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楊思麟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針對《紅樓夢》寫的文學評論,《紅樓夢魘》通篇的感覺很像讀書筆記,沒有結構章法,更像針對《紅樓夢》做的考據工作集錦。既然她散漫著,我也且僅從她的幾句話來談一談。
她在《紅樓夢未完》的第一段這樣寫著: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鯽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地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鑒香,品魚,讀書,多么優(yōu)雅的“三恨”!此三恨,將文藝女作家的小資格調盡顯。人們常將“喜惡”與“品位”掛鉤,也便與“雅俗”有了直接關聯(lián)。
就拿吃的來說,蘇東坡可以鮮肥厚味,董小宛卻只能清水豆豉;魯智深可以釅酒大肉,林黛玉只好香茗藕粉。美女一旦大啃豬蹄或者偏愛肥肉,難免生出女漢子之感,其身材氣質在人心目中也大打折扣。
至于到西餐廳吃牛排,更難以直言要“全熟”的,八分熟才不至于“老土”,七分才夠得上“懂行”,五六分為“會享受”,三四分才算“美食家”。為什么越不熟才越叫會吃呢?以此類推,難道茹毛飲血才最為優(yōu)雅嗎?真是笑話!美食之“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另有業(yè)余愛好之偏向,頗分高低。同是運動,廣場舞俗、跑步太一般、練瑜伽才算得上雅;打麻將者固然是一等一的俗人,讀書也成了高雅之流中較為“落伍”的一項,因為,讀書也比較缺乏技術含量,只要翻看即可。相較之下,下圍棋、單車采風等更小眾,聽上去也更雅;更有如《紅樓夢》中妙玉者,采梅瓣之雪來烹茶的,方是有格調的。
當然,讀書中亦有別。就如四大名著中,愛《西游記》自然淺薄,愛《紅樓夢》方顯高深。
這些條條框框是如何設定的呢?依我看,是一群被奚落過的“俗人”與壓抑著的“雅人”———他們壓抑著自己“俗氣”的愛好,小心地維護著莫名的自尊心,通過奚落別人獲得安全感。正如我很喜歡的一篇文章,日本作家田地文子《食花老嫗》中那個瘋瘋癲癲的老婦所吼道:“瘋子!白癡!說我什么都可以,可是你心底也想摘花、食花,然而你不敢!”
在意別人目光的人,是因為自己內心不夠強大。故而,對于大眾眼中雅俗的標準,心理強大的人大可不必去理會它。只要是自己想吃的,盡管去吃;只要是讀了對自己有益的書,盡管去讀,管他人作甚?
你喜好得坦然,“俗”的也就不是那么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