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逸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持續(xù)上升(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位)和人民幣幣值的不斷走強,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持續(xù)推進,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頻率和影響力顯著提高,在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進一步提出,未來一個時期要“穩(wěn)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規(guī)范的基礎上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中的使用”。 這預示著未來5年人民幣國際億可能會加速推進。在人民幣國際億迸程中,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特色,也要充分吸收和借鑒貨幣國際化“先行者”的經驗和教訓,確保人民幣國際億進程不走入歧途、遭遇挫折。 這其中,日本安全值得充分研究和借鑒。
人民幣國際化 日元國際化發(fā)展風險 發(fā)展策略
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內經濟背景
(1)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迅速
首先,我國的對外貿易規(guī)模和地位不斷上升。自1979年以來,我國的外貿額逐年增加,唯有受次貸危機影響嚴重的2009年,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下滑、消費縮減,我國的外需下降,外貿出現(xiàn)短暫下滑,到了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的2010年我國外貿額反彈式地猛增。其次,我國的外貿結構不斷優(yōu)化。自1978年以來,我國從出口初級產品為主逐步轉變?yōu)槌隹诠I(yè)制成品為主的貿易格局,同時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比重下降,而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工業(yè)品比重上升。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生產廣場。
(2)利用外資,對外經濟合作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的規(guī)模和質量不斷提高改善。由于我國具有豐富的勞動力、原材料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對外資的優(yōu)惠政策,進入我國的外資規(guī)模逐年擴大。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不僅“引進來”外資,還鼓勵國內企業(yè)“走出去”。尤其是2000年以后,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愈加頻繁,主要表現(xiàn)為對外勞務合作、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直接投資的逐年增多。我國對外經濟合作主要涉及商務服務、采礦業(yè)、金融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制造業(yè)等幾大行業(yè)。以日元國際化案列看人民國際化
(1)日元國際化進程回顧
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正式提出了日元國際化戰(zhàn)略,并在隨后付出諸多努力。當時,日元國際化的背景與我國現(xiàn)階段有諸多類似:第一、經濟地位上升(當時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求本國貨幣在國際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第二、美國對其施加越來越大的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要“利誘”與“威逼”相結合,共同推動了日元國際化的歷程。截至目前,日元國際化進程已經走過了30多年歷程。這30年的進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波折性特征。大體來看,可分為以下4個時期。
1.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激進金融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與相對較高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結合,促進了日元國際地位的快速提高。在1980年,日元在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只占4.4 %,但到1987年和1990年,這一比例己經上升到7.5 %和9.1%,與德國馬克的差距在逐步縮小,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這一時期,也是日元國際化進程中成就最大、見效最快、國際地位最高的時期。
2. 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日元國際化進程進入了停滯甚至略有下降的階段。這一階段總體來看,日元國際化的經濟環(huán)境趨于不利,日元國際化的策略也進行了調整。從環(huán)境來看,隨著日本在國內因為經濟泡沫破滅,日本隨后進入所謂的“失去的二十年”,經濟增速的驟降降低了日元的對外吸引力,抑制了國際化的步伐;從策略來看,這一時期日本嘗試將日元在亞洲區(qū)域內推行國際化,主要途徑則是日本對周邊地區(qū)的貸款。以泰國為例,在泰國民間對外債務中,日元比例從1991年的5.1%上升到了1996年的9.2%。這一時期,日元國際化的進程明顯放緩,日元在儲備貨幣中的比重也在趨于降低。到1996年,日元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下降至6.7%,己經不到德國馬克的一半。但這一時期,日元仍是僅次于美元、德國馬克的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且占比是第四位貨幣英鎊的兩倍以上。
3. 1997年以后至2008年
