。在第一階段,工作組(來自23個國家39位成員)力求根據眾多背景文獻分析、國際上和各國內部的政策討論,和廣泛征詢專家、公眾的意見(57個國家500人,75%來自于南半球),確定是否存在對所有兒童和青年都很重要的關鍵能力,就全球范圍的能力要求達成一致意見,制定出從幼兒期到青春期早期的學習領域總體框架和相應的子領域。2013年2月教科文組織公開發(fā)布第一份報告《走向普惠學習:孩子應該學習什么》,重點是確定哪些特定類型的學習對每個孩子都很重要(LMTF,2013a1)。在第二階段,工作組調查了如何在各國之間評價學習結果。在選擇全球評估領域時,工作組首先確定對第一階段制定的學習領域進行可行性評估。這些選擇不受當時評估能力限制,而是基于長遠考慮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未來技術和評估上的創(chuàng)新。2013年7月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第二個報告《走向普惠學習:全球評估學習框架》,聚焦于7個學習領域評價學習結果。工作組中有來自27個國家的59位成員,在廣泛征詢專家和公眾意見(57個國家600人,50%來自于南半球)的基礎上,倡導和呼吁采取行動開展基于學習結果的評估(LMTF,2013c)。同年9月發(fā)布了《走向普惠學習:來自學習指標體系特別工作組的建議》。2014年6月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第三份報告《走向普惠學習:完善評估機制促進學習》,工作組中有來自40個國家的125位成員,在廣泛征詢專家和公眾意見(72個國家700人,80%來自于南半球)基礎上,主張只有技術專長、機構能力、政治意愿三方的支持才能解決全球學習評估出現(xiàn)的問題,確保通過評估提高學習結果(LMTF,2014)。本文主要針對第一份報告普惠學習的7個學習領域,對學習指標體系的內容進行概要說明并討論其價值。
由于人類學習結構的多樣性,學習地點和學習時間大相徑庭,在全球范圍內確定哪些學習結果能夠統(tǒng)一進行評估一直是教育界的難題。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反饋意見和全球教育界反復討論的結果表明,人們越來越需要在多個領域以不同的方式衡量學習,而不能僅僅限于讀寫算的標準化測試。因此,工作組確定了與學習結果相關的最重要的7個領域及子領域(詳見下圖),分別為身體健康、社交與情緒、文化與藝術、讀寫與溝通、主動學習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與技術。
上圖中的每個箭頭指向一個學習維度區(qū)域,隨著孩子在特定區(qū)域擴展或發(fā)展各項能力,學習領域向外輻射。半圈代表三個階段:學前(出生至小學入學前一段時間)、小學和中學。箭頭向外延伸超出圖表,表明個人可以繼續(xù)在高等或技術/職業(yè)水平的特定區(qū)域或通過非正式學習機會更深入地學習。
普惠學習領域的框架是學習指標特別工作組為統(tǒng)一衡量學習結果而確定的7個維度,適用于學前教育到中學教育的各個階段。在不同學習階段7個維度的相關性,因為國家和地域的差異而不盡相同。下表簡要介紹了普惠學習每個階段的學習領域和子域。
二、學習指標體系的領域框架述要
1.身體健康領域學習指標
身體健康維度的學習指標描述了兒童和青少年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如何發(fā)展運動控制以及理解和展示適當的營養(yǎng),如何運動、講究衛(wèi)生和安全實踐。對于年齡較大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身體健康領域是指個人需要學習以確保自身、家庭和社區(qū)的健康幸福。
在學前教育時期,身體健康包含四個子域,指標內容涉及營養(yǎng)充足、遠離疾病;在飲食、洗手、刷牙、如廁等方面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和衛(wèi)生習慣;能夠識別并躲避危險,如戰(zhàn)爭、交通、水、動物、陌生人可能帶來的危險;能夠完成大運動、精細動作與感知動作技能(如手眼協(xié)調)(UNICEF,2012)。在小學教育階段,身體健康的指標在于確保學生營養(yǎng)充足,同時要控制飲食量以保持健康的體態(tài)。學生要繼續(xù)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學會講衛(wèi)生,能夠正確預防傳染性疾病,同時能選擇健康的行為方式預防非傳染性疾病。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初級階段應參與相應的體育運動,通過運動、游戲發(fā)展個人才能(St Leger et al.,2010)。此外,學生應了解基礎的性健康知識,主要是理解人類繁衍生育的基本概念。在中學教育階段,身體健康的學習不僅限于營養(yǎng)、保健等內容,而應了解并采用健康的行為方式和衛(wèi)生習慣,其中也包括心理健康,能通過健康飲食、鍛煉身體等途徑,有效預防疾?。≒acker et al.,2007)。對于性健康與生育健康而言,學生不僅要了解性健康本身的基礎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要能理解組建家庭、懷孕和分娩等與社會關系相關的基本的性概念。
