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02年的發(fā)掘為中心*"/>
鄒 飛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查薩達遺址(Charsada),位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Pakistan)附近,地處斯瓦特河(Swat river)和喀布爾河(Kabul river)交匯處,是古代貴霜王朝前都城布色羯邏伐底(Puskalavati)舊址。1902年,在印度考古局局長約翰·馬歇爾爵士(Sir John Hubert Marshall,1876—1958年)和簡·沃格爾博士(Dr.Jean Philippe Vogel,1871—1958年)的主持下,對該遺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古發(fā)掘活動,發(fā)掘了大量的佛教寺院遺址,出土了數(shù)量較多的犍陀羅式雕塑。
查薩達,位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南26公里處,其字面意思為“四條路”,當?shù)卦?座小鎮(zhèn),因此又被稱為“八鎮(zhèn)之城”(Eight Towns),也稱為“蓮花之城”(City of Lotuses)[1]1。該城與塔克西拉(Taxila)、白沙瓦、斯瓦特等地構(gòu)成犍陀羅佛教藝術(shù)的中心地帶。傳說中該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摩衍那(Rāmāyana)時期,當時羅摩征服了印度河兩岸建立了干闥婆國(Gandhana-desa),在其統(tǒng)治疆域內(nèi)建立了兩座以他兩個兒子的名字分別命名的城市,其中塔克沙西拉(Taksāsil?。┲麃碜杂谒松常═aksa),布色羯邏伐底的名字來源于布色卡拉(Puskala)[2]141。
歷史文獻首次提到該城是在公元前5世紀,其隸屬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eaminis)。公元前326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兼并了白沙瓦、塔克西拉等地,使其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新省份。公元前350年,該城歸屬孔雀王朝管轄。在阿育王統(tǒng)治時期確立佛教為國教,遂在全國各地興建了大量的佛塔、寺院和雕刻造像,該城亦是如此。公元99年左右,貴霜王朝吞并了這一地區(qū)。127年,迦膩色伽將都城遷至布路沙布羅(Puruspura,古譯弗樓沙,今白沙瓦)。公元4世紀中葉,波斯薩珊王朝的沙普爾二世(Shāpur II)入侵這一區(qū)域。4世紀后半葉,該城遭受貴霜寄多羅的入侵,其后又遭受厭噠人的入侵并最終毀于一炬。
公元400年左右,中國東晉法顯對這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
從此東下五日行,到犍陀衛(wèi)國。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處。佛為菩薩時,亦于此國以眼施人。其處亦起佛塔,金銀校飾。此國人多小乘學[3]。
據(jù)考證,法顯記載的犍陀衛(wèi)國在今斯瓦特河、喀布爾河流域,都城是布色羯邏伐底,所載佛塔即“舍眼塔”(Eye-gift Stupa)。
公元6世紀初,宋云造訪該地記載:
復(fù)西行十三日,至佛沙伏城。川原沃穰,城郭端直……復(fù)西行一日,至如來挑眼施人處。亦有塔寺[4]。
宋云記載中的佛沙伏城,據(jù)考證是今白沙瓦,其西側(cè)即布色羯邏伐底,今查薩達是也。
公元7世紀,中國唐代高僧玄奘行至該城,記載:
迦膩色伽王伽藍東北行五十余里,渡大河,至布色羯邏伐底城,周十四五里。居人殷盛,閭閻洞連。城西門外有一天祠,天像威嚴,靈異相繼[5]250-251。