日元國際化進程遭遇了重大挫折。這一狀況的出現(xiàn)源于兩方而因素:第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得日本金融機構從東南亞國家大撤退,日元在亞洲的區(qū)域化進程遭受打擊;第二、1999年歐元的誕生,憑借其初始階段的超強吸引力,使得日元國際化在全球范圍內遭遇了一個強大對手。兩方而因素造成這一時期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占比迅速下降,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的地位遭遇挑戰(zhàn),逐漸為英鎊所超越。1997年- 2007年,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占比從5.78%下降至2.92%,不僅與美元、歐元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逐漸為英鎊所趕超。同一時期,英鎊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比例從2.58%提高到4.68%。
4. 2008年至目前
日元國際化的進程改變了一直降低的不利趨勢,占比開始提高。當然,這一狀況的出現(xiàn)與國際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有著密切關系。最典型的便是歐債危機對歐元造成了巨大沖擊,歐元對全球的吸引力下降,改變了歐元自誕生以來持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這為日元占比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寬松環(huán)境。雖然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狀況也不樂觀,但總體境地要強于歐元區(qū)。在這種情況下,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占比從2008年初的3.11%提高到2012年一季度的3.55%,相反歐元從26.69%下降至24.95%,是目前世界第四大儲備貨幣。
(2)日本國際化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
許多人在評價日元國際化的總體成效時,往往將其視為失敗的案例。確實,在30年進程中,日元國際化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而且30多年后的今天,日元在國際儲備貨幣的份額非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非但沒有縮小與美元之間的差距,反而劣勢更為明顯。從這一點看來,日元國際化難以歸結為成功。但是,在這一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還是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日元已經成為重要國際貨幣之一,且較其他潛在國際貨幣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時至今日,日元早己與美元、歐元、英鎊、加元、澳元等一同構成了國際儲備貨幣的絕對主體,成為國際儲備中的重要組成。而且,從占比來看,很長一段時期,日元在儲備中的地位要高于除上述幾類貨幣外世界其他貨幣的總和,雖然這一狀態(tài)在2010年后開始改變,但日元占比也與之差距不大,反映出與其他潛在國際貨幣比較,日元依然具有明顯優(yōu)勢。
經過30年的培育和發(fā)展,日元國際化的基礎條件更加堅實。本幣國際化進程既需要良好的外部條件,更需要良好的基礎。比如,需要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暢通的本幣流出流人渠道、吸納資本回流的發(fā)達金融市場。在30年的發(fā)展中,日本在基礎設施建設方而做了大量工作,促進日元國際化的相關設施也在逐步完善。以金融市場建設為例,作為本幣國際化的重要保障和資金回流的主要承載平臺,在(2)日元國際化進程中,日本對于國內金融市場的建設非常重視,推動了大量的促進金融市場發(fā)展的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債券市場管制放松、股票市場“大爆炸”改革、廢棄主銀行體制等),推動了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的大發(fā)展。從上市公司數(shù)量來看,從1988年的1967家提高到2011年的3961家,而同期美國的變化則是從6680家降低到4171家。再從債券市場的發(fā)展來看,1989年- 2011年,日本債券市場存量規(guī)模從2.43萬億美元增加到14.95萬億美元,占GDP比重從80%提高到255%;而同期美國債券市場存量從6.6萬億美元增加到26.33萬億美元,占GDP比重從121010提高到174%。
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路
根據日幣國際化的經驗,我們可以結合自身國情,從國內國際兩方面人手,為人民幣國際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當前歐美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各國先后實施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全球主要儲備貨幣進入競相貶值的過程,國際貨幣制度安排進入新一輪的調整周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fā)展時機。要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關鍵是要沿著三條思路去探索。首先,要想盡辦法讓人民幣自由地進出國門,通過中國政府允許的人民幣可兌換通道,讓境外機構和自然人通過人民幣參與和分享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收益;其次,要讓人民幣在境外像其他自由兌換貨幣一樣用于存款、貸款、結算支付等全方位的業(yè)務,形成一個流暢的市場循環(huán)體系;第三,在當前國際貨幣制度安排下,要充分利用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相對實力的變化,對現(xiàn)有主要儲備貨幣發(fā)行國濫發(fā)貨幣的行為進行適當?shù)南拗疲龑А叭ッ涝背绷?,積極塑造人民幣的國際主導貨幣形象。通過開放資本項目實現(xiàn)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建立和完善國內金融體系,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和監(jiān)督水平和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等這些途徑,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添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