2.社交與情緒領域學習指標
社會性成長是指兒童和青少年如何培養(yǎng)和維持與成年人和同齡人的關系,包括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情緒方面的成長與社會性緊密相連,涉及兒童和青少年如何理解和調節(jié)自身的行為和情緒。這個領域也包括性格和其他社交技能,包括溝通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些品質在兒童和青少年培養(yǎng)認知和非認知技能時都很重要?!堵?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29條多次提到作為兒童教育方向的社交和情緒效果。《德洛爾報告》(DeLors Report)所說的“學會共同生活”就包含了在社會交際中換位思考、好奇心和非常扎實的人際交往技能(UNESCO,1996)。
在學前教育階段,兒童應培養(yǎng)自我調節(jié)、情緒意識、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同理心、社會關系和行為、解決沖突、道德價值方面的能力。小學教育階段學生要形成初步的社會和集體價值觀,能了解并運用溝通、決策、確定、對等、自我意識、友誼、自尊等生活技能,倡導包容、反對歧視。學生還應開始形成自己的公民價值觀,理解社會和政治概念,如民主、公正、公平、公民等,能夠尊重、捍衛(wèi)家庭和集體環(huán)境提出的規(guī)則,并根據具體情況提出適當的修改意見(Ross et al.,2005)。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身心健康。中學教育階段應在社會意識、領導力、公民參與、自我與他人概念、毅力和修復力、道德倫理價值和社會科學等方面均有所發(fā)展(Williams,2007)。
3.文化與藝術領域學習指標
教育領域的藝術通常被描述為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表現(xiàn),可以包括音樂、戲劇、舞蹈或創(chuàng)造性動作、視覺、媒體和文學藝術等領域的活動。歷史和社會科學學習建立在兒童對家庭、學校、社區(qū)和國家的文化體驗的基礎之上。
許多國際組織的文獻都指出藝術提供了一種改進教學質量的手段,有助于學習者通過經常參與藝術活動提高入學。文化與藝術教育納入國家課程和教育政策是為了讓人對自己的社會和文化感到驕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傳授歷史和開展社會研習,培育兒童和青年理解、尊重和容忍的態(tài)度,鼓勵公民義務和公民參與,促進和平。文化與藝術的學習機會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關鍵的。教科文組織關于文化與藝術的全球學前教育的學習指標包括在創(chuàng)意藝術、自我認同和團體認同、多元文化意識和尊重等方面有所發(fā)展。小學教育就要求具有一定的藝術創(chuàng)作水平,能夠理解不同的藝術過程,學會創(chuàng)作表演、回應或評價不同的藝術形式,如舞蹈、音樂、戲劇、視覺藝術、媒體藝術等,并學會如何運用這些藝術活動來促進他們的語言、數學、科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方面的學習和發(fā)展。此外,學生還應了解更多有關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學會欣賞自己文化和他人文化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學會尊重并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和平共處(Dube et al.,2009;Abdi,2011)。中學教育要求能夠在個人、社會、文化和歷史的情境下理解、表達、創(chuàng)造、感受并評價相應的藝術活動。同時,中學生應開始學習如何研究文化,實現(xiàn)從文化認識到文化認同的過程,尋找社會與文化的內在關聯(lián),將藝術活動與文化、歷史和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
4.讀寫與溝通領域學習指標
讀寫與溝通要求兒童運用語言進行交流,通過書面文字獲取知識。學前教育的指標主要是掌握接受性語言、表達性語言和基本詞匯,以及逐步形成書寫意識。小學教育則涉及包括口語流暢、口語理解、閱讀流暢、閱讀理解、詞匯接受、詞匯表達、書面表達和寫作等多個方面。中學教育要求達到聽、說、讀、寫四會要求。學生應學會運用適宜的語言有效地理解和表達思想;能夠根據不同的目的,撰寫有意義的文章;能夠理解書面文章的內容、結構及其試圖表達的意義(OECD,2010)。