玄奘記載的布色羯邏伐底城外有“勝地千生舍眼”,其東側(cè)是“梵釋窣堵波”,再西北有兩座窣堵波,其中“舍眼”塔與東晉高僧法顯的記載一致。此后多個世紀,并無任何關(guān)于查薩達城市歷史資料的記載。
直至進入19世紀以后,南亞次大陸處于英國殖民統(tǒng)治之下,歐洲探險家、學者相繼進入該地,對印度文明進行調(diào)查和發(fā)掘。1826年,考特將軍(General Court)造訪該地,首次注意到查薩達和巴拉·希薩爾(Bala Hisar)封土堆。1863年,時任北印度考古部總監(jiān)的亞歷山大·坎寧漢將軍(General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1893年)對該城展開調(diào)查。坎寧漢將軍以中國唐朝高僧玄奘的西行所見為藍本,按圖索驥,對古印度歷史上曾存在的多處遺址進行考察和辨別,首次將查薩達遺址認定為古代貴霜王朝的都城布色羯邏伐底[1]1。同時,法國學者阿爾弗雷德·富歇(Alfred Foücher,1865—1952年)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該城即古代布色羯邏伐底舊址,并對玄奘記載中的舍眼窣堵波進行調(diào)查[2]107。1882年,馬丁中尉(Lieutenant Martin)代表旁遮普政府,以他下屬孟加拉公司的工兵和礦工對巴拉·希薩爾、米爾·阿修羅(Mir Ziyarat)封土堆展開發(fā)掘,但整個發(fā)掘工作僅持續(xù)了12天就宣告結(jié)束,只出土一尊雕塑(基座)。隨后,印度考古部的員工H·加里克(H·B·W·Garrick)對巴拉·希薩爾封土堆展開發(fā)掘,將該遺址中出土的木材用于建筑材料。此后多年,坎寧漢將軍及H·加里克繼續(xù)對該遺址進行發(fā)掘,主要集中在巴拉·希薩爾和沙爾—伊—納普森(Shahr-i-Napursan)墓葬群周圍。
1902年2月23日—4月25日,重組后的印度考古局在約翰·馬歇爾和沃格爾博士的主持下,對位于邊境區(qū)的查薩達遺址展開發(fā)掘,這是重組后的印度考古局開展的第一次發(fā)掘活動,發(fā)掘了大量的佛教遺址,出土數(shù)量眾多的犍陀羅式佛教雕塑以及其它型式多樣的文物。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宣告獨立,原英屬印度考古局因而分解。雖然印度政府在該年度對巴拉·希薩爾封土堆展開一次較為系統(tǒng)的發(fā)掘,但由于一些原因不得不停止。1958年,巴基斯坦政府組織考古人員再次對該遺址展開發(fā)掘,主要集中在巴拉·希薩爾封土堆東北600碼的沙伊汗(Shaikhan)封土堆,將其地層劃分為51層,其中第14層為犍陀羅時期遺存[1]16。
1902年英屬印度考古局重組,成立了以約翰·馬歇爾為局長,下轄6個大區(qū)的考古分區(qū)(北方區(qū)、西方區(qū)、東方區(qū)、東方區(qū)、邊境區(qū)和緬甸區(qū)),制定了考古局的三項主要職責:保護、發(fā)掘和碑銘研究[6]。同時在總計花費3 000盧比(200英鎊)的基礎(chǔ)上[2]141,對查薩達遺址區(qū)域內(nèi)的巴拉·希薩爾、米爾·阿修羅、帕拉圖·德里(Pālatū Dheri)和尕茲·德里(Ghas Dheri)等封土堆展開發(fā)掘。
該封土堆呈粗糙的梨子形,南北長約250碼、東西寬約220碼,其北邊是一處古代水井。該地先后被帕坦人和錫克人占據(jù),早年間馬丁中尉曾對其進行發(fā)掘。1902年的發(fā)掘主要集中在封土堆的北邊和西邊,發(fā)現(xiàn)了部分殘存的墻體,未經(jīng)灼燒磚塔的側(cè)翼,部分碎石和鄰近的許多小型佛教寺院。其中,寺院的地面用卵石鋪砌,水池用磚塊建造并涂飾灰泥,表面則用紅色泥土粉飾。在該封土堆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主要有陶器、錢幣和金屬器等。
