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暗嗡鳟?dāng)涌泉相報”“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等名言佳句對我們良好品德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長輩很早就教我們學(xué)會感恩,或許我們僅僅認為感恩是一件小事不曾放在心上,更不曾感受過感恩帶給我們的意義。
隨著近年來積極心理學(xué)的興起,感恩帶給我們的意義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重視。大多數(shù)心理學(xué)研究者將感恩定義為個體因他人的幫助而使自己獲得積極結(jié)果時,個體用一種心存感激的情緒或行為回應(yīng)他人的一種特質(zhì)。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個體的幸福感體驗越強。感恩使人們在處境不利的情況下將關(guān)注點從負面的體驗轉(zhuǎn)移到生活中更積極的方面,英國謝菲爾德大學(xué)研究者西羅伊斯及同事(2017)通過對423名關(guān)節(jié)炎患者以及427名炎癥性腸病患者進行一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兩類患者中,感恩水平越高的患者其第二年的抑郁程度會更低。在積極心理方面,英國倫敦大學(xué)學(xué)院瑪爾塔團隊(2016)進行感恩干預(yù)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沒有接受感恩干預(yù)的對象相比,接受感恩干預(yù)的對象有更高的幸福感以及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感恩也許是浪漫關(guān)系的助推器,每天記錄對方對自己關(guān)心的小事情可以增加雙方關(guān)系的親密程度以及雙方生活的滿意度。
身體健康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指標。感恩也會促進個體身體健康水平。哈佛醫(yī)學(xué)院研究者萊格勒的團隊(2018)對152名患有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病人進行六個月的研究發(fā)現(xiàn),感恩有助于提高個體身體活動水平以及增加臨床依從性(患者尊重并執(zhí)行醫(yī)生的囑托)。在健康人群的研究中,感恩水平高的人對健康的自我評估水平越高并且在臨床上會出現(xiàn)更少的健康問題。在睡眠健康方面,感恩會通過提高個體的睡眠質(zhì)量來促進個體身體健康。曼徹斯特大學(xué)研究者伍德亞歷克斯的團隊(2009)通過對401名對象的研究發(fā)現(xiàn),感恩會通過減少睡前消極的認知(如:世界上有不好的事情要發(fā)生),來縮短睡眠的潛伏期以及提高個體的睡眠質(zhì)量,進而提高個體的身體健康水平。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做出非凡的舉動去報答別人的恩情才會提高我們的幸福感。其實,通過記錄每天的感恩事件都會對個體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例如:每天記錄伴侶做了讓自己感到貼心的小事情。愛需要說出來,感恩也需要認真地表達出來,通過真誠地表達對助人者的感恩,同樣會讓我們有更多的幸福體驗。
或許我們認為幸福就是擁有家財萬貫,或許我們認為幸福就是擁有王權(quán)富貴,其實幸福很簡單,心存感恩,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就是最大的幸福。
參考文獻:
Jackowska, M., Brown, J., Ronaldson, A., & Steptoe, A. (2016). The impact of a brief gratitude interven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biology and sleep.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1(10), 2207-2217.
Legler, S. R., Beale, E. E., Celano, C. M., Beach, S. R., Healy, B. C., & Huffman, J. C. (2018). State gratitude for ones life and health after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medical adherence and re-hospitalization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9.
Sirois, F. M., & Wood, A. M. (2017). Gratitude uniquely predicts lower depression in chronic illness populat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arthritis. Health Psychology, 36(2), 122.
Wood, A. M., Joseph, S., Lloyd, J., & Atkins, S. (2009). Gratitude influences sleep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pre-sleep cognition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6(1), 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