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婭,陸?zhàn)?,李娟,漢瑞娟
(1.蘭州軍區(qū)蘭州總醫(yī)院 皮膚科門診,甘肅 蘭州 730050;2.蘭州軍區(qū)蘭州總醫(yī)院 護理部)
國際患者安全目標(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IPSG)的溝通與信息管理(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MCI)中提出醫(yī)療服務是高度依賴于信息溝通的一項復雜工作[1]。溝通失敗是導致患者發(fā)生安全事件中最常見的根本原因之一。SBAR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技術,主要包括狀況(situation,S),即臨床狀況的簡述;背景(background,B),即任何與目前狀況或治療有關的家庭及個人病史;評估(assessment,A),即可反應患者情況的最新資訊;建議(recommendation,R),即未來的活動、處理及監(jiān)測,預防可能發(fā)生的危機狀況[2]。Leonard等[3]研究表明,SBAR模式在歐美國家的廣泛展開,可以有效保證醫(yī)療服務質量;在國內,也已逐漸應用于臨床床旁交接、患者轉運交接、醫(yī)護間病情匯報等[4]。在全身麻醉術后蘇醒期尚存在麻醉作用,尤其是肌松作用尚未完全消除時,由于患者保護性反射未完全恢復正常,易導致患者發(fā)生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由于轉運途中顛簸震蕩、患者體位改變或疼痛刺激等因素,導致血壓(特別是收縮壓)波動幅度大,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加之全身麻醉手術后患者帶有氣管插管,并有各種引流管,在手術床、手術轉運床及病區(qū)床單元之間轉運,存在管道打折、滑脫等安全風險。若在患者轉運過程中交接不清、不細,將會發(fā)生接/送錯患者或科室[5]。為了保障手術患者在轉運交接過程的安全,保證優(yōu)質高效的護理工作,規(guī)范流程,我院自制SBAR模式交接單應用于手術患者的轉運交接中,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便利抽樣法選擇蘭州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全身麻醉手術4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53例(63.25%),女147例(36.75%);手術科室分布:神經外科47例(11.75%),普外科73例(18.25%),肝膽外科57例(14.25%),骨科中心56例(14.00%),婦產科19例(4.75%),泌尿外科29例(7.25%),胸外科36例(9.00%),心外科24例(6.00%),耳鼻喉科28例(7.00%),頜面外科31例(7.75%)。根據患者入院的時間進行分組,將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實施全身麻醉的20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4年5-10月實施全身麻醉的20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年齡為6個月至77歲,中位年齡48.5歲;觀察組患者年齡為8個月至73歲,中位年齡50歲。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颊咝g后均由手術室轉運至麻醉復蘇室待清醒和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轉入病房,轉運距離27~408 m。
1.2 方法
1.2.1 建立SBAR模式交接單 S(臨床狀況):患者的一般信息(姓名、床號、性別、科室、年齡、ID號、診斷、手術類別、手術時間、手術間、日期、交接人員簽名;B(臨床資料與病史):體格檢查、知情同意書、化驗單、疾病史、過敏史、交接前生命體征;A(風險因素評估):手術時間、手術部位、術前準備情況(管路、物品、靜脈通道、醫(yī)囑執(zhí)行情況)、麻醉方式、氣管插管、鎮(zhèn)痛泵、術中用藥、術中輸血、植入材料、皮膚、生命體征;R(下一步建議):治療及護理措施。
1.2.2 患者轉運交接方法 (1)在醫(yī)護人員中實施SBAR模式交接的培訓:手術室、外勤中心及病區(qū)成立培訓小組,由護士長與教學組長制定培訓計劃并與科室主任溝通進行培訓課程設置,人員包括責任組長、責任護士、主管醫(yī)生。培訓目的為相關科室護理人員能熟練使用SBAR模式手術患者轉運交接單。培訓內容為SBAR模式的概念及國內外進展、SBAR模式交接表的使用意義及優(yōu)勢、SBAR模式交接表的使用方法。培訓方法為集中理論授課、分組討論、實踐操作、病例分析、情景模擬演練和參與式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2)SBAR轉運交接表的使用方法:對照組手術患者使用常規(guī)轉運交接流程,觀察組患者全身麻醉手術前由病區(qū)護士、外勤中心人員共同后評估患者后雙簽SBAR交接單,外勤中心人員將患者送入手術室。手術室護士與外勤中心人員評估患者并在交接單上簽字,通知麻醉醫(yī)生與手術醫(yī)生。術畢,由麻醉醫(yī)生與巡回護士評估患者并送至麻醉恢復室(por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與麻醉恢復室護士交接簽字。觀察患者Aldrete蘇醒評分在9分以上,呼吸、循環(huán)穩(wěn)定,達到轉運標準后通知外勤中心人員,交接簽名后與恢復室醫(yī)生共同護送患者轉運,危重患者由手術醫(yī)生參與護送至病區(qū)[6],與病區(qū)護士使用SBAR交接單交接患者后并簽名。術后轉運患者的過程中人員分工情況:轉運交接途中醫(yī)生與護士共同制定轉運預案,負責病情治療的評估與交接(S、B),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氣管插管固定與位置,病情變化的緊急處置(A),交代下一步注意事項(R);護士與外勤中心人員負責選擇與保持轉運患者工具狀態(tài)良好,備好急救箱,轉運途中使用的設備、藥品、耗材:簡易呼吸機、面罩、喉罩、心電監(jiān)護儀、鎮(zhèn)靜藥、拮抗藥、常用急救藥、輸血器、50 ml注射器,負責患者體位舒適安全、呼吸道通暢、靜脈通路安全、管道護理、患者生命體征、皮膚、管路的評估與交接(S、A),術中情況與患者物品的交接(B),對下一步護理措施提出建議(R)。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在轉運交接過程中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發(fā)生[7]例數,患者血壓收縮壓波動區(qū)間(與術前基礎血壓比較),管路打折、滑脫例數,不良事件(墜床、液體不滴或滲漏、接/送錯患者/科室)發(fā)生例數,以及手術交接過程中的患者滿意度、醫(yī)護人員滿意度。
