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凱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北京100088)
宋代“戶絕田”是一種“官田名。宋代依據(jù)戶絕條貫沒納入官的戶絕之家的莊田。屬各地常平司,允許隨時估價出賣。若出賣不行,則由原佃蒔或分種之人供納原稅,改立戶名,或者召無田產(chǎn)戶承佃,輸納租課?!盵1]隨著“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宋代土地日益私有化、商品化,官田流轉(zhuǎn)和配置也受此影響。歷史學和經(jīng)濟史學界曾對戶絕田性質(zhì)①學界大多認為戶絕田是官田的來源之一。相關(guān)論述參見程溯洛《南宋的官田制度與農(nóng)民》,《歷史教學》,1953年第8期;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問題——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商兌之一》,《歷史研究》,1954年第1期;楊儀《北宋土地占有形態(tài)及其影響》,《歷史教學問題》,1958年3月號;楊國宜《南宋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史學月刊》,1959年9月號;張邦煒《論宋代的官田》,《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62年第4期;魏天安《宋代〈戶絕條貫〉考》,《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姜密《宋代“系官田產(chǎn)”釋義》,《廈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來源和歸屬②相關(guān)論述參見[日]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東京:創(chuàng)文社,1967年版;魏天安《宋代官田的數(shù)量和來源》,《中州學刊》,1991年第4期;曾瓊碧《宋代官田的來源以及官私土地的相互轉(zhuǎn)化》,《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李錫厚《宋代私有田宅的親鄰權(quán)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9年第1期;姜密《宋代“系官田產(chǎn)”研究》,廈門大學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魏天安《宋代官田鬻賣規(guī)??紝崱?,《史學月刊》,2005年第1期;魏天安《宋代的戶絕繼承法》,《中州學刊》,2005年第5期;姜密《試論宋代“系官田產(chǎn)”的產(chǎn)權(quán)變動與“親鄰關(guān)系”》,《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劉云《宋代產(chǎn)權(quán)制度研究專題研究》,廈門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處置和租賦③相關(guān)論述參見關(guān)履權(quán)《宋代的封建租佃制》,《歷史學》,1979年第1期;葛金芳《關(guān)于北宋官田私田化政策的若干問題》,《歷史研究》,1982年第3期;漆俠《宋代租佃制及其發(fā)展》,《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第4期;關(guān)履權(quán)《宋代封建租佃制的發(fā)展與階級關(guān)系的變化》,《史學月刊》,1985年第1期;楊康蓀《宋代官田包佃述論》,《歷史研究》,1985年第5期;葛金芳《宋代官田包佃成因簡析》,《中州學刊》,1988年第3期;魏天安《宋代〈戶絕條貫〉考》,《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葛金芳《宋代官田包佃特征辨證》,《史學月刊》,1988年第5期;葛金芳《宋代官田包佃性質(zhì)探微》,《學術(shù)月刊》,1988年第9期;葛金芳《宋代官田包佃作用評議》,《江漢論壇》,1989年第6期;楊際平《試論宋代官田的地租形態(tài)》,《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0年第3期;石瑞麗《試述宋代官田的招標投標范圍》,《蘭州學刊》,2010年第2期;魏天安《宋代官營經(jīng)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問題有所論及,法律史學界對上述問題亦曾有所論及④相關(guān)論述參見張晉藩總主編《中國法制通史》(宋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張晉藩《中國民法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蒲堅《中國歷代土地資源法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張晉藩《中華法制文明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這為開展宋代戶絕田專題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然而,既有研究成果多為碎片化論述,多將戶絕田作為論述宋代官田相關(guān)問題的論據(jù)來使用,而對其自身的學術(shù)價值重視不夠。筆者認為,宋代戶絕田的產(chǎn)生、流轉(zhuǎn)與規(guī)制涉及中國傳統(tǒng)的繼承制度、土地制度、財稅制度等,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對其進行系統(tǒng)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宋代戶絕田產(chǎn)生于戶絕之家發(fā)生“戶絕”①《中國法制史大辭典》將“戶絕”解釋為“人死后無人繼承遺產(chǎn)之戶”,將“戶絕資產(chǎn)”解釋為“指無子嗣而夫妻雙亡后遺留的財產(chǎn)。對戶絕資產(chǎn)的處理,唐代法律始有明確規(guī)定?!未P(guān)于戶絕資產(chǎn)的規(guī)定更詳備。”