在過去20年中,曾多次試圖對成人的讀寫能力進行全球性評估,包括國際成人讀寫素養(yǎng)調查(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簡稱IALS)、讀寫素養(yǎng)評估與監(jiān)控項目(Literacy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Programme,簡稱LAMP)和國際成人能力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簡稱PIAAC)。事實清晰表明,最不發(fā)達國家、新型經濟體國家和工業(yè)化國家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仍然僅掌握有限的讀寫能力。有人估計認為,這將影響到全球約10億沒有文化的青年和成人。在歐洲,每5個青年和成人中就有1個人達不到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需的充分的讀寫能力。在美國,約930萬16歲及其以上人口只具有基本讀寫能力(UNESCO,2012)。
5.主動學習與認知領域學習指標
主動學習與認知是指投入、動機和參與學習,能夠主動解決工作和娛樂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利用現(xiàn)有資源形成經驗。主動學習包括很多具有“執(zhí)行功能”的技能,如抑制性控制,工作記憶以及在學習中組織、計劃和反思的能力。認知是思考和處理信息的機制,具體過程包括理據、推斷、解決問題、分類、關聯(lián)、創(chuàng)建、生成計劃和策略、概念化和思考。
學前教育階段,該領域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堅持和專注投入、獨立和主動性、合作、創(chuàng)造性、推理和解決問題、初步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符號表達。學前教育結束,小學教育將繼續(xù)培養(yǎng)堅持和專注、合作、自主的品質。學生同時要開始了解各種不同的知識,包括事實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Siegler,2006)。除了要繼續(xù)發(fā)展堅持、專注、合作的能力之外,中學教育階段學生應該能夠自主地去收集并理解相關信息(Roberts,2010),能夠研究問題,分析并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活環(huán)境,打破常規(guī)思維,通過尋找證據,權衡利弊,找到有效的問題解決之道。此外,學生還要樹立起學習意識,愿意通過學習來滿足日益進步的社會需求。
主動學習與認知包含有助于其他類型學習的基本能力,也包括主動學習與認知本身。這就是知識經濟社會所說的“學會學習”?!兜侣鍫枅蟾妗匪f的“學會學習”,就是指個體通過一生中的學習機會獲得益處,并增加了學習者對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UNESCO,1996)。此外,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開始注重學習過程,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興趣、動力、參與和師生關系都已經考慮其中,因此對學習的評估已超越內容學習的范圍。對于青年人是怎樣學會利用信息的,哪些因素有助于這種學習,也是學習評估的重要內容。
6.數字與數學領域的學習指標
數學是一種通用的定量語言,用于表示在環(huán)境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幼兒時期的數字與數學包括數字感知和運算、空間感知和幾何、范式和分類,以及測量和比較。在小學教育階段,兒童主要應學習數字概念和運算、幾何和模式,并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Sarama et al.,2009)。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應使用定量思想來理解周圍世界,并做出明智的財務和生活選擇(OECD,2009)。
數字與數學維度始終服務于兩個重要的政策目標:一是經濟發(fā)展,研究表明有更多工程類學生的國家比有更多律師的國家經濟發(fā)展更快(Hanushek et al.,2007)。具有更強計算能力與數學技能的人口占比將使國家的經濟和工業(yè)明顯受益。二是個人每日生活所需的計算能力,除了能夠滿足每日計算的需要,還將有助于作出有見地的決定。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和國際數學與科學學習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等許多跨國評估都公認計算能力和數學能力是衡量學習結果的重要領域。PISA的評估框架就包括測量數學內容、數學過程和將數學概念理論和運算的過程綜合應用于實際生產實踐中的基本數學技能(UNESCO,2012)。
