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劍 林永傳
“知道嗎,中國人愛喝的烏龍茶中,有一部分原產(chǎn)于印尼?!碑斅牭窖偶舆_黃氏宗親會主席黃裕祥先生如此介紹時,記者頗感意外。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在黃先生的帶領(lǐng)下,筆者與印華作家協(xié)會的一群文友們,走進了那片取名“63”的美妙茶園。
茶園有樹有湖有山有水,離印尼西爪哇省小城茂物約25公里,地處海拔700米上下,全年氣候涼爽。而茂物小城本身就以涼爽氣候和原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印尼首都雅加達的后花園和達官貴人的安家地,該國的總統(tǒng)行宮亦在此地。
茶園主人陸友亮,是一位在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出生長大的華人,60開外年紀,中等個,圓臉龐,笑容親切可愛,就像一位質(zhì)樸溫和的鄰家大叔。
茶園因何稱“63”?同為棉蘭華人、與陸友亮一起長大的黃裕祥道出了其中緣由:因為早期有香港客戶習(xí)慣把陸先生叫做陸生,用粵語叫陸生聽起來好像是陸三,而“陸”就是數(shù)字“6”的中文大寫,所以陸友亮就將這片茶園和園里出產(chǎn)的爪哇烏龍茶取名“63”。
天空剛剛放亮,太陽尚未升起。只見滿山遍野晨霧繚繞的茶山,幾百名勤勞的采茶工人正歡快地摘起一片片翠綠的芽茶。采茶者多數(shù)是附近村莊的婦女,她們臉上映出的由衷笑容似乎表白著在茶園工作的愉快和富足。
茶園有350多公頃面積,配套建有近4000平方米的制茶工廠,各種先進制茶設(shè)備一應(yīng)俱全。而這一切花費了陸友亮25年的時間。25年前,陸友亮是為種榴蓮來到當時還很荒蕪的這片山上的。后來,他失敗了。但他并沒被擊倒,而是思索著另外的門路。
再后來,他遇上了三代做茶的臺灣太太,走上了種茶、制茶的漫漫長路,并在幾位德高望重的中國臺灣老茶師的指導(dǎo)幫助下,成功打出了“63爪哇烏龍茶”的品牌。25年埋頭深山,既要淡泊名利,又得百折不撓。陸友亮開玩笑地說:“臺灣有句話,你想害一個朋友,就鼓動他去開茶園、種茶”。在開辟茶園期間,他同時在首都雅加達頂級商場經(jīng)營奢侈品專賣店和其他產(chǎn)業(yè),將收入投入茶園。
這一回,他成功了。因為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他的茶園和茶廠一年可采制7次茶葉,每年出產(chǎn)的數(shù)百噸烏龍茶和紅茶,除了在印尼各地高檔商場數(shù)十間“63TEH”茶葉連鎖店銷售外,還出口到日本、中國大陸。
25年的甘苦,化在被曬得黝黑的臉龐上,啜著那杯甘醇的爪哇烏龍,陸友亮顯出了茶人的好客情懷。愛拉小提琴、喜歡西方古典音樂和各種奇石的他,在茶園里設(shè)置了音樂室和奇石展覽廳。而同樣好客的陸太太,也教會傭人做多種地道的臺灣美食,每每有朋友上山來,夫婦倆都不亦樂乎。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責(zé)任編輯:覃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