參見蒲堅《中國法制史大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54—455頁。法律事實之時。從性質(zhì)上看,戶絕田產(chǎn)生之初仍然具有“民田”屬性,只有依據(jù)法令將這類土地沒納入官之后,才具有“官田”屬性,成為國有土地重要來源之一②宋代官田與民田的來源均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征,這方面的文獻記載較為豐富。例如,《宋元學案》記載:“……臣請言之:曰營田,曰力田,曰屯田,曰官莊,曰荒田,曰逃絕戶田,此邊田之在官者也。曰元請佃田,曰承佃田,曰買佃田,曰自陳贖佃田,此邊田之在民者也。”(參見[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卷五十六《龍川學案·龍川同調(diào)·知州王厚軒先生自中》,[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847頁。)可見,沒納入官后的戶絕田性質(zhì)上屬于官田。。筆者認為,“戶絕”的法律事實可分為常態(tài)的“戶絕”法律事實(如戶內(nèi)人口自然消減)與非常態(tài)的“戶絕”法律事實(如戰(zhàn)爭、災異、疾疫、犯罪株連、意外事件等)。常態(tài)的“戶絕”法律事實是戶絕田形成的基本原因,非常態(tài)的“戶絕”法律事實加速了戶絕田的形成及其規(guī)模的擴大。
戶絕田主要來源于以下田產(chǎn):一是無人繼承的民田。翻閱宋代史料,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因戰(zhàn)爭、災荒、疾疫等原因而“死者甚眾”“溺死者眾”“疫死者眾”“死者半”“死者……萬”的記載,死亡人口之多,觸目驚心!兵燹災傷之后,戶絕之家激增,產(chǎn)生大量無人繼承的民田。這些田產(chǎn)依據(jù)法令沒納入官后,遂成為戶絕田。官府往往將這些戶絕田以鬻賣、租佃、撥充等形式進行有效再利用,其收益多作為官府雜稅收入,以供贍軍、贍學、賑濟等支用。例如,在第二次興學運動之際,神宗熙寧十年(1077)春正月癸巳“詔以光州固始縣戶絕田賜國子監(jiān),贍生員……”[2]又如,欽宗靖康元年(1126)四月十八日,中書侍郎徐處仁“奏乞拘戶絕田土召募鄉(xiāng)兵”[3]。再如,《文獻通考》記載:“振貧始于嘉祐中罷鬻諸路戶絕田,以夏秋所輸之課,給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神宗以來,其法不廢?!盵4]這既是儒家倡導的“仁政”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基于宋代財政匱乏國情的現(xiàn)實選擇。
二是逾一定年限的逃田。宋代因戰(zhàn)爭、災荒等原因產(chǎn)生大量流民。宋政府制定了一些法令,對流民田產(chǎn)的產(chǎn)權(quán)設(shè)定了一定的保護年限:對因災荒而產(chǎn)生的逃田,保護期限一般為百日、半年至一年之間③例如,淳化四年(993)十一月詔曰:“應開封府管內(nèi)百姓等,霖霪作沴,水潦薦臻……遂致轉(zhuǎn)徙,其將疇依?先是,今年三月辛亥詔書:‘應流民限半年復業(yè)。限滿不復,即許鄉(xiāng)里承佃,充為永業(yè)?!越衲晔辉乱亚耙蛩柿饕迫藨?,任其歸業(yè)。如至明年夏不歸業(yè)者,即以辛亥詔書從事?!眳⒁姡ㄇ澹┬焖伞端螘嫺濉肥池浟胖撸净哪晔辉?,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6348頁上欄。,有時也適當延長④例如,仁宗明道二年(1033)五月乙亥,“詔諸路去年災傷流民許半年復業(yè)者,更展百日限?!眳⒁姡ㄋ危├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十二,仁宗明道二年五月乙亥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2617頁。;對因戰(zhàn)爭而產(chǎn)生的逃田,保護期限則更為靈活,一般為三年至二十年不等,有時甚至不受年限的限制⑤例如,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己丑,“詔河北諸州民陷契丹而歸者,舊住莊產(chǎn),勿限編敕年歲,并給之。”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二,真宗景德三年二月己丑條,第1388頁。。這些法定的時限,既可以督促流民在法定期限內(nèi)盡快返鄉(xiāng)復業(yè),又可為政府利用逾限流民田產(chǎn)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jù)。按照宋代的法令,原屬轉(zhuǎn)運司管轄的逃田,超過一定年限,即可歸并成由常平司管轄的戶絕田,一般可用于出賣。例如,高宗建炎四年(1130)七月四日,兩浙轉(zhuǎn)運司建議對“管下州縣被賊驅(qū)虜未歸之人”的田地實施嚴格的管理,以免“佃戶妄行識認,隱匿稅役”,其措施之一是“如過三年,田戶不歸,即依戶絕法。”[5]這項建議得到了高宗的認可。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為改變“諸路提舉管勾常平官,自來未有明降著令畫一職守,致轄下管司不知適從”的現(xiàn)狀,十月十二日詔曰:“常平錢谷、莊產(chǎn)、戶絕田土、保甲、義勇,農(nóng)田水利、差役、坊場、河渡,委提舉司專管勾……”[6]從而明確了戶絕田土的專屬管理機構(gòu)——諸路提舉常平司。哲宗元祐元年(1086)閏二月八日采司馬光建議罷諸路提舉官,后于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二日下詔復置提舉常平等事官。紹圣二年(1095)七月“六日,奉議郎周純言:‘今復置常平官,而詔告乃止于免役法,恐名未正也。元豐稱常平等者,謂常平、免役、坊場、農(nóng)田水利、戶絕、保甲、義倉、抵當也。愿詔大臣斟酌損益,如免役之法,則常平官名實正矣?!t送詳定重修敕令所。”[7]徽宗政和元年(1111)制定官田出賣法,規(guī)定“天下系官田產(chǎn),在常平司有出賣法,如出納、抵擋、戶絕之類是也;在轉(zhuǎn)運司有請佃法,天荒逃田、省莊之類是也?!盵8]另外,據(jù)《宋史》記載,欽宗靖康元年正月“甲申,省廉訪使者官,罷鈔旁定貼錢及諸州免行錢,以諸路贍學戶絕田產(chǎn)歸常平司?!盵9]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凡沒官田、城空田、戶絕房廊及田,并撥隸常平司?!盵10]從以上幾則史料可見,從神宗朝到高宗朝(除哲宗元祐罷諸路提舉官期間),提舉常平司是戶絕田的主要專管機構(gòu),而戶絕田租課和出賣戶絕田收入則是提舉常平司糴米的主要來源,具有賑貸作用。
