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
[摘 要] 自從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逐漸學會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作用,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ヂ?lián)網給當今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人員也應該意識到互聯(lián)網的重要性,并充分發(fā)揮其價值,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契機和新途徑。
[關 鍵 詞] 思想政治教育;“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7-0130-01
信息時代下,人們逐漸意識到互聯(lián)網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就“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通過互聯(lián)網所帶來的優(yōu)勢,互聯(lián)網工具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實現各高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
一、“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
(一)教育手段和學生接受的規(guī)章制度不相符
通常情況下,在我國大多數任課老師的教學過程中,他們會按照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順利完成自己認為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僅僅達到學生考試要求的目的。當今社會,我國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通常是老師根據教學大綱進行準備,然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課文進行講解,學生只需要將課堂上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并在老師規(guī)定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獲取相應的分數就可以完成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任務。這種模式是我們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對課堂內容主要是作為接收者的身份進行學習方面的探究。在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下學生一般會受到老師的約束,很難實現自身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同時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是模塊化的,因為老師也僅僅只是對大綱中的內容進行摘取式的講解,針對主要內容進行剖析,可是在學生角度,他們很難做到自身對整個知識框架的整合,在這種情況下,也難以做到對內容的深刻理解。
(二)教學單主體難以融合
任何教育活動的主體都是學生,這是任何教育行業(yè)都不能否認的話題。這個主體是指學生在學習時經過教師的指導而接受教學內容。在當今這個強調素質教育的時代下學生的主體性更加關鍵。從過去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完全沒有居于主體的地位,一直是教育的被動者和接收者。這種狀況下,他們?yōu)榱藨犊荚嚩幱谙麡O的一方,這也被稱為教學的單主體。這種狀況讓教育活動缺乏內在推動力,導致我國教育現狀難以適應當今教學改革,阻礙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的突破。
二、“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創(chuàng)新與突破
(一)在形式方面將互聯(lián)網與教育工作相結合
結合主體的資源,讓教育主體相互融合。首先應該將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與文本資源相結合。雖然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非常多,可是每一個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每一種教學書籍也并不完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作用,搜集有效的素材和最權威的理論,在課堂中將這些有效的知識教授給學生。然后教師應該結合互聯(lián)網整合相應的音像資料。過去的教學過于單調,很難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所以當今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信息資源,將互聯(lián)網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在教學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播放電影、電視節(jié)目等的錄像讓學生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例如,在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門課時,老師可以利用感動中國中的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將他們有關誠信的節(jié)目放給學生,這些人物的故事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深刻體會到誠實、誠信的重要。
(二)在教學手段上,利用互聯(lián)網工具進行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
在教育手段上,老師應該結合每位學生的特征,進行教育手段的突破。大學生的精力比較旺盛,喜歡學習新鮮的事物,容易跟緊時代的潮流。因此,老師可以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在教學手段上進行針對性的突破。
首先,老師根據學生喜歡新鮮事物這一特征,在授課時重視教學資源新能量的引進,加強網絡資源教學,形成強大的課堂溝通能力,讓問題可以在課堂上得到完善的解決。另外,老師還可以建立微信群和QQ群,一旦學生在課下有什么問題也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得到及時的回答。
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獨立性,在教學過程中將大多數時間交給學生,摒棄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當今互聯(lián)網背景下,社會話題不斷涌現,各種開放性的問題也可以引起學生獨立地思考,進而提高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過程中,針對“老人倒了扶不扶”這樣的熱門話題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討。
“互聯(lián)網+”時代已經深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促使我們對教育理念、教學手段進行了極大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讓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學生樂于接受并主動參與的教育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邱昊.數字時代背景下中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當下選擇:西方媒介素養(yǎng)教育范式的演進及其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4).
[2]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