7.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學習指標
科學是指包括了特定領域的知識體系。兒童和青少年從在自然環(huán)境中獲得自發(fā)知識轉向通過正規(guī)學校教育獲得科學知識。技術是指創(chuàng)建和使用解決問題的工具,包括物理技術(如機器)、方法或系統(tǒng)的應用,以及基于計算機的解決方案。
在全球政策對話中,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增長?!堵?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29條將“培養(yǎng)對自然環(huán)境的尊重”作為所有兒童教育的目標?!袄锛s+20”峰會文件中指出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信息交流技術(ICTs)相關的學習結果愈發(fā)突出。
國家經濟的發(fā)展需要科學與技術的高水平發(fā)展,這一領域的教學是非常關鍵的。正如美國總統(tǒng)撥付1億美元的舉措以支持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師,并建立STEM名師團隊。這一政策也反映了在國際教育競爭中美國為何能長期處于競爭優(yōu)勢(UNESCO,2012)。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習指標中,學前教育的標準要求具備一定的提問技能,能夠認識到要解決問題還缺乏什么知識,該如何獲取這些知識;還應開始認識自然和物理世界,通過兒童日常與物理世界的互動行為,初步了解時間、速度、溫度、重量等概念。在小學教育中,學生能夠提問,了解如何獲取知識,知曉問題解決的基本科學方法,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學生還應系統(tǒng)學習有關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和地球科學的知識,如生物、生物圈、繁殖、遺傳、物質、運動、能量、天文、地質、海洋、氣候和資源等。另外,這一階段的學生應具有良好的數字技術意識和運用能力,即兒童能夠健康、自如地運用各種信息通訊技術,如手機、電腦、筆記本等(IEA,2011)。中學教育在以往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生物、化學、物理和地球科學的學科知識。此外,學生更應了解問題解決的基本科學方法,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培養(yǎng)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Tabuti et al.,2012,p.30);并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運用電子通訊技術,實現(xiàn)數字化學習。
三、學習指標體系的價值分析
我們已經有了全民教育的愿景,有了普及教育(尤其是普及義務教育)的舉措,為什么還要提出“普惠學習”呢?Universal Learning這個術語,以前一般翻譯為“通用學習”。這本來是為不便利兒童,尤其是有某些身體障礙的兒童(如聽力、言語、視覺、動作、注意力等障礙)設計更加多樣化的便利學習途徑。但是,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采用的“普惠學習”這個詞,我們認為不只是面向不便利兒童的無障礙學習,更是面向所有學習者的21世紀基本達標學習,其價值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普惠學習”理念
經濟與社會發(fā)展、教育的進步要惠及到不同年齡、不同種族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宗教與信仰、不同學習能力與知識準備的全體學生,面向全體,為了全體,發(fā)展和賦能全體。全民教育如何真正實現(xiàn)與落地,不是僅僅做到經濟發(fā)展保障和物質投入先行,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普惠學習”的意念。教育不等于學校,上學或者上課不等于學習,入學率達到了指標,學校大門都敞開了迎接學子,課堂上齊刷刷坐滿了人,教師在講臺上“開講了”,這一切表明此學習(study)準備就緒,但結果是彼學習(learning)卻一點兒沒有發(fā)生。入學率不等于掃盲率,年級不等于學習成就,如何破除這樣的魔咒或者陷阱,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真正問題。無獨有偶,世界銀行2018年發(fā)布的發(fā)展報告所用的標題是《學習:實現(xiàn)教育的承諾》(World Bank,2018),這是世界銀行所發(fā)布的發(fā)展報告中第一次在標題中使用“學習”與“教育”這兩個術語,不僅是同時使用,而且揭示了兩者的關系:學生成為焦點,學習位于中央,不學習,無教育!