其中,錢幣包括14枚印度—斯基泰時期(Indo-Scythic)的銅幣、7尊雕塑、鐵制工具、珠子以及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和實用工具,包括陶制紡錘錠盤、各種形狀的砝碼、戒指、穿孔的大理石和藍色玻璃的碎片等。其中一塊雕塑是有翼獅子的頭部碎片,高9厘米,暗紅色石頭雕刻,用交叉影線(cross hatchings)的方式表示濃密的頭發(fā)和兩翼的特征,這是犍陀羅雕塑中常見的形式[2]152;另一件是用金屬澆鑄的陶器(圖1),上面雕刻一位女性或男性騎在天鵝上,其左臂上揚,鳥嘴上叼啄花環(huán),雙翼和雙腿處有一帶狀裝飾物,脖子下方是一個心形的象形,應(yīng)是一串珠寶,馬歇爾認為它屬于阿波羅類型(Apollo)后期。
關(guān)于該封土堆的命名據(jù)說有兩種來源。一種說法認為其名字來自沙爾—伊—納普森墓葬群,被認為是著名的舍眼窣堵波舊址,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對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
伽藍側(cè)有窣堵波高數(shù)百尺,無憂王所建也,雕木文石,頗異人工。是釋迦佛昔為國王,修菩薩行,從眾生欲,惠施不倦,喪身若遺,于此國土千生為王,即斯勝地千生舍眼[5]252-253。
這段引自玄奘的記載指出該地昔年佛教興盛,尤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曾在此處修建舍眼窣堵波。第二種說法則認為米爾·阿修羅的名字來源于當?shù)氐囊蛔了固m教清真寺[2]154。
圖1 金屬澆筑的陶器①出自ASI,Annual Report 1902-03,Fig.8,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Calcutta,1904,p.154.
此外,在該封土堆周邊發(fā)現(xiàn)了4處不同性質(zhì)的居址,2處佛教遺址和2處伊斯蘭教遺址,發(fā)現(xiàn)其最初的墻體用燒制完好的磚塊修筑,后期則用菱形圖案的石頭修筑。這種前期和后期采用不同材料的建造方式,與塔克西拉的斯爾卡普(Sirkap)城址的建設(shè)較為相似,其時間應(yīng)為貴霜王朝時期[7]。另外在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的伽色尼(Ghaznavid)、阿澤斯(Azes)、閻膏珍和迦膩色伽時期的錢幣,一件損壞的象征那迦(Nāga)的陶器,一個直徑2.5厘米的圓盤石灰砝碼以及各式各樣的珠子等文物,也可以間接確定該遺址的年代。
該封土堆位于米爾·阿修羅封土堆的東邊。1902年的發(fā)掘主要在標記為A和B的兩處地點展開,其中封土堆A呈圓形、B為三角形。封土堆A雖沒發(fā)現(xiàn)雕塑遺存,但發(fā)現(xiàn)了許多的居住蹤跡,例如陶器、裝飾品和錢幣等,從發(fā)現(xiàn)的錢幣來看應(yīng)為貴霜王朝后期。另在封土堆A的西側(cè)發(fā)現(xiàn)一座佛教寺院遺存,在其院子地下埋有寬約4.5或5英尺的管道,以及在方形院子的東南角發(fā)現(xiàn)大量經(jīng)過灼燒的木頭和鐵器碎片。在院子外面出土了4個陶罐,從北至南排成一列,其中三個陶罐內(nèi)刻有佉盧文銘文(圖2)。在該年度考古報告中將其描述為:“銘文A包括10個字母,每個字母間距均為1.5英寸;銘文B長18英寸,包括22個字母,每個字母間距為1英寸;銘文C長6英寸,包括12個字母,每個字母間距為0.5英寸。銘文A和B已經(jīng)釋讀,其中銘文B中最后4個音節(jié)代表一個詞‘dānamukha’,意為‘一件優(yōu)秀的禮物’,屬于貴霜時期?!盵2]163
圖2 佉盧文銘文②出自ASI,Annual Report 1902-03,fig 15,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Calcutta,1904,p.163.