與此同時,隨著宋代官僚機構(gòu)職能的調(diào)整,某些機構(gòu)也直接或間接參與戶絕田的管理。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二十二日,“詔:‘戶絕莊產(chǎn),委開封府界提點及諸路提點刑獄司提轄,限兩月召人充佃,及諸色人實封投狀承買。逐司季具所賣關(guān)提舉司封樁,聽司農(nóng)寺移用,增助諸路常平本錢。’”[11]據(jù)此,開封府及諸路提點刑獄司在戶絕田實封投狀承買時參與管理。哲宗元祐更化時期,部分地區(qū)的戶絕錢物的管理機構(gòu)有所變化。元祐三年(1088)四月丁酉兵部狀中記載了河北戶絕錢物管理機構(gòu)的變化情況:元豐改制時期,鬻賣戶絕錢物系太仆寺廄牧司管勾;元祐三年正月以后,河北戶絕一項,撥歸尚書戶部管勾[12]。可見,此時河北戶絕錢物的管理職權(quán)由尚書戶部執(zhí)掌。欽宗時期,戶部左右曹對戶絕財產(chǎn)和戶絕田的管理也各有分工:陳告戶絕、認定戶絕和田訟(含戶絕田相關(guān)的訴訟)由戶部左曹的戶口案掌管,而戶絕田產(chǎn)則由戶部右曹的常平案執(zhí)掌[13]。至高宗時期,戶部左右曹關(guān)于戶絕田的管理職責略有調(diào)整:“[紹興二十八年(1158)]十月十七日,詔戶部將所在常平?jīng)]官戶絕田產(chǎn)、已佃未佃、已添祖〔租〕未添租,并行拘收出賣,仍以左曹郎官提領(lǐng)?!盵14]
由此可見,戶絕田及其相關(guān)事宜的主要管理機構(gòu)是提舉常平司,提點刑獄司、戶部左右曹、太仆寺廄牧司等機構(gòu)在不同時期也曾直接或間接參與戶絕田的管理。
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戶絕田的處置方式從北宋初期到中前期經(jīng)歷了一場由“均與近親”到“沒納入官”的歷史性變革,最終形成了出賣、租佃、撥充等多元化流轉(zhuǎn)與配置方式。筆者認為,沒納入官并非戶絕田的最后歸宿,它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再次進入土地流轉(zhuǎn)環(huán)節(jié),成為宋代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生產(chǎn)要素。這項制度性變革既是解決宋代財政匱乏的權(quán)宜之計,也是宋代政治改革的現(xiàn)實要求。戶絕田的流轉(zhuǎn)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宋以前,鮮見國家與私人之間進行土地買賣,宋代買賣土地日益盛行而且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靈活多樣,國家經(jīng)常將“官莊”“營田”“戶絕沒官田”等投入土地流通領(lǐng)域?!段墨I通考》記載:“初,天下沒入戶絕田,官自鬻之。”[15]《玉海》也有類似記載:“祖宗以來,天下戶絕田皆估價,以錢入官。”[16]可見,宋初已經(jīng)開始鬻賣沒納入官的戶絕田以敷官用。然而,受唐代戶絕財產(chǎn)繼承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的影響,宋初戶絕田多采“均與近親”的處理方式①典籍不乏此類記載,如仁宗天圣四年《詳定戶絕條貫令》載:“……若同居未及三年,及戶絕之人孑然無同居者,并納官,莊田依今〔令〕文均與近親。如無近親,即均與從來佃蒔或分種之人承稅為主。”參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一之五八,天圣四年七月,第5902頁。,至仁宗朝慶歷年間,鬻賣戶絕田仍非主流,且由于定價機制不健全發(fā)展緩慢②據(jù)《宋朝事實類苑》記載:仁宗慶歷年間(大致是賈魏公當國時期),汴水之濱的汜縣“有逃田及戶絕沒官田最多,雖累經(jīng)檢估,或云定價不均。”參見(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二十二《官政治績(二)》“侯叔獻”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63頁。。神宗朝熙豐變法時期,盡管任用王安石為相推進包括鬻賣戶絕田在內(nèi)的各項改革措施,但是鬻賣戶絕田政策并非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遍施行,地方推行的阻力也很大。究其原因,除了新舊黨爭的因素外,還有根深蒂固的“重義輕利”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以及應對戰(zhàn)爭、災害、疾病的現(xiàn)實考慮。北宋哲宗、徽宗時期,出賣官田的規(guī)模有所擴大。例如,哲宗紹圣元年九月十二日,“詔府界諸路罷廣惠倉,其戶絕田土,并行出賣,并本倉見管錢斛,撥入常平倉收管?!盵17]南宋時期,鬻賣戶絕田現(xiàn)象已大量存在。高宗紹興六年(1136)二月庚戌,“詔諸路總領(lǐng)諭民投買戶絕沒官及江灘沙田、海退泥田?!盵18]
承買戶絕田時,須在規(guī)定時限內(nèi)向官府足額繳納款項,災傷民繳納款項有困難時可以展期。《宋會要輯稿》記載:神宗元豐二年(1079)三月一日,“詔:‘兩淛〔浙〕路災傷,民貧〔負〕戶絕田產(chǎn)價錢者,展半年輸官?!盵19]此外,對權(quán)貴承買戶絕產(chǎn)有減免款項的優(yōu)待。例如,神宗元豐八年(1085)十月己丑,“免故相吳充家見欠買戶絕產(chǎn)錢。”[20]為防止戶絕田承買人拖滯應納價錢,仁宗朝時曾采取將其與蠲除租課捆綁的措施[21]。這項措施一方面最大限度降低了官府收納價錢的風險,防止了承買人借故拖滯應納價錢;另一方面也緩解了買受人繳納價錢的壓力,激勵了其他買受人承買戶絕田的積極性。孝宗朝對違限納價不足的承買者,采取已納錢依條沒官的懲罰措施?!端螘嫺濉酚涊d:“[乾道]四年(1168)八月三日,詔:‘諸路常平司見賣戶絕、沒官田產(chǎn)及諸路未賣營田,并日下住賣,依舊拘收租課。其人戶承買而違限納價不足者,所納錢依條沒官?!盵22]