2.1 應用SBAR交接單前后患者管路脫落、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結果顯示,在應用SBAR交接單前后兩組患者在呼吸抑制、呼吸梗阻、管路打折、滑脫、收縮壓波動及不良事件發(fā)生例數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應用SBAR交接單前后患者管路脫落、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N=400,n(%)]
1 mmHg=0.133 kPa
2.2 應用SBAR交接單前后患者、醫(yī)護人員滿意度比較 結果顯示,在應用SBAR交接單前后兩組患者以及醫(yī)護人員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應用SBAR交接單前后患者、
3.1 使用SBAR模式轉運交接單可保證患者安全 對于經歷全身麻醉及手術嚴重創(chuàng)傷的患者,機體各系統(tǒng)、器官的功能短時間內仍處于極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因此,在轉運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國際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認證聯(lián)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研究[8]表明,溝通障礙已成為60%以上不良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SBAR溝通模式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標準的溝通方式,曾用于美國海軍核潛艇和航空業(yè),在緊急情況下保證了信息的準確傳遞。近年來,不少研究者探索了該模式在護理工作中尤其是護理交接班及患者轉運中的應用效果[9],SBAR交接模式在規(guī)范轉運交接單中的運用日趨成熟[10]。SBAR模式轉運交接單應用于全身麻醉手術患者的治療護理中,規(guī)范了轉運交接的流程,對交接內容進行了精細化梳理;對醫(yī)護人員的評估、核對、交接工作做出要求,有效減少了由于交接不清導致的主觀判斷帶來的隱患,降低全麻患者轉運交接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因素;提高護士病情觀察能力及應急處置能力,預防低年資護士由于經驗不足,綜合能力低導致的護理差錯缺陷;規(guī)范了圍手術期護理質量管理,提高患者滿意度。
3.2 使用SBAR模式轉運交接單可提高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滿意度 SBAR模式轉運交接單的使用能夠實現護理安全風險前瞻性管理,使得護理工作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有效提高了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滿意度。使用自制SBAR模式交接表,在每次醫(yī)護人員交接時,所有患者治療和對治療反應的信息已在醫(yī)生、護士和其他相關醫(yī)護人員之間進行了有效溝通并評估。預見可能發(fā)生的醫(yī)療護理風險,實現前瞻性安全風險管理并記錄,使得護理工作更加主動化、系統(tǒng)化,交接內容更加客觀詳實,提高了醫(yī)生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該交接單應用于手術室到各外科科室的轉運之間,可以減少由于部門、距離、程序而引起的溝通不良,有效提高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Wagner J D,Bezuidenhout M C,Roos J H.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of professional nurses working in public hospitals[J].J Nurs Manag,2015,23(8):974-982.
[2] Miller K,Riley W,Davis S.Identifying key nursing and team behaviours to achieve high reliability[J].J Nurs Manag,2009,17(2):247-255.
[3] Leonard M,Graham S,Bonacun D.The human factor:The criticalim portance of effective team work and communication in providing safe care[J].Qual Saf Health Care,2004(Suppl 1):i85-i90.
[4] 鄧艷,張建林,唐湘.SBAR交流模式在腎臟科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12B):4418-4421.
[5] 丁淑貞,郝春艷.實用護理工作易錯環(huán)節(jié)管理[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14:265-278.
[6] 魯漢杰,張穗.規(guī)范流程在麻醉恢復室患者轉運交接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6):90-91.
[7] 李耀紅,代明君,吳勝曉,等.探討術后患者的安全轉運交接[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22):171-172.
[8] Riesenberg L A,Leitzsch J,Little B W.systematic review of handoff mnemonics literature[J].Am J Med Qual,2009,24(3):196-204.
[9] 劉海仙,武杰,王志穩(wěn),等.標準化溝通模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9):1273-1277.
[10]費杏珍,孫麗麗,鄧仁麗,等.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急診患者轉運交接單的設計和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3):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