2.堅信“標準為先”價值
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推進教育改革,必須首先要有愿景和目標,尤其是需要有到達目的地的路線圖和標準?!耙越K為始”,這是一切設計與決策工作的核心理念。學習指標體系為全球教育事業(yè)的工作者、政府部門、社會人士、家長、用人單位等深入對話創(chuàng)造了前提。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習指標體系還不是一個水平類指標,它規(guī)定了學習的七大領域以及各個子領域,即要學習什么,還沒有具體規(guī)定學到什么程度和要求,更沒有規(guī)定如何去學。所以,看起來目前還沒有提供直接的衡量學習的指標,但是7個學習領域打開了新的視野和范圍,讓我們知道原來基礎教育的“讀寫算”老三樣已經遠遠難以滿足掃盲的標準,也不足以支撐后續(xù)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概言之,標準領先讓我們看到了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有哪些重要且充分的改革,傳統(tǒng)的學科(如語文、數學、科學)可以怎樣改,新興的學科(如技術、數字、社交與情緒、主動學習與認知)應該怎樣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盡快落地。普惠學習領域和子領域的確定及其描述,是課程研究和教學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完全值得廣大課程研究者和教學研究者充分重視,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提供參照。
3.開辟“學校轉型”通路
傳統(tǒng)的學?;蛘呓逃拍钍巧蠈W讀書的地方,其實質是按照年齡來實施有步驟的學習管理,所以,班級和年級是兩個基本的標配。當代國際著名教學設計專家賴格盧斯(Charles M. Reigeluth)教授在論證信息社會教育的本質時一直強調:信息社會教育要脫胎換骨,最重要的是要從“時間取向”(年齡、年級)向“學業(yè)取向”(達標、掌握)轉變;要從“補齊短板”向“找尋長板”轉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出學習指標時,特別規(guī)定了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年齡跨度,不是采用原來“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有足夠的跨度。這樣不僅符合世界各國不同年齡兒童的入學要求,更是觀照了發(fā)展中國家和貧困落后地區(qū)兒童入學延誤、入學后又輟學、復學,以及非連續(xù)在校學習、在校學習與校外學習(包括在家學習、在線學習等情況)交替等情況。在回答學習結果是按照年齡還是年級進行衡量時,本報告傾向于按照年級來進行衡量。但是這個年級不是我們理解的循序漸進入學升學的年級,而是實際的學習水平和程度。因為在全球范圍內年齡與年級存在著不一致性,所以,按照年級來進行評估,實際上就意味著應該按照學業(yè)結果水平來進行評估,而逐漸淡化按照年齡進行評估的做法。這就為實行走班制和無年級化學校,真正走向個性化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回答“學習評估是否應關注所有的兒童和青少年,無論他們在學校還是其他地方學習”這一問題時,也是傾向于將學習的評估延伸到正規(guī)學校以外的兒童,這為在家上學或者通過社會培訓機構、網絡化學習等途徑學習的兒童,衡量自己的學習水平提供了可能。
4.爭取“全球評估”落地
自從有了一些地區(qū)性的評估實踐和成功經驗之后(如PISA),擺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前的一項任務就是,有沒有必要和可能創(chuàng)建一種富有權威又切實可行的“國際化可比測試”?換言之,普惠學習目標是否應該以國際化可比的方式進行衡量?工作組在報告中指出,需要對這些可比性的測試如何影響政策和實踐進行更多分析。具有國際可比性的評估在經過世界各國教育政策的共識并成功引發(fā)全世界對課程和教學差距的關注之后,被許多國家整體乃至學校用于設計教學改革工作。按照學習階段或年級來評估,特別是在國際可比測試中就成為衡量學習更公平的方式(UNESCO,2012)。依據廣泛的調查與咨詢,特別工作組提出了10條重要的指標:學前教育階段涉及入學準備(包括身體健康、社交與情緒、讀寫與溝通、數字與數學、主動學習與認知5個領域);小學教育階段涉及社交與情緒、閱讀、數學、科學;中學教育階段涉及公民、閱讀、合作解決問題、數學、科學(LMTF,2013b,p.9)。工作組還建議在全球范圍從6個方面跟蹤調查學習指標:一是抓住機遇實施學習指標的評估,二是對7個領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三是在多領域促進學習和個人發(fā)展的學前兒童教育評估,四是對閱讀能力的評估,五是對數字運用能力的評估,六是對21世紀人才需求的適應能力和靈活性的評估(LMTF,2013b,pp:11-12)。當然,這些評估在范圍和方法上實施起來的難易度差別很大。很明顯,國際可比評估在某些情況下是可行的,但是這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做更加充分且具體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梢灶A期,將來會有一種檢測或者評估全球普惠學習結果的具體方式出臺。