此外,在該封土堆出土了大量的佛教雕塑,包括數(shù)量較多的菩薩頭像、立像,佛立像碎片,基座和象征佛陀活動的浮雕等。其中,菩薩頭像呈典型的犍陀羅風格,表現(xiàn)為卷發(fā)、肉髻、眉毛拱形、眼睛刻畫圓潤飽滿、面頰輪廓分明等特征。其中在一基座上雕刻彌勒菩薩結(jié)跏趺坐于寶座上(圖3),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瓶,右后方是金剛手菩薩(vajrapāni),每側(cè)兩名供養(yǎng)人或比丘(bhiksus),其上雕刻佉盧文銘文,包括7個字母,上部分的第一個字母被毀“?da-sa da-na-mu-ke”意為“?虔誠的禮物”[2]167,第二個字母來自著名的奉獻銘文,但供養(yǎng)人的名字不能確定,馬歇爾認為其有可能是帕提亞語(Parthian)。
圖3 基座③出自ASI,Annual Report 1902-03,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Calcutta,1904,Plate XXVII,1.
另外兩尊雕塑均用灰泥雕刻。第一尊是佛的頭部和軀干(圖4),頭高15.2厘米、軀干高25.4厘米,頂上有肉髻,面相刻畫莊嚴細膩,著袒右肩服飾,施禪定印,可能是坐姿。第二尊是頭部、軀干(圖5),頭高11.4厘米,軀干高20.3厘米,可能是一尊立姿的菩薩像,但左肩損壞,在脖子、胸部可見裝飾物。
圖4 佛頭部像①出自ASI,Annual Report 1902-03,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Calcutta,1904,Plate XXVI,1.
圖5 頭部和軀干像②出自ASI,Annual Report 1902-03,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Calcutta,1904,Plate XXVI,3.
另有,一塊灰泥浮雕(圖6),其上雕刻7位人物形象,其中佛陀站立中間,著長袍,其左側(cè)是手持雷電的金剛手菩薩,身后跟隨幾位和尚;右側(cè)是一坐姿和一立姿的圖像。
圖6 灰泥浮雕③出自ASI,Annual Report 1902-03,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Calcutta,1904,PlateXXVII,5.
該封土堆位于米爾·阿修羅封土堆的北邊。1883年,懷特·金(L.White King)在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哈斯特納加爾(Hashtnagar)基座,其上雕刻佛陀圖像和佉盧文的銘文。1902年,發(fā)掘了一座窣堵波的基座,32平方英尺,由土塊和碎石混合而成,平面呈正方形。在基座處發(fā)現(xiàn)一個雕刻精美的骨灰盒,用片巖制造,外面鑲嵌黃金,其內(nèi)裝有大量的骨頭碎片;在基座的西北角落出土一尊菩薩立像的下半身及基座,基座上雕刻佉盧文銘文。但是銘文右上側(cè)完全毀壞,左側(cè)的字母長8英尺,但也有許多字母缺失或損壞,包括16個字母,每個字母間距相等,高度一致,讀作“—kha(?)la vi sa e cha(?)tra(?)pa(?)sya(?)—da(?)dha(?)sa—”,馬歇爾將其釋讀為“在最前面加入pu,就可以讀作pukhala visae(梵語puskala visaye),即在普什卡拉區(qū)(puskala),下一個字可能是chatrapa(梵語ksatrapa),第三個字應(yīng)是一個名字”[2]176。
在該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大量石質(zhì)佛像碎片、菩薩雕塑和基座,都是常見的犍陀羅佛教樣式。在《1902—1903年度印度考古局年度報告》中給出的數(shù)量為:石質(zhì)雕塑和基座共40尊,灰泥圖像6尊和25枚錢幣。由于原報告中對這些雕塑的描述較為簡略,大多數(shù)并無圖片介紹,因此只能選取部分雕塑進行介紹。其中編號6的雕塑(圖7)④文中所引編號仍采用原報告中的編號方式。,是一尊佛頭像(殘),高20厘米,頭發(fā)呈波浪形,面部毀壞嚴重,但仍見其清晰的輪廓。編號4(圖8),是一尊灰泥佛頭,高23厘米,保存較為完好,有肉髻,面部表情刻畫細膩。
圖7 佛頭像⑤出自ASI,Annual Report 1902-03,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Calcutta,1904,PlateXXVI,No.6.