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鬻賣戶絕田對增加財政收入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高宗時期,自建炎三年(1129)至紹興二年(1132)終,川峽四路“茶鹽酒息増額錢,并賣抵擬絕戶田產(chǎn)等錢,共收一千五百三十五萬余貫”。[23]又如,孝宗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九日,“權(quán)戶部侍郎曾懷言:‘諸路沒官戶絕田產(chǎn)已賣到錢五百四十余萬貫……其見佃人買者,與減二分價錢?!瘡闹!盵24]與此同時,諸路提舉常平司根據(jù)州縣當職官鬻賣戶絕田多少而設(shè)定了獎懲措施。鬻賣戶絕田的收入當如何管理和用度呢?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其一,充公使錢。例如,仁宗嘉祐三年(1058)冬十月“甲辰,詔河北、陜西、河東路轉(zhuǎn)運使,應有公使錢州軍并權(quán)停回易,聽以官地所產(chǎn)及不系省房錢助其歲用,如尚不足,即以戶絕及閑田差官檢定所出課利,量多少給之。從包拯議也?!盵25]其二,移助常平糴本。例如,仁宗至和二年(1055)三月五日,“知益州張方平言:‘益、梓、利、夔路賣到戶絕莊田價錢,欲乞下四路轉(zhuǎn)[運]司盡撥入提刑司,添糴常平倉斛,今后并依此?!瘡闹??!盵26]
北宋初期,沒納入官的戶絕田已存在召人租佃或設(shè)置官莊的經(jīng)營方式。例如,“天禧五年(1021)六月,司勛員外郎趙賀言:‘川界戶絕田土,昨淮〔準〕敕,除二稅外,悉定租課,召人租佃。切慮租賦稍重,望且許依舊估直貨鬻?!瘡闹!盵27]對無人請買的戶絕田,仁宗天圣元年(1023)“許全戶不分肥瘠,召人承佃”[28];天圣五年(1027)六月十五日敕:“若未有承買,且令見佃人出稅”;天圣七年(1029)五月,三司牒:“若未有人買者,官定租課,令請射戶供輸”。[29]南宋時期,雖以鬻賣戶絕田為其主要處置方式,但有時仍采取租佃方式。例如,高宗建炎元年(1127)六月戊子,“承務郎張緯上‘給田募兵法’……凡系官或天荒、戶絕、逃田聽民從便自占。其稅役科配等,皆蠲之。即逃田雖已給,而田主自歸者,聽佃人別占……從之?!盵30]
需要說明的是,宋朝官府往往將集中成片的戶絕田設(shè)置官莊,而將分散零星的戶絕田召人租佃。高宗紹興三年(1133)四月四日,太尉、武成感德軍節(jié)度使、充江南東西路宣撫使韓世忠曾說:“今內(nèi)地州縣田土系民稅業(yè),雖有戶絕、逃棄,往往畸另散漫……其田遠近不同,既不接連,難相管照?!盵31]他建議將建康府管下根括到的分散零星的戶絕田、逃田措置租佃耕種,進行有效利用,以最大限度實現(xiàn)地盡其利。從高宗“從之”的語境來看,韓世忠此項建議得到了高宗的認可。
租佃戶絕田的收入,主要用于:其一,充助學費。例如,徽宗大觀四年(1110)三月二十七日,“河北運判張翚言:‘節(jié)次準朝旨,將系官折納、抵當、戶絕等田產(chǎn)召人添租爭佃,充助學費,免納二稅,致虧贍軍財用……’從之?!盵32]其二,移助常平賑濟之用。例如,淳熙十六年(1189)六月十一日,廣東運判管鑒言:“照得廣州尚有淳熙十四年九月二日以前拘到戶絕沒官田產(chǎn),無人承買,每年紐計租米七百六十三石一斗四升一合,租錢九百四十四貫七百七十八文,系在承準截日出賣指揮之前,見系人戶租佃,合助常平賑濟之用。”[33]
戶絕田租佃制在法律上給了租佃人獲得土地的機會,這是宋代存在用益物權(quán)的一個實證。在推行租佃制的戶絕田中,出現(xiàn)了土地權(quán)能分離的情況——土地所有權(quán)、經(jīng)營權(quán)、耕作權(quán)分屬不同主體,這有利于最大限度發(fā)揮戶絕田的土地利用價值,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宋代土地租佃制度的規(guī)范化和法律化。日本學者滋賀秀三先生分析,宋代之所以出現(xiàn)不少關(guān)于申報戶絕事實而將田地獻給官府或者他人告發(fā)戶絕事實要求加以沒收的例子,其原因是:成為申報人或告發(fā)人就可以承租歸于官有的土地或者取得官府拍賣物的優(yōu)先權(quán)[34]。
沒納入官的戶絕田,有時也被撥充和轉(zhuǎn)撥為職田、廣惠倉田、學田、屯營田、寺觀田、歸明人田、賜田等,以調(diào)劑余缺。
其一,撥充職田。宋初允許戶絕田附條件地撥充職田,并嚴格限定了撥充職田的適用對象?!端螘嫺濉酚涊d:仁宗慶歷三年(1043)十一月壬辰,“定職田詔”曰:“所定職田,并以四年為始。內(nèi)無職田處及有職田而頃畝少處,并元標得山石積潦之地不可耕種者,限三年內(nèi)檢括官荒田并絕戶田及五年以上逃田添換其數(shù)。”[35]可見,將戶絕田撥充職田有嚴格的適用對象,即“內(nèi)無職田”者、“有職田而頃畝少”者及“得山石積潦之地不可耕種”者,方允許將戶絕田撥充職田。
其二,撥充常平廣惠倉田。戶絕田沒納入官后,有時被撥充常平廣惠倉田,以期發(fā)揮“賑饑荒、恤鰥寡”的作用。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仁宗嘉祐二年(1057),應樞密使韓琦之請,“置廣惠倉”,以戶絕田租別貯而充[36]。南宋時期,宋廷有時也將戶絕田召佃,并將所得收入用以充常平之本,以備賑恤之用。例如,《宋史·張大經(jīng)傳》記載,孝宗時期“拘戶絕之租,以廣常平之儲?!盵37]有時,宋廷不僅禁止鬻賣戶絕田,而且也禁止租佃戶絕田,而直接將其撥歸常平司。例如,紹興二十年夏四月壬子,高宗頒詔:“自今沒官田土,更不許人承佃,并撥歸常平司……”;為了進一步擴大拘收田產(chǎn)的范圍,戶部又請令常平司拘收“城市空閑官田,及戶絕房廊白地”,高宗于同月戊午頒旨“從之”[38]。
其三,撥充學田。宋代“崇儒右文”是基本國策,極為重視學校教育。真宗乾興元年(1022),開始實行學田制,專撥部分土地(即學田),以供學生日常生活之用。徽宗崇寧三年(1104)大興辦學之風,詔戶絕田停止出賣,“拘收租課充外學支費”[39]南宋時期,戶絕田有時也被撥充贍學之用,例如,朱熹在《與趙尚書論舉子田事》一文中提到:“淳熙三年(1176)指揮本路絕產(chǎn)不許出賣通融,以充一路養(yǎng)子之費?!盵40]以戶絕田撥充學田以贍學用,為發(fā)展學校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zhì)保障,使學子能安心攻讀,早日博取功名以為國效力。
其四,充屯營田。高宗紹興年間,京西、兩淮、江南、兩浙、川陜等地相繼利用大批逃田、戶絕田等進行屯田和營田,最著名的是川陜宣撫副使吳玠川峽關(guān)外屯田。另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紹興元年(1131)五月辛酉“荊南鎮(zhèn)撫使解潛言:‘所管五州絕戶及官田荒廢者甚多,已便宜辟直秘閣宗綱權(quán)屯田使,中奉大夫樊賓權(quán)副使,募人使耕,分收子利?!t以綱為鎮(zhèn)撫司措置營田官,賓為同措置官。渡江后,營田自此始。”[41]
