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旋飛
摘 要:學校教育是學生健全人格、身心成長、豐富知識的最佳時期,學校教育應把握關鍵期,對大學生進行生存教育,為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本文旨在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生存能力的基本現(xiàn)狀及培養(yǎng)途徑進行探討,論述大學生生存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以期引起大學生群體對自身生存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為高校更好的開展生存教育提供參照。
關鍵詞:大學生 生存能力 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4(c)-0195-02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對人們的生存能力有不同的要求,生存能力并非單指在絕境中的生存能力,也包含在適應社會生活過程中體現(xiàn)的能力,人的生存有常態(tài)生存和非常態(tài)生存兩種情況。而生存教育理念最早萌芽于盧梭的《愛彌兒》中,該書一方面從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角度進行了論述,另一方面也闡述了進行生存教育的方法與手段。之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次報告中也指出,我們每天努力學習獲得知識,并不能很好的完成自身的全面成長,而必須學會建立一個不斷進步與成長的知識體系,那就是學會生存。這一報告高從綱領性文件方面對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及實用性進行了論述。綜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來看,對于學生的教育要求有四大支柱,包括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幾個方面,而在這四方面中,學會生存便是核心。從國內現(xiàn)狀看,大學教育是學生健全人格、身心成長、豐富知識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發(fā)展的潛能,而現(xiàn)今的學校教育往往只重視文化課程的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生存能力教育,使得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在火災、地震中求生,也不懂得如何適應社會上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學校教育應牢牢地把握這一關鍵期,對大學生進行更全面的生存教育,為健全素質教育、終身學習能力培養(yǎng)奠定基礎。
1 大學生的特點及生存教育
1.1 大學生的特點
大學生群體處在即將踏入社會的階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他們往往很難立刻融入社會去迎接生存與競爭的挑戰(zhàn),一經畢業(yè)踏入社會,在巨大的壓力下很多學生表現(xiàn)出了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或心理問題,不能很好的適應這種生存與競爭,大學生群體雖然對生存教育課程有一定的實際需求,但是在校內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生存競爭壓力相對較小,他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生存教育的重要性。
1.2 生存能力教育概述
從概念上看,生存能力是指個體為使自身得以存在和發(fā)展,在現(xiàn)有的生存條件下,積極努力地不斷進行調整、適應、競爭、創(chuàng)造,這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能力,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在我國現(xiàn)在所處的階段,大學生畢業(yè)后面臨的是比較嚴峻的考驗,人口多但工作崗位有限,大學生的這種生存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要通過一系列與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又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勞動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以使學生學會為人處世,進而成就事業(yè)、實現(xiàn)學生的美好理想。
2 大學生生存能力教育
2.1 大學生生存教育現(xiàn)狀
實際上我國部分高校在2000年左右已經開始在體育教育中引入了生存技能教學與訓練課程,生存技能教學作為一門新型的課程體系,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所接受和喜愛,但由于觀念的制約,以及缺乏完善、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作為支持,生存技能教育課程在構建方面,也遇到了重重困難。普遍來看,大學中的生存教育多集中在地震等自然災害方面和交通事故等人為方面的知識,而關于人際交往教育方面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方面的教育較少,生存能力的教育并不是單一的因素,它包括了自然、人文、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多大學開展的生存教育課程并不全面,如果學校的生存教育課程開展過于單一、脫離實際的話,是很難對學生起到真正實用的教育意義。
2.2 大學的生存教育途徑
據(jù)相關研究顯示,大學生獲得生存教育知識的途徑主要為體育課、廣播、互聯(lián)網(wǎng)和實踐活動中。我國的大部分學校普遍沒有專門的生存教育課程,學校對于學生的生存教育主要形式為舉辦活動或利用體育課的時間進行教學,提示學校應豐富教育形式與內容,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生存教育相關知識的學習。從學校對于大學生的生存能力培養(yǎng)途徑的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大部分情況是聘請在校外的人員對學生進行培訓,包括消防員、軍人、交通警察或醫(yī)護人員等,這種教育方式比較普遍,也從側面反映了學校的教師隊伍中缺乏專業(yè)的生存教育人員,因此學校只能從校外聘請,所以學??梢钥紤]在現(xiàn)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聘請專門教育人員、開設一定學時的課程對大學生進行生存能力專門性教育。
3 生存能力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3.1 大學生生存能力教育的緊迫性
從上文分析可知,我國目前大部分大學生的生存能力是沒有得到全面的培養(yǎng)的,大學生對于走入社會后的嚴峻的競爭與考驗并沒有十足的應對能力,現(xiàn)代社會的這種特點對大學生的生存教育提出了緊迫性要求,大學生亟需加強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在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各種生存能力,大學教育就要在現(xiàn)有條件下采用各種教育方法,讓學生的這種生存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讓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能夠全面掌握與生存最相關的各項技能,比如:旅游技能、野外生存技能以及健身防身能力等。
3.2 大學生生存能力教育的必要性
現(xiàn)代社會最顯著的特點是競爭性發(fā)展,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較好生存能力,以便適應未來社會中的各個崗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存能力教育的其必要性就在于:生存能力的提高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這一代大學生從小到大受到的挫折往往較少,大部分學生是沒有經歷過嚴峻的生存考驗的,如果要讓這一代大學生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就必須要有極強的生存能力。我們的現(xiàn)實是許多學生對文化知識有足夠積累,但對復雜的社會競爭缺乏認識,且社會交際能力有限,生存能力較為脆弱。我們各高校在進行生存教育時也需注意,當代的大學生突出個性發(fā)展,個體差異較大,學校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來安排生存教育課程的形式和內容,以幫助不同的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生存知識和技能。
4 結語
學校的生存教育課程不能很好的適應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應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安排生存教育課程的內容,以幫助不同的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學校更應全面開展生存教育課程,生存能力的教育并不是單一的因素,它包括了自然、人文、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學校必須進行綜合教學。各高校也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適當豐富生存教育課程的形式與內容,盡量開展學生喜歡的實踐類課程,避免太多枯燥的理論說教,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生存能力教育相關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吳新悅.從“危機”與“生存”談起——淺析日本教育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創(chuàng)新教育,2007(6):56-59.
[2] 黃全愈.培養(yǎng)獨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 楊林.戶外生存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陜西教育(高教),2017(1):41,43.
[4] 柏鐵山,邱程.生存教育:國外理論與實踐思考[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1):59-62.
[5] 蔡利軍.生存教育在體育教材中的教學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0):152-153.
[6] 張倩.淺談“三生教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4):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