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東風
打造完美的智能手機是各大著名科技公司之間一場無休無止的斗爭,但在追求更薄、更快、更輕的設計背后,也有著丑陋的一面:現(xiàn)在的電子設備維修起來是越來越貴了,手機似乎正在成為一次性用品。
越來越修不起的手機
當你的手機屏幕不小心被摔壞,或是主板因進水被燒壞了,走進售后服務網(wǎng)點,看著維修價目表,你可能非常糾結。以蘋果手機為例,摔破iPhone 7的屏幕,蘋果將收取你129美元的維修費,而主板維修費則高達319美元—— 一部新手機的價格才649美元。
由此可見,與其維修,還不如直接換個新手機。如果很不幸,你的手機才剛買不久便遭到意外損壞,加上你又沒有購買保修服務,你是否可以選擇相對便宜的第三方維修店?蘋果公司規(guī)定,你這么做會使設備所具有的保修資格自動作廢。
制造商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向消費者施壓,要求其使用自己或授權服務商的服務,從而再次從顧客的腰包里掏出錢來。至于顧客,只好望“機”興嘆,想說修你不容易!
真的如此難修嗎
通常在維修中,最棘手的部分是如何進入設備內(nèi)部。首先是螺絲的問題,蘋果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都是用防篡改的螺絲密封的,普通螺絲刀并不能拆解,iPhone 7的各個部位更是使用了不同規(guī)格的螺絲,要進行拆解,需要至少四種螺絲刀。
其次,由于使用了大量的黏膠組裝,iPhone 7因此也具備了很好的防水功能,但如果不是由蘋果官方來進行維修,很難保證能維持手機的這項功能。
電池也是一個問題。深埋電池的設計讓手機變得更加輕薄,但那藏在微型電路板和細小零件底下的電池,非專業(yè)人士根本不敢也不懂得如何拆解。
科技公司為什么要制造越來越難修的手機?因為消費者會買賬啊。制造商永遠可以打著要制造更輕、更薄、更美、更高科技的手機的旗號,吸引消費者不斷更換手機。反正,總有人愿意追逐潮流。
消費者的推波助瀾
2017年,美國12個州的議員們提出了一個有關“修復權”的議案,迫使科技公司向大眾發(fā)放維修的手冊和工具。消息一出,科技公司立刻發(fā)起反擊,努力不讓這個議案通過。
盡管蘋果公司也反對這個議案,但似乎開始重視消費者的維修權。2017年6月,蘋果計劃將屏幕維修機器放置在分布于25個國家的400家授權的第三方維修中心,不再獨攬換屏服務。蘋果還改變政策,未經(jīng)授權的屏幕維修不再使iPhone在美國的保修失效。
但這樣象征性的姿態(tài)不會改變消費者頻繁更換手機的潮流。
隨著冰箱和電視這類家用電器越來越智能,制造商將會對維修權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所以說,在這場維修權之爭中,關鍵在于消費者的態(tài)度,即消費者有責任督促科技公司進行更容易維修的設計。消費者可以給制造商施加更大的壓力,因為消費者手里的鈔票是最有力的表決票。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說》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