其五,充寺觀田。寺院土地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仁宗、神宗、理宗時期多有賜田。從文獻記載來看,不乏以戶絕田充寺觀田的實例。例如,真宗天禧二年(1018)五月,“知陳州馮拯言:‘當州建天慶觀工畢,望下道錄院選道流一人住持,仍于本州戶絕或逃田內(nèi)給充常住?!瘡闹??!盵42]又如,神宗熙寧八年(1075)夏四月“戊辰,賜西京昭孝禪院戶絕田,仍免其稅役?!盵43]元豐三年(1080)六月,“詔以戶絕孫守凝園宅并地一十四頃有畸賜上清儲祥宮。”[44]再如,理宗紹定元年(1228)賜靈芝崇福寺“戶絕之田七百畝有奇”[45]。
其六,充應給歸明人之田。宋廷一般將官田分配給歸明人耕種,既可以為歸明人提供衣食之需,又可以對此類田產(chǎn)課以租稅從而增加國家賦稅收入,最大限度提高有限官田的利用率。如果用于分配給歸明人的官田不足,可以用戶絕田撥充。例如,神宗元豐五年(1082)十月乙丑,“詔:‘歸明人應給官田者,三口以下一頃,每三口加一頃;不足,以戶絕田充,其價轉(zhuǎn)運司撥還。’”[46]此詔令保障了歸明人能夠在宋朝國土內(nèi)獲得充足土地以安居樂業(yè),這既是為政者面對時局而采取的籠絡人心的羈縻策略,也是高效利用系官田產(chǎn)以增強國力的現(xiàn)實需要,還體現(xiàn)出宋朝包容開放的大國心態(tài)。
其七,充抵官府債務。北宋末期,面對金國重兵圍攻京城開封的嚴峻形勢,宋廷遣使議和,答應以金銀財物犒設(shè)金軍以結(jié)盟好。然而,宋廷府庫金銀無以敷用,遂采取權(quán)宜措置之策——向在京士庶之家權(quán)行借用金銀幣帛。為了取信于士庶并打消其顧慮,以調(diào)動其為國分憂的積極性,欽宗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三日頒下圣旨:“假到士庶金銀,令拘收籍沒王黼、李彥等房廊住宅田土及戶絕田產(chǎn)給還……”[47]可見,在國家向士庶舉債以應不時之需之際,籍沒罪吏之田宅和拘收入官之戶絕田,往往作為償還國債的重要資本,以充抵債務。
此外,戶絕田有時也可撥充賜田。例如,神宗元豐元年(1078),“詔以開封府界戶絕田二十頃賜曹利用家,自今毋得更有陳乞。”[48]
綜上可見,宋代戶絕田的多元化流轉(zhuǎn),有效促進了宋代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表現(xiàn)之一是戶絕田流通規(guī)模不斷擴大。例如,哲宗元祐二年(1087)三月,侍御史王巖叟奏言:神宗元豐八年,河北、河東、陜西三路人戶見佃戶絕荒田“都共一萬一千六百八十頃有零:河北三千八百三十八頃,河東三千一百七十八頃,陜西八千六百七十一頃。”[49]以上數(shù)據(jù)一方面說明三路人戶見佃戶絕荒田已有相當規(guī)模,同時也反映出神宗元豐八年陜西路戶絕荒田見佃規(guī)模居三路之首(占比達74.24%)的史實。
宋代戶絕田的多元化流轉(zhuǎn),不僅踐行了“盡地力之教”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思想,而且促進了宋代財稅制度的完善。宋代籍賬制度采用四柱記賬法,“舊管、新收、支破、見在”四柱之下細目層次分明,書寫一目了然①四柱前標“—”號,并高于各柱之細目;細目依層次各低一檔書寫。南宋時期,四柱之外派生出新的大項,四柱之下劃分出若干層級的小項。,便于登記和查閱。在《慶元條法事類》記載的多個賬狀內(nèi),“戶絕”項一般被列入“新收”這一大柱項下。例如,在某路提點刑獄司申尚書戶部的《提點刑獄司申起發(fā)收支經(jīng)制錢物帳》中,“戶絕”一項被明確列入“收”項下;在《諸州申錢帛帳》中,“戶絕”等應正收者,明確被列入“實收”項內(nèi);在轉(zhuǎn)運司申尚書戶部《收支見在錢物狀》中,亦將“戶絕”列入新收的“錢納”和“金納”項內(nèi)。(詳見表1)由此可見,宋代已經(jīng)以法令的形式將沒納入官的戶絕財產(chǎn)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范疇。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其一,處置戶絕財產(chǎn)的收入已被依法列為財政收入項目,要求記載于會計賬狀之中,以備審計監(jiān)察之用。以上六個賬狀從場務、倉庫、賦役三個維度分別對“戶絕”項進行了規(guī)制,均將其列為財政收入項目。同時,這些賬狀又是下級衙署分別申赍上級衙署的公文書,上級衙署可以全面掌握下級衙署的所有財政收支情況,包括處置戶絕田收入的情況,以便對下級衙署的官吏進行考課和監(jiān)察,以期有效預防和杜絕下級衙署官吏營私舞弊、中飽私囊。其二,處置戶絕財產(chǎn)的收入并非正稅收入,而是雜稅收入。宋代雜稅經(jīng)制錢和總制錢合稱為“經(jīng)總制錢”,是重要的財政收入②宋代戶絕財產(chǎn)的佃賃錢有時可充經(jīng)制錢以贍軍支用。如《宋會要輯稿》記載:“[紹興元年]五月二十日,兩浙路提刑司言:‘今來諸州縣所管戶絕、市易、坊場,并舊法衙前等欠鹽折產(chǎn)屋宇,雖屬常平司及茶鹽司所隸,既系人戶佃賃,皆是系官屋業(yè),其月納并年納房賃錢事體無異,竊恐亦合一等增收三分賃錢充經(jīng)制錢起發(fā),資助行在贍軍支用?!瘡闹!保▍⒁姟端螘嫺濉肥池浫逯枴唬B興元年五月二十日,第5418頁;又見同書食貨六四之八六——八七,第6142頁下欄—第6143頁上欄。)?!皯艚^”項被列入《提點刑獄司申起發(fā)收支經(jīng)總制錢物帳》,說明南宋時期將處置戶絕財產(chǎn)的收入納入雜稅收入。另外,《諸州申錢帛帳》《收支見在錢物狀》將“戶絕”列為可入“錢納”、“金納”的小注,說明處置戶絕財產(chǎn)的收入本不應屬于正稅收入之列,從而反證了其屬于雜稅收入的性質(zhì)。其三,“戶絕”項一般被列入“新收”項下,個別情況下被列入“應管”項下。從以上六個賬狀來看,僅《諸州申夏秋稅管額帳》將“戶絕”列入“應管”大項的“逃移”項下,其余五個賬狀均將“戶絕”或“逃絕”列入“新收”之列。其四,規(guī)范“戶絕”或“逃絕”項的賬狀僅出現(xiàn)在與財政收入密切相關(guān)的“門”和“別門”之中。以上六個載有“戶絕”或“逃絕”規(guī)范的賬狀,分屬于財用門、庫務門、賦役門及其相關(guān)“別門”,其它“門”和“別門”中未見列有“戶絕”或“逃絕”項的賬狀。
