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
作為一名高校心理老師,在實際的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不少大學生無法適應新環(huán)境而感到焦慮不安,無法從之前的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因而產生迷茫,無法像高中時那樣保持優(yōu)秀的狀態(tài)而感到自卑,處理不好新的人際關系而抑郁等,有的甚至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厭世情緒,產生自殺念頭,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健康就是沒有軀體疾病,但是隨著時代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健康的觀念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毙睦斫】蹬c身體健康同樣重要,是健康的重要部分。因此,就如大學生要進行身體體檢一般,高校心理中心也會在不同階段對學生們進行一項心理健康狀況的測查—心理普查,以加強學生們對自身的認識,了解個體及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什么是心理普查
心理普查是心理專業(yè)人員運用心理學的技術、方法和手段,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評定某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過程。高校的心理普查,通常是用心理測驗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團體施測,可以采用紙筆測試,也可以用電腦進行線上測試。
心理普查的意義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青年初期最寶貴的心理成果是發(fā)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毙睦砥詹槭橇私庾晕业囊环N方式,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和人格特點,及時地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以便更好開發(fā)心理潛能,規(guī)劃大學生活,促進心靈成長。
另一方面,通過心理普查,學??梢匀娴亓私鈱W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于學生的共性問題,可以有針對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相關的心理課程,促進人格發(fā)展。
通過心理普查,還可以及時發(fā)現存在嚴重心理問題及危機的學生,便于學校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和進行危機干預,預防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心理普查常用量表
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大學生人格問卷)是日本高等院校廣泛采用的一種用于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問卷,1993年,“全國UPI應用課題研究”對UPI的有關條目,篩選標準,實施過程等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修訂。UPI題目少,施測方便快捷,不易引起被測者的心理防御和抵抗,能迅速地將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篩選出來,因此,是目前高校用于心理普查的最主要測量工具。
另一個應用廣泛的心理普查量表是SCL-90(癥狀自評量表),1984年由上海精神衛(wèi)生中心引入國內,此量表因為內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能較準確地描述被測者的自覺癥狀,也廣泛地應用于精神科和心理治療門診。
也有不少高校會同時使用兩個量表,以彌補單個量表使用的不足。UPI條目少,計算方便,操作簡單,并且能夠篩選是否存在“自殺意念”,但是假陽性率較高。SCL-90題量多,測試后能明確學生的癥狀特點。所以很多高校是兩個量表結合使用,不僅能提高陽性篩選率,明確是否有“自殺意念”的學生,同時能確定學生的自覺癥狀,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也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會根據自身學校的學生特點及實際的工作經驗,編制符合本校學生特點的量表作為心理普查過程中主要量表或者輔助量表。
心理普查過程中學生常提出的問題
“我心理很健康,不需要進行心理普查”
心理普查就像身體體檢一樣,身體體檢是對身體狀況的了解,心理普查則是對自己心理健康的了解,可以提高對自我的認識(比如:目前是否壓力過大,是否存在情緒困擾等),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促進心靈成長,增強心理保健意識。
“我一定要表現好一點,不然會留下不好的記錄”
實際上,心理普查的結果沒有好壞之分,它只反映學生近階段的心理狀況,只是給被測同學了解自己的一個參考。而且心理普查所用的心理測驗也和學業(yè)考試測驗不同,一般情況下,學業(yè)測驗答案有對錯之分,分數越高越好,但是心理測驗是越真實越好,答案沒有對錯之分,學生越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實填寫,越能監(jiān)測出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況。既然結果沒有好壞之分,自然不存在留下不好的記錄。并且心理普查的結果僅僅只是參考,人的心理是復雜的,變化的,不可隨意地根據普查結果給自己“扣帽子”,“貼標簽”。
“我的隱私會不會泄露”
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一樣,都要遵循保密及保密例外原則,高校心理普查資料一般由心理中心專業(yè)人員負責保管,有著嚴格的保密制度,是不會輕易泄露出去的。心理普查的結果不會進入檔案,更不會讓同學們進入“黑名單”。心理普查的結果是為學生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發(fā)展自己提供依據。
其他注意事項
施測人員要經過專業(yè)培訓,對心理測驗的流程及結果有專業(yè)的認識,對測試的目的、性質等做必要的說明和解釋,提前對學生的問題做出解答再開始測試,做好學生的心理動員工作。
無論是被測者還是施測者都要客觀看待心理普查的結果。心理測驗有其自身局限性,因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假陽性”“假陰性”“錯報”“漏報”等情況,被篩查出來的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不一定真的存在心理問題,也可能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在測試中有意躲避而無法篩選出來,因此心理普查的測驗結果僅僅是心理健康與否的參考,而不是最終結果。
對篩選出來的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由專業(yè)的人員進行心理約談或者干預,通過團體輔導、個體咨詢、心理沙龍、心理課程等方式及時給予這些學生以專業(y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