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淑紅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國家富強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海外華僑華人也挺起了腰板,為祖(籍)國所取得的發(fā)展成就和巨大變化感到自豪。
作為一名外派教師,我有幸被外派到泰國進行華文教育工作,由此認識了不少令人敬佩的老華僑、華裔。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熱愛中國。雖然有的已經(jīng)是幾代華裔了,但從他們內(nèi)心來講,還是認同自己的華裔身份,并以此為榮。
出資建校,后代的華文教育不能懈怠
先說說泰國帕府中興學校的校董劉暹秋先生。第一次認識劉先生是我到泰國后,劉先生作為學校的校董帶司機去另外一所華校接我。那年他已經(jīng)60多歲了,一早坐了7個多小時的汽車,接到我以后又接著返回。車子比較舊,空調(diào)制冷也不太好。我坐久了都感覺非常疲乏和悶熱,但劉先生一路上還精神飽滿地用流利的中文跟我聊著天。如果不是劉先生自己介紹,我還真感覺不出他是出生在泰國的第四代華裔。
據(jù)劉先生自己講,他們小時候因為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政府不允許學習中文,只好偷偷地學。老師提前說好明天學習哪頁,他們就把這一頁撕下來夾在其他書里帶到學校。說起當年學習中文不易的情景,劉先生不禁感慨萬千。后來中泰建交后,政府允許學習中文了,中文學校也像雨后春筍般繁榮發(fā)展起來,出現(xiàn)了很多華人、華僑創(chuàng)辦的華校。
老一輩華人沒有機會學習華文,現(xiàn)在有機會了,但他們已經(jīng)錯過進校學習的年齡。于是,他們就出資建校,希望后代和更多的人有學習中文的機會。這些學校都開設(shè)了中文課,還從中國請來中文教師。作為校董的劉先生為了更好地學習中文,就經(jīng)常進學校跟中國老師談話、聊天,在家堅持看中文電視臺節(jié)目,這樣日積月累,劉先生練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氐街袊瑒e人也感覺不出他是在國外長大的華裔。為了營造一個語言環(huán)境,劉先生還要求學校小賣部的泰國人學習中文,學生買東西時,要他們跟學生用中文交流。
令我特別感動的是劉先生對祖(籍)國的熱愛。我到任的那年國慶節(jié),一早,劉先生就到我們中文辦公室,給我們帶來一個大蛋糕,上面寫著:祝媽媽生日快樂!還有一次,我們吃午飯時,劉先生進來跟我們一起吃飯,邊吃邊聊。聊起中國改革開放后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讓海外的華人也感到自豪。
還讓我比較欽佩的是劉先生不屈不撓的精神。聽其他同事說,劉先生原來經(jīng)營房地產(chǎn),后來爆發(fā)經(jīng)濟危機,破產(chǎn)了。我剛到泰國的時候,他家的房子還比較大,有三層樓,樓下他的太太在經(jīng)營些百貨。不久后,可能欠銀行的錢,大房子被封了。他們搬到小房子里,他的太太在路邊經(jīng)營著一個小服裝店。就在這種情況下,劉先生也沒有被壓倒。他找到我,讓我把劉歡的那首《從頭再來》的歌詞用毛筆抄下來,他要貼在床頭勉勵自己。對了,他的手機鈴聲也是這首曲子。
后來我離開了帕府,轉(zhuǎn)到曼谷任教。大約隔了幾年后的一個深夜,我去機場接新老師,沒想到又遇到劉先生,他也在接新老師,這讓我感動不已。一個已經(jīng)70多歲的人,還要坐八九個小時的車親自到機場接老師,足以看出劉先生對中國老師的重視。劉先生在自己經(jīng)濟不寬裕、身體不再年輕時,還在為華文教育無私奉獻,他的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欽佩。
排除萬難,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
再說說我到曼谷任教后遇到的另一位校董林濱漢先生。林先生也是70多歲的人了,他是第三代華裔,中文說得很棒。問起林先生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看法,他說:“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世界頂尖國家,海外的華人也倍感光榮。”
林先生說,小時候自己家里很窮,到十幾歲才上學,因交不起學費被老師叫到一邊站著,自尊心很強的他就退學了。后來,林先生通過打工掙了點錢后,就想著業(yè)余參加中文補習班。因為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林先生一直就認為一定要學好中文。雖然,當時泰國政府不允許學習中文,但他還是偷偷報了中文補習班。隨著中泰建交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在泰國的華裔也覺得揚眉吐氣。但是,同樣因為年紀大了,林先生只能通過聽中文歌曲、看中文報紙、看中文電視臺節(jié)目來提高中文水平了。
林先生小時候曾經(jīng)就讀過的孔堤公學,因為經(jīng)費的原因要停辦了。年邁體弱的老校長實在不愿意學校關(guān)門,因為這所不起眼的小學能為附近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上學的機會。老校長找到部分校友們,請他們幫忙出主意,其中包括林先生。這些校友通過幾十年的打拼多少都有了些家底,同時感懷兒時學習的不易以及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所以大家商量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力保學校繼續(xù)開辦下去。學校最終得以保留,而且免除學生的學費和午餐費。
后來,林先生跟我說:“當年我們想學習,條件不允許,沒這個機會?,F(xiàn)在我們就是要想辦法讓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得到我們過去沒有的學習機會?!?/p>
學校雖然可以繼續(xù)開辦下去,但是新問題又來了。由于學校處于低洼地帶,一到雨季就灌進水,因此校董們決定興建教學樓。但這事說起來簡單,辦起來難,因為這需要一大筆資金。為此,林先生跟其他校董們不但自己捐款、號召親朋好友捐助,而且還到處找人拉贊助。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多方愛心人士的支援下,斥資7000多萬泰銖(約合1400萬元人民幣)的教學樓終于建好了。
小時候常??礌敔攲懙靡皇制恋拿P字,聽姑姑唱動聽的中文歌曲,這些都深深地印在林先生的腦海里,使林先生從小對中國文化充滿了向往。他說,自己喜歡中國文化。空閑時,他也會在家揮毫潑墨。林先生不但熱愛中國文化,他的家庭也一直沿襲中國人的生活習俗,在家里孩子們都要講普通話,而且過中國人的節(jié)日。林先生說:“我要讓后代永遠記著,我們的祖先來自中國。”
在林濱漢先生、劉暹秋先生和其他校董的推動下,泰國帕府中興學校與中國山東泰安鳳凰小學、曼谷孔堤公學與中國廣東龍川小學分別結(jié)成“姊妹友好學校”,互相交流學習。
在泰國,我還認識其他一些像林濱漢先生、劉暹秋先生這樣的華人、華裔。記得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段文字,大意是說,人的快樂分三級,最高級的快樂是靈魂的快樂,那是付出、奉獻,讓他人因為你的存在而快樂;卓越的人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們分別代表著生存、生活和責任。我想,我所認識的這幾位老華裔應該就屬于這樣的人,平凡而卓越!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責任編輯:覃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