總體而言,普惠學習標準以及實施的價值所在可以概括為:“僅僅通過確保兒童上學不能實現(xiàn)人的受教育權;他們在學校里必須學習。據此來設定目標和衡量進展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加速學習,圍繞這些目標和學習措施建立共識,這是確保全球聚焦‘入學+學習的關鍵一步。學習領域總體框架代表了工作組對每個孩子在某一個學習階段應該學習和能夠做什么的愿景,無論是在課堂、學校系統(tǒng)還是全球層面。”(LMTF,2013a2,p.9)
參考文獻:
[1]Abdi, A. A. (2011). Decolonizing Philosophies of Education[M]. Sense Publishers: 1-13.
[2]Dube, O., & Moffat, P. (2009).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ultural Studies at Lower Primary School Level in Botswana[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2(1):1-12.
[3]Hanushek, E. A., & Woessmann, L. (2007). The Role of Education Quality for Economic Growth[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122: 86-116.
[4]IEA (2011).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2011[J/OL]. http:// www.iea.nl/timss_2011.html.
[5]LMTF(2013a1). Toward Universal Learning: What Every Child Should Learn (Report No.1 of 3)[R]. Learning Metrics Task For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6]LMTF(2013a2).Toward Universal Learning: What Every Child Should Learn - Executive Summary (Report No.1 of 3)[R]. Learning Metrics Task Force, Brookings Institution.
[7]LMTF(2013b). Toward Universal Learning: A Global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Learning(No.2 of 3)[R]. Brookings Institution.
[8]LMTF(2013c). Toward Universal 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Learning Metrics Task Force[R]. Brookings Institution.
[9]LMTF(2014). Toward Universal Learning: Implementing Assessment to Improve Learning (No.3 of 3)[R]. Brookings Institution.
[10]OECD (2009). 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J/OL]. 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44455820.pdf.
[11]OECD (2010). 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J/OL].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096660-en.
[12]Packer, C., Labonte, R., & Spitzer, D. (2007). 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Worker Crisis[M]. Geneva and Ottaw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nd University of Ottawa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Network.
[13]Roberts, D. (2010). Learning to Learn[J]. Adults Learning, 21(6):19.
[14]Ross, H. S., & Spielmacher, C. E. (2005). Social Development[A]. Hopkins, B., Barr, R. G., & Michael, G. F. et al. (Ed.).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Child Developmen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Sarama, J., & Clements, D. H. (2009).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M]. New Yor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