此外,《慶元條法事類》還對沒納入官的戶絕財物的支用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諸贓罰戶絕物庫、軍資庫,其金銀、實貨、綾羅、錦綺等成匹者附綱上京,余附帳支用?!盵56]這條規(guī)定明確了宋代中央和地方對沒納入官的戶絕物資的分成原則,即“金銀、實貨、綾羅、錦綺等成匹者”屬于上繳中央財政的提留部分,州縣地方政府在本管內(nèi)享有自行處置剩余戶絕物資的自主權(quán),但支用仍須“附帳”,以便中央對地方財政支出實施必要的監(jiān)管。其實,早在北宋仁宗天圣年間,已然對依例出賣戶絕閑雜物色并收錢納官曾有過明確規(guī)定:天圣三年(1025)十二月,“三司言:‘……省司勘會:本場出賣物色內(nèi),諸州軍贓罰、戶絕閑雜物色已不起發(fā)赴京。經(jīng)揀庫元管火燒物帛,已交撥出賣、支遣了畢?!窈笾T處納到合系出賣物色,即令依例出賣,收錢納官。’從之?!盵57]
表1 《慶元條法事類》載有“戶絕”或“逃絕”項的財政會計賬狀一覽
宋代《旁通》或《旁通冊》是類似當今會計報表的官文書,用于某地或某部門匯總會計資料,以便上報中央朝廷進行審查核算。徽宗政和七年(1117)十一月三日,“仍令諸路今后將每年所申戶部《旁通》內(nèi),量行開說因依。謂如常平散斂元若干,已斂若干,未斂若干,其未斂之數(shù)內(nèi)若干系災傷倚閣,若干系逃亡戶絕,若干系拖欠未納?!雹佟端螘嫺濉仿毠偎娜哗?,政和七年十一月三日條,第3278頁下欄。亦可參見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點?!端螘嫺濉返?冊《職官四三·提舉常平倉農(nóng)田水利差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116頁上欄。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點校本將1957年影印本中的“謂如常平散斂元若干……若干系拖欠未納”據(jù)文意改為小注。這條史料說明,徽宗時期,在諸路申戶部的《旁通》中“戶絕”一項是單列的,足見宋中央政府對諸路處置戶絕資產(chǎn)所獲收益的收支情況非常重視。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上供年額外,凡瑣細錢定為無額上供”,其中一項是“戶絕物帛錢”。②在“……無額上供”一語的小注中“戶絕物帛錢”一項列于其中。參見《文獻通考》卷二十三《國用考一·歷代國用》,第694頁。據(jù)學者考證,當時“無額上供”的歲入約一百七八十萬貫[58]。學者雖沒有明確指出戶絕錢的具體金額,但可以推測戶絕錢當是“無額上供”的一項重要來源。南宋時期,諸路所收戶絕錢較北宋時期有迅猛的增長。例如,徽宗政和三年(1113),“諸路戶絕錢萬余貫而已”[59];至孝宗乾道七年(1171),“州軍所收諸色窠名數(shù)目浩瀚,如贓罰、戶絕等錢[物],動以千萬貫計”[60]。但與此同時,州縣侵漁沒納入官的戶絕錢財?shù)默F(xiàn)象也屢有發(fā)生。為此,宋廷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應對。例如,紹興七年(1137)二月癸丑,權(quán)戶部侍郎王俁向高宗申明常平廢弛事件之時,“乞令諸路主管官檢舉約束:一、拘籍戶絕投納抵當財產(chǎn),及所收租課……已上窠名錢物,自去年正月已后,州縣侵支之數(shù),并立限撥還,自今毋得擅用。從之?!盵61]可見,為了充分發(fā)揮提舉常平司的職能,確保拘收到的沒官戶絕財產(chǎn)及其所收租課不被州縣“侵支”,權(quán)戶部侍郎王俁建議高宗令諸路主管官督促州縣將紹興六年正月以后的上述諸項窠名錢物“立限撥還”,并且今后不得擅用。此項建議有利于維護國家財計工作的嚴肅性,從而防范州縣侵漁國家稅收;也有利于鞏固和提高提舉常平司業(yè)已下降的權(quán)威性,從而使其糶糴豐欠的職能能真正發(fā)揮保障民生的作用。因此,高宗采納了該項建議。又如,孝宗乾道七年五月五日,鑒于發(fā)生當職官“侵支妄用”拘收到的無額上供以致“失陷財計”的現(xiàn)象,三省向孝宗建議修改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四月十六日圣旨所定賞額,對拘收、起發(fā)無額錢物的當職官(諸州軍知、通及諸路安撫、轉(zhuǎn)運使、提刑、提舉并市舶官)給予增賞,并“專委官一員以時點檢拘催,依數(shù)起發(fā),俟至歲終,優(yōu)加旌賞?!盵62]孝宗采納了三省的建議。
在宋代,無人住持的寺觀多成為絕產(chǎn)。以福建為例,為盤活閩中寺觀絕產(chǎn),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春,“命司農(nóng)寺丞鐘世明往閩中措置寺觀絕產(chǎn),自租賦及常住歲用外,歲得羨錢三十四萬緡入左藏庫?!雹郏ㄋ危├钚膫鳌督ㄑ滓詠沓半s記》甲集卷十六《財賦三·僧寺常住田》,徐規(gu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353頁?!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芬灿蓄愃朴涊d:“[紹興二十二年三月]丁巳,詔新除司農(nóng)寺丞鐘世明往福建路措置寺觀常住絕產(chǎn)……其后世明言,自租賦及常住歲用外,歲得羨錢二十四萬緡。詔赴左藏庫?!保▍⒁娎钚膫鳌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肪硪话倭?,紹興二十二年三月丁巳條,第3095頁。)雖然《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與《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所記載的“歲得羨錢”的金額存在出入,具體金額有待進一步考證,但鐘世明在福建路措置寺觀常住絕產(chǎn)的斐然成果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據(jù)右諫議大夫林大鼐奏稱,司農(nóng)寺丞鐘世明受朝廷委派“以福建寺觀絕產(chǎn)上供鈔鹽”的舉措也引起了一些非議,“言者論列福建住持請托之弊,官鹽科賣之擾”,因此高宗詔令鐘世明“以使指行下州縣照會”。(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六十三,紹興二十二年四月壬辰條,第3097頁。)從《淳熙三山志》中可以窺見鐘世明措置寺觀絕產(chǎn)的一些細節(jié):高宗紹興甲寅(紹興四年)以來,福州有寺院一千五百二十三所;紹興二十二年,奉使鐘世明“根括寺院寬剩”時,共管寺院一千五百一十二所,內(nèi)一千四百八十六所常住所收“有余”及“無余”,三十七所無僧尼主持;今州籍縣申,猶存一千五百零四所,比紹興間少了十九所,而減少的這十九所寺院“恐廢壞無人住持,遂成絕產(chǎn)”[63]。