圖8 灰泥佛頭①出自ASI,Annual Report 1902-03,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Calcutta,1904,PlateXXVI,No.4.
綜上可知,1902年英屬印度考古局對查薩達遺址發(fā)掘的結(jié)果是,發(fā)掘了4座封土堆,出土了大量犍陀羅風格的佛教雕塑。另外,還有少量的陶器生活用具,主要是碗、杯、碟和花瓶等,其中花瓶多呈紅色、深紅灰色和淺黃色,在一些大型儲物罐的器身雕刻圓圈、正方形、三角形、星星、同心圓、輻條輪的圖案。
1902年,英屬印度考古局對查薩達遺址的發(fā)掘,是重組后的考古局開展的第一次發(fā)掘活動。發(fā)掘在新任局長約翰·馬歇爾和沃格爾博士的主持下進行,馬歇爾曾參加過希臘克里特島米諾斯宮殿(Minos Palace,Crete)遺址的發(fā)掘[8],他將最新的發(fā)掘經(jīng)驗和技術(shù)運用至該遺址的發(fā)掘。同時,這也是沃格爾博士的第一次發(fā)掘活動,最初他感到擔心緊張,但隨著發(fā)掘的進行也逐漸得心應(yīng)手。沃格爾組建了3支發(fā)掘隊伍,其中每支隊伍由“一位警官帶領(lǐng)30名工人組成,警官每周工資3盧比,工人2盧比”[9],他們工作極為認真負責。在查薩達的發(fā)掘采用探溝的形式,并將整個遺址分割逐層進行發(fā)掘,這也為印度考古局此后對鹿野苑(Sarnath)、桑奇(Sanchi)和塔克西拉等遺址的發(fā)掘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
1902年度的發(fā)掘共計發(fā)掘了4處封土堆,即巴拉·希薩爾、米爾·阿修羅、帕拉圖·德里和尕茲·德里封土堆,發(fā)現(xiàn)了一些佛教建筑遺存,出土了大量具有犍陀羅風格的雕塑和基座等。其中,米爾·阿修羅封土堆對照法顯、宋云和玄奘等的記載,已被確認為著名的“舍眼”窣堵波,修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從巴拉·希薩爾封土堆出土的一個遺物匣,也可以看出其印度—希臘風格[10],同樣裝飾的遺物匣在白沙瓦和阿富汗的馬蘭(Bimaran)遺址也有發(fā)現(xiàn)[11]②白沙瓦發(fā)現(xiàn)的遺物匣為水晶制作,其上有佉盧文題記;阿富汗出土的遺物匣用黃金制作。。大量的佛教雕塑呈現(xiàn)出典型的犍陀羅風格,幾尊佛像和菩薩頭部的雕塑,與塔克西拉遺址的達摩拉吉卡窣堵波(Dharmarajika Stupa)出土的雕塑類型極為相似,雕刻比較細膩,頂上肉髻,袒右肩服飾,極重突出面部輪廓;帕拉圖·德里封土堆出土的一塊灰泥浮雕,“上衣褶雕制手法極為高超……佛背后偏右的提婆像嘴上有髭……年代相對來說是早的”[12],約翰·馬歇爾將其歸屬在犍陀羅藝術(shù)的“成熟期前期階段”。
查薩達地處兩條河流的交匯處,曾一度是貴霜王朝都城布色羯邏伐底所在地,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和商業(yè)貿(mào)易中心。尤其在迦膩色伽統(tǒng)治時期,這位被“中國佛教文獻贊譽為皇家供養(yǎng)人”的統(tǒng)治者[13],其統(tǒng)治疆域“東至貝拿勒斯(今瓦拉納西),南抵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北至咸海,西至錫斯坦(Sistan),包括白沙瓦、馬圖拉、貝格拉姆(Begram)、喀布爾、塔克西拉、帕塔拉(Patala)和米南伽拉(Minnagara,今巴基斯坦卡拉奇)等主要城市。在帝國內(nèi)部有從中亞至地中海,從土耳其跨越興都庫什山至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貿(mào)易路線。”[14]51可見早在貴霜時期,查薩達就已成為古代商貿(mào)路線上的重要城市,是東西方交易的集散地,其北端路線更是連接橫跨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絲綢之路。在“貴霜統(tǒng)治者跨越興都庫什山占領(lǐng)北印度平原后,他們控制了絲綢之路至關(guān)重要的部分,從這條商業(yè)路線獲取了極大的利益”[15]。在一本成書于公元60年的商業(yè)書籍中,記載了與這條交通路線相關(guān)的歷史事實:
從西方世界進入的亞麻制品、黃晶、珊瑚、乳香、玻璃瓶、金和銀盤、酒。作為回應(yīng),印度河—古吉拉特港口(Indus-Gujarat)轉(zhuǎn)運的綠松石、天青石、毛皮、棉織品、絲線和靛藍。一些商品,例如棉織品和靛藍染料,可能生產(chǎn)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但其它的如綠松石、天青石、毛皮和絲線,則來自于中亞和中國,沿著商隊路線進入白沙瓦平原[14]51-52。
