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昕
摘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課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文思兼具,情文并茂的閱讀教學中,工具性的訓練會因人文關懷而變得溫暖,人文性的滲透會因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而顯得豐滿。所以,教師應不斷探尋"統(tǒng)一"的佳徑,促進語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工具性;人文性;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077-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與言語的實踐,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xiàn)。
1.文本解讀與生活的結合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當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如閱讀古詩《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教師就需引導學生回憶觀察過的夕陽映照水面的景色,使學生腦海中浮現(xiàn)夕陽西下,柔和的陽光斜映水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生變的奇異景象,從而讀出詩句的韻味。
2.整體感知與局部理解的結合
整體感知,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解決文章寫什么的問題。局部理解,是讀者通過對文章重點字詞的理解和精要句段的品味,更加深刻具體地把握文章,解決怎么寫和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在兩者有機統(tǒng)一的過程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滲透融合。例如,一位執(zhí)教者上《狼牙山五壯士》第二課時,先讓學生回顧課文大意。然后以講解"壯士"一詞源于荊柯刺秦的那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為小結,讓學生體會到"壯士"一詞蘊含的悲憤慷慨,就此定下全文基調。
接著,教師出示課文四個中心詞--"滿腔怒火、斬釘截鐵、英勇頑強、壯烈豪邁",指導學生找出相關語句,結合背景資料,聯(lián)系上下文談感受。如解讀"滿腔怒火"時,教師先課件資料拓展"日寇侵略下的中國",讓學生與"壯士的仇恨"產生共鳴。然后讓學生找出可以體會到"憤怒"的詞句,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動作描寫與神情描寫表達情感的方法。最后齊讀段落,指導學生重點讀出寫動作、神態(tài)的詞,從而體會到壯士的"滿腔怒火"。 這一教學過程,教師就把握住了"因文悟道,因道解文"的規(guī)律。
在品讀四個中心詞的過程中,教師不斷板書:
滿腔怒火——打 憤恨
斬釘截鐵——走 堅決果斷
英勇頑強——砸 決心
壯烈豪邁——跳 心痛又欣慰
這樣的板書有助于學生把各部分的理解貫穿起來,形成整體上的把握。最后教師總結寫作方法,即寫人時要懂得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描寫突出人物的特點,以這一系列的人物表現(xiàn)闡述文章的主旨。
閱讀教學,尤其要注意的是,學生與作者、文本產生的共鳴,不單是情感上的熏陶感染,還要有精神上的理解與支持。這一過程要滲透在對文本形式的把握上,即對文字組織運用方式的理解與掌握,這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語感。
3.重視朗讀的指導
朗讀有助于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增強記憶力,是學生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法。所以如何讓學生"讀"得有效,是執(zhí)教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筆者最常使用到的是語境創(chuàng)設法。通過抓住文本中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句子,創(chuàng)設語境,讓學生層層深入地讀,體會文中人的精神情感,一詠三嘆,實現(xiàn)師生間、師生與文本間情與情交融、心與心撞擊,達到朗讀訓練質的效果。
朗讀的有效施行,不但可以靠語境創(chuàng)設法,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想象使朗讀的語段生動形象化,甚至可以讓學生配上一些體態(tài)語言豐富有聲語言的表現(xiàn)。這些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對語段情感基調的把握,有助于學生的背誦積累。
4.尊重學生個性的解讀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應該以不違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前提,對學生的真實感受不漠視,也不籠統(tǒng)肯定。面對學生不一致的聲音,教師要能分清學生認知水平的高低,分辨價值觀的對錯,發(fā)現(xiàn)學生見解的新穎。
語文教學要以文字來觸動學生的心靈,喚起他們追求真善美的意愿與決心,豐富思想,發(fā)展思維,把握享有美好生活的正確方向。這是語文發(fā)揮人文教育功能應完成的任務。
5.架起讀寫的橋梁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寫作指導,主要有三種方法:續(xù)寫、補寫、創(chuàng)寫。通過讀寫結合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對話。
6.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課外閱讀會使學生具有更加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所以,教師要積極與家長配合,一起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首先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推薦不同的書籍,取得學生家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支持,營造閱讀氛圍,而不是將其作為硬性的"作業(yè)"。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示范,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讀書筆記。同時,給予學生交流的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班級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閱讀分享的樂趣。
"工具性"與"人文性"二者的有效統(tǒng)一有利于改變語文教學"花時多,收效少"的狀況,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加以落實應以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語文能力為根本任務。教師要遵循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讓他們能夠有效地學;注重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不露痕跡"地滲透人文精神,讓學生想學、愛學、主動去學,以促進其自身良好個性的形成與人格的健全,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