這些數(shù)據(jù),雖僅能反映鐘世明在福州一地措置寺觀絕產(chǎn)的規(guī)模,而沒有記載他在閩中其它州縣措置寺觀絕產(chǎn)的情況,但向后人透露了當時的一些客觀事實,與其它傳世文獻共同記錄下宋代措施寺觀絕產(chǎn)情況的彌足珍貴的歷史片段。可見,措置寺觀絕產(chǎn)所得租佃收入,不僅足以支付寺觀日常歲用并上繳應納租賦,而且歲得賦稅盈余對增加地方和國家財稅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據(jù)史料記載,為解決“河北諸軍闕馬”的問題,仁宗景祐四年(1037),“取備邊兵戶絕錢”以充購買軍馬的款項[64];此外,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河北安撫使賈昌朝請以河北諸州軍戶絕錢并官死馬價錢,令逐處市馬,以給諸軍。從之?!盵65]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在宋代財政軍費緊張的背景下,用備邊兵或者州軍的戶絕錢來解決馬政問題,實乃權(quán)宜之計,但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
綜上可見,宋代對沒納入官戶絕財產(chǎn)(含戶絕田)的處置對宋代財政匱乏問題的解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日本學者滋賀秀三先生曾經(jīng)指出:“國庫對戶絕財產(chǎn)極富積極性地表示了關(guān)心是宋代法的一個顯著特征?!盵66]
沒納入官的戶絕田經(jīng)過多元化流轉(zhuǎn),對解決宋代財政匱乏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研究宋代戶絕田權(quán)屬、流轉(zhuǎn)、規(guī)制等相關(guān)問題可以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宋代的財稅狀況。例如,徽宗時期,在諸路申戶部的旁通中“戶絕”一項是單列的,足見宋中央政府對諸路處置戶絕資產(chǎn)所獲收益的收支情況非常重視。又如,《慶元條法事類》之“財用門”“庫務門”“賦役門”所記載的多個賬狀內(nèi),“戶絕”一般被列入“新收”項下,個別情況下被列入“應管”項下??梢?,宋代已經(jīng)通過法令的形式加強了對沒納入官戶絕財產(chǎn)的監(jiān)管,預防和杜絕衙署官吏營私舞弊、中飽私囊。此外,《宋會要輯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文獻中有鬻賣和租佃戶絕田頃畝數(shù)和租賣收入的記載,客觀反映了各地處置戶絕田的財政收支狀況。因此,通過對宋代戶絕田流轉(zhuǎn)情況的研究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宋代財政制度的相關(guān)問題?!皞鹘y(tǒng)”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實的。研究宋代戶絕田的流轉(zhuǎn)與規(guī)制對當今土地經(jīng)營管理具有以下史鑒價值:
其一,促進集約節(jié)約利用土地。宋人在土地集約利用思想影響下,竭盡所能地高效利用土地。例如,將集中成片的戶絕田設(shè)置官莊,而將分散零星的戶絕田招人租佃。當下,盡管土地管理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文件大都將集約節(jié)約利用土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寫入其中,然而實際執(zhí)行卻不盡如人意,違法行為屢禁不止。有鑒于此,我們應當傳承并弘揚宋人集約利用土地的思想,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規(guī),加強普法宣傳,嚴格土地監(jiān)管,依法嚴懲各類違法行為。
其二,推進土地經(jīng)營方式改革。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的宋人在戶絕田經(jīng)營管理的實踐中摸索出多元化的流轉(zhuǎn)方式,實現(xiàn)了土地經(jīng)營方式的創(chuàng)新式變革。在推行租佃制的戶絕田中,出現(xiàn)了土地權(quán)能分離的情況——土地所有權(quán)、經(jīng)營權(quán)、耕作權(quán)分屬不同主體,這有利于最大限度發(fā)揮戶絕田的利用價值,也有利于宋代土地租佃制度的規(guī)范化、法制化發(fā)展。2016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guān)于完善農(nóng)村土地所有權(quán)承包權(quán)經(jīng)營權(quán)分置辦法的意見》,推行農(nóng)村土地集體所有權(quán)、農(nóng)戶承包權(quán)、土地經(jīng)營權(quán)“三權(quán)分置”的農(nóng)村改革制度創(chuàng)新,以落實集體所有權(quán)、穩(wěn)定農(nóng)戶承包權(quán)、放活土地經(jīng)營權(quán)[67],實現(xiàn)土地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進一步將“鞏固和完善農(nóng)村基本經(jīng)營制度,深化農(nóng)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quán)’分置制度”[68]上升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一項重要舉措。雖然宋人和今人關(guān)于土地經(jīng)營方式改革創(chuàng)新的背景不同、目的不同、實效不同,但改革的精髓相通——改革原有經(jīng)營管理模式,為利益第三方創(chuàng)設(shè)權(quán)利以鼓勵其充分發(fā)揮土地潛能,最大限度實現(xiàn)“地盡其力”。從此種意義上說,宋代戶絕田租佃制中出現(xiàn)的“三權(quán)分離”穿越了千年時空,為當下方興未艾的農(nóng)村土地“三權(quán)分置”改革提供了歷史鏡鑒。改革之路上,我們有前行者相伴,所以不孤單!
