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貞
[摘 要] 主要討論網絡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方式應該如何進行改革的問題,從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
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網絡環(huán)境;語文教學;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6-0081-01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介入,教育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正在發(fā)生重組或置換,并按一定的相互關系重構教育教學的過程和方式。下面就從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四個方面,談談在網絡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問題。
一、教學方式的變革——設計框架問題
這里所指的框架問題,是用于框定單元學習范圍,并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與探索的一組問題,分為內容問題、單元問題與基本問題三個層次。其中,指向事實性知識與基礎性技能的問題,稱為內容問題;以單元為背景、開放的、沒有現(xiàn)成答案的、需要學生運用聰明才智才能回答的問題,稱為單元問題;直接指向學科的核心思想和關鍵探究、更具廣泛意義、更具穿透力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稱為基本問題。通過框架問題的提出,學習被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被置于積極的問題解決者的角度,在問題求解過程中學習單元內容并培養(yǎng)高級思維技能。
二、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變革——突破時空限制
(一)教師演示文稿的制作
教師演示文稿主要包括單元概述、單元學習目標、框架問題等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對單元學習有全面了解,同時也方便因故缺席的學生在課后進行學習。
(二)充分利用音像資源,拓展課程內容
面臨信息技術的挑戰(zhàn),拓展課堂空間,拓展課程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在深鉆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一些音像資源整合到課程中,就能呈現(xiàn)出具有個人特色和魅力的語文課。
1.音樂資源的整合
《故鄉(xiāng)的榕樹》,利用歌曲《那就是我》讓學生感受思鄉(xiāng)之情;《憶秦娥婁山關》,利用歌曲《憶秦娥婁山關》,讓學生感受“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悲壯;《大堰河——我的保姆》,利用民樂《江河水》讓學生找到朗誦的感情基調;《清塘荷韻》,利用音樂《湖面上的月光》讓學生感受寧靜的心境。
2.電影資源的整合
《故鄉(xiāng)的榕樹》,利用電影《廬山戀》片斷作課文導入;《大堰河——我的保姆》,利用日本電影《砂器》片斷讓學生領會詩人情感的表達方式;《荷花淀》,利用電影《百合花》片斷讓學生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電影劇本《城南舊事》《雷雨》,小說《藥》《阿Q正傳》《杜十娘》分別利用電影《城南舊事》《雷雨》《藥》《阿Q正傳》《杜十娘》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塘荷韻》,利用電影《芙蓉鎮(zhèn)》片斷,里面有句臺詞“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極具穿透力,正好讓學生感受生命力的堅強。
三、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演示文稿、網站的制作
制作學生演示文稿、網站,實際是檢驗學生對框架問題的探究結果。當我們將對問題的探究設置在引人入勝的項目中時,不但會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鍛煉。
(一)學生演示文稿的制作
學生演示文稿是學生圍繞單元問題與基本問題而制作的學習資料,表達他們對問題的探究過程、探究方法和探究結果。學生基本把自己的思考過程、思考方法和思考結果都展示在上面。
(二)學生網站的制作
學生網站是在學生演示文稿的基礎上,主要圍繞基本問題而制作的學習成果?;締栴}存在于各個研究領域最具歷史重要性和最有爭議的問題和論題中,這些問題作為一個研究生長點被問了一遍又一遍,盡管我們的答案可能變得越來越復雜,問題的框架可能會有新的差異,但是最后我們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這些問題的探討上來。因此,指導學生制作網站,不但能鍛煉學生的高級思維技能,更能激勵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網絡環(huán)境下的新探索
(一)活動教學模式
現(xiàn)代教師觀認為,教師應是學習的促進者,要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通過組織好的群體互動來促進個體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重視主體活動,給予學生素質發(fā)展的真正價值,確立學生主體活動在教學中的地位,將活動教學引入課堂教學中,以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情景模式
利用網絡虛擬現(xiàn)實情景,提供給學生一個多途徑的、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例如,講《毛澤東尼克松密談》,筆者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了一個故事讓學生通過角色代入,自己挑選角色進行表演,訓練學生如何表達誠意、如何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如何求同存異。學生對這個情景很感興趣,爭著出來表演,課堂氣氛非?;钴S。
(三)專題研究
利用網絡的豐富資源,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專題研究。例如,在普高班講完《哈姆萊特》后,筆者要求學生分組完成演示文稿,主題為“經典愛情悲劇”,各自介紹一部經典愛情悲劇。
(四)遠程學習
培養(yǎng)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掌握終身學習的本領。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寫作背景介紹、作家作品介紹等都通過互聯(lián)網交由學生自己上網查找,教師要教的是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歸納、處理。
(五)展示、觀摩作品
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網站,要求自己準備介紹作品的演講詞,這對學生是非常有用的鍛煉。
(六)出版學生作品集
筆者把學生平時的優(yōu)秀作文收集起來,交給學生自己排版,設計版面,一個學期出一期,書名就叫《星星集》,在學期末家長會時發(fā)給每個家長看。當家長在上面發(fā)現(xiàn)了自己子女的名字時,那種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這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非常有利。
參考文獻:
[1]李謹瑜,柳德玉,牛震乾.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2]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