在貴霜王朝時期,東西方貿(mào)易往來達到巔峰,通過絲綢之路將亞洲的絲綢和香料運抵西方,西方的金銀器和玻璃制品也傳至東方。犍陀羅佛教藝術(shù)的傳播亦是如此。在以巴基斯坦的查薩達、白沙瓦、塔克西拉和阿富汗的哈達(Hadda)、豐都吉斯坦(Fondukistan)、貝格萊姆等城市為中心的廣大區(qū)域,在不斷遭受外力入侵的因素下,將多種藝術(shù)風格進行合理的糅合,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爱斮F霜人控制了從地中海世界前往中國的貿(mào)易路線后”[16],這種藝術(shù)形式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促使中國各地的佛教藝術(shù)(如建筑、雕塑和繪畫等)逐漸發(fā)展且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WHEELER M.Charsada,A Metropolis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M].Oxford University,1962.
[2]ASI.Annual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 of Archaeological for the year 1902-03[M].Calcutta,Office of theSuperintendentof GovernmentPrinting,India,1904.
[3]法顯.法顯傳校注[M].章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30-31.
[4]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校注[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26-327.
[5]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校注[M].季羨林,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6]鄒飛.印度考古局發(fā)展史的四個歷史時期[J].南亞研究季刊,2015(3):80.
[7]MARSHALL J.A Guide to Taxila[M].Calcutta,Superintendent Government Printing,India,1921:66-67.
[8]DAVID G.Collecting for Cambridge:John Hubert Marshall on Crete[J].The Annual of the British School atAthens,2000,95:524.
[9]LAHIRI N.Coming to Grips with India’s Past and her"Living Present":John Marshall’s Early Years(1902-06)-Part II[J].South Asian Studies,2010,16:91.
[10]COOMARASWAMY A K.Introduction to Indian Art[M].The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Adyar,1956:29.
[11]CARVEN R C.A Concise History of Indian Art[M].Thames and Hudson,London,1970:94-96.
[12]約翰·馬歇兒.犍陀羅佛教藝術(shù)[M].王冀青,譯.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77-78.
[13]LIU X.A Silk Road Legacy:The Spread of Buddhism and Islam[J].Journal of World History,2011,22(1):58.
[14]WHEELER M.Five Thousand Years of Pakistan[M].Royal India and Pakistan Society,London,1950.
[15]LIU X.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of the Yuezhi-Kushan:Interac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of Nomadic and Sedentary Societies[J].Journal of World History,2001,12(2):276.
[16]KOSSAK S.The Art of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J].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New Series,1994,5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