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娟
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yǎng)育男孩》一書中,把男孩的成長分為了三個階段:0—6歲—溫柔歲月,6—13歲學著成為男人,14歲向男人轉變。當然這樣的劃分是概括性的,因為每個男孩的精神胚胎和成長足跡是不同的。但是從這樣的劃分我們可以看出,男孩的成長最首先的是要與母親的剝離,轉向父親。與母親剝離,就意味著告別母親已經給予的、具足的溫柔與可愛,且?guī)е@些去尋找作為男人要具備的品質,去走向男人的成長道路。
其實從男孩出生開始,男性的社會化概念就一直在男孩子世界里彌漫,就像空氣一樣。到了男孩子開始尋找自己道路的時候,他就隱約的知道男人的樣子:他們是與陽剛、堅強、奮進、忍耐等不可分離的,與此同時就是與眼淚、柔軟、低頭永遠的隔絕。這是社會的需求,也是男性生命特征確立的過程,于是男孩子就帶著他們固有的人生格調,最大限度的去發(fā)展,讓生命中的男性氣質更豐富。
榮格在《自我與自性》提到,很多媽寶男的狀態(tài):“他發(fā)自內心地渴望接觸現實、擁抱世界、建功立業(yè),可是,他做的不過是一連串的淺嘗輒止。因為他的進取心和忍耐力,都被某個秘密的記憶削弱:世界和快樂都是母親饋贈的。”看到這里,對于很多母親都是很好的提醒,作為母親要及時退出男孩子的成長世界,鼓勵孩子進入真正的現實世界,雖然這個世界有些冷酷,但這是男人必經的道路。母親要有足夠的敏銳,能察覺自己是不是還在把孩子養(yǎng)育成一個乖寶寶,是不是還在不自主的奉獻著……因為你這樣的行為只會妨礙男孩的成長與建立自己,有害無益。
榮格也很明晰的講到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女性形象,并且認為那是心靈或靈魂的形象,他將這些形象的原型,命名為“阿尼瑪”。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很多男性都是從女性那里受到刺激,才發(fā)揮出創(chuàng)造性的才能。當然,這女性并不都是現實中的女性的誘惑。但是心靈中的女性形象一旦占上風,男性便往往遭遇失敗。因此,一個男人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他們要具備男性必須的才能。他不能只是羨慕而不行動,他們不能只是行動而不堅持;他們不能因為失敗而哭泣,他們不能沉溺感性中而萎靡……他們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積極且堅決的行動,果決的下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他要扼殺很多感情,包括最初的與母親的感情。
榮格也揭示了,一個男人的真正的成長狀態(tài):“每個男人都要一次一次地遭遇到那個碎片化的世界:在那里,他不能事事稱心如意,也不會得到全然的滿足。他會遭遇阻礙,他需要去征服。當男人整個的被推倒整個世界面前,他需要又男子氣,要熱情澎湃,更要勇敢果斷?!碑斎?,一個人其實最和諧的狀態(tài)是男性與女性力量的均衡。
以上,從深刻的理論講述了為何要如此養(yǎng)育男孩,在生活中在養(yǎng)育男孩需要注意哪些細節(jié),史蒂夫·比達爾夫《養(yǎng)育男孩》值得一看。
書摘:
為什么男孩應該比女孩入學晚
當孩子長到六七歲的時候,開始接受嚴格的學校教育。與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的發(fā)育有些緩慢,大約比女孩晚6-12個月,在完成精細動作所需的協調能力方面發(fā)育得尤為遲緩。具體來說,這些精細動作的協調能力就是運用手指的能力,包括拿鋼筆和拿剪刀的能力。他們仍處在“粗放式發(fā)育”階段,更渴望到處炫耀自己的肌肉,因此他們無法安安分分、老老實實地坐很長時間。
……但是現在的學校體制對男孩女孩的入學年齡并沒有區(qū)別對待,這無形中對男孩造成了一定的傷害。男孩感覺自己是失敗者,會對學習失去興趣,而這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結構還沒做好準備。
在小學階段,男孩的運動神經仍在發(fā)育,從男孩平時的表現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但是對老師來說,特別是對那些負責一年級教學的老師來說,男孩這些表現是不當舉動,是粗魯的行為,因為他們每天都要面對這些頑皮搗蛋的男孩,已經不堪重負,因此他們沒有余力來理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