參考文獻:
[1]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上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026.
[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八十神宗熙寧十年(1077)春正月癸巳[M].北京:中華書局,2004:6863.
[3]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六靖康中帙二十一·徐處仁奏乞拘戶絕田土召募鄉(xiāng)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46.
[4]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十六國用考四·振恤[M].北京:中華書局,2011:773-774.
[5]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九之四七至四八建炎四年(1130)七月四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6353.
[6]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四熙寧九年(1076)十月十二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3275.
[7]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七至八紹圣二年(1095)七月六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3277.
[8]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之三一政和元年(1111)五月二十二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4817.
[9]脫脫.宋史:卷二十三欽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7:423.
[10]脫脫.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7:4191.
[11]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一之六〇至六一熙寧七年(1074)三月二十二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5903-5904.
[1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九元祐三年(1088)四月丁酉[M].北京:中華書局,2004:9973-9975.
[13]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五六之四〇至四一靖康元年(1126)九月二十二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5792-5793.
[14]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五六之四五紹興二十八年(1158)十月十七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5795.
[15]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十六國用考四·振恤[M].北京:中華書局,2011:768.
[16]王應麟.玉海:卷一百八十四食貨·嘉祐廣恵倉[M].揚州:廣陵書社,2003:3379.
[17]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三之一四紹圣元年(1094)九月十二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5726.
[18]脫脫.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7:4191.
[19]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九之二元豐二年(1079)三月一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5839.
[20]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六十元豐八年(1085)十月己丑[M].北京:中華書局,2004:8623.
[21]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之二四天圣七年(1029)五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7:4813.
[22]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之三五乾道四年(1168)八月三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4878.
[2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五紹興四年(1134)夏四月庚辰[M].北京:中華書局,2013:1423.
[24]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之三四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九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4877.
[25]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八嘉祐三年(1058)冬十月甲辰[M].北京:中華書局,2004:4530.
[26]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三之八至和二年(1055)三月五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5723.
[27]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之一九天禧五年(1021)六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7:4811.
[28]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三之一七一天圣元年(1023)七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7:6072.
[29]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三之一七八天圣七年(1029)五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7:6075.
[30]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建炎元年(1127)六月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3:191-192.
[31]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二之一二紹興三年(1133)四月四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4831.
[32]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七〇之二〇至二一大觀四年(1110)三月二十七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6380-6381.
[33]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八之八九至九〇淳熙十六年(1189)六月十一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6298.
[34]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M].張建國,李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21.
[35]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五八之一〇慶歷三年(1043)十一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7:3706.
[36]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六嘉祐二年(1057)八月丁卯[M].北京:中華書局,2004:4488.
[37]脫脫.宋史:卷三百九十張大經(jīng)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11954.
[38]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六十一紹興二十年(1150)夏四月壬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3:3046-3047.
[39]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十一版籍類二·官莊田[M]//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元方志叢刊: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7884.
[40]朱熹.朱熹集:卷二十九與趙尚書論舉子田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226.
[41]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四紹興元年(1131)五月辛酉[M].北京:中華書局,2013:946.
[42]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五之一九天禧二年(1018)五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7:474.
[43]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六十二熙寧八年(1075)夏四月戊辰[M].北京:中華書局,2004:6398.
[44]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五元豐三年(1080)六月癸卯[M].北京:中華書局,2004:7422.
[45]鄭之清.安晚堂詩集:附卷一李之鼎.安晚堂集輯補·靈芝崇福寺?lián)苜n田產(chǎn)記[M]//王德毅.叢書集成續(xù)編:第16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330.
[46]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三十元豐五年(1082)十月乙丑[M].北京:中華書局,2004:7956.
[47]汪藻.靖康要錄: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19.
[48]徐松.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二之一六元豐元年(1078)五月十四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4750.
[49]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九十七元祐二年(1087)三月[M].北京:中華書局,2004:9685.
[50]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卷三十財用門一·經(jīng)總制·場務式·提點刑獄司申起發(fā)收支經(jīng)制錢物帳[M]//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453-455.
[51]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卷三十七庫務門二·給納·倉庫式·諸州申錢帛帳[M]//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582.
[52]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卷三十七庫務門二·給納·倉庫式·收支見在錢物狀[M]//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53]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卷四十八賦役門二·租稅帳·賦役式·諸州申夏秋稅管額帳[M]//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645.
[54]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卷四十八賦役門二·租稅帳·賦役式·諸州比較稅租狀[M]//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648.
[55]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卷四十八賦役門二·租稅帳·賦役式·轉(zhuǎn)運司比較稅租狀[M]//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649.
[56]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卷三十七庫務門二·給納·倉庫令[M]//楊一凡,田濤.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579-580.
[57]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五四之一七天圣三年(1025)十二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7:5746.
[58]楊渭生.兩宋文化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351.
[59]徐松.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一六政和三年(1113)閏四月二十七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1316.
[60]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五之四二乾道七年(1171)五月五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5429.
[61]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紹興七年(1137)二月癸丑[M].北京:中華書局,2013:2046.
[62]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五之四二至四三乾道七年(1171)五月五日[M].北京:中華書局,1957:5429.
[63]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三寺觀類一·僧寺[M]//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元方志叢刊: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8147.
[64]脫脫.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兵志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7:4934.
[65]徐松.宋會要輯稿:兵二二之三至四至和元年(1054)七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7:7145.
[66]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M].張建國,李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11.
[6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guān)于完善農(nóng)村土地所有權(quán)承包權(quán)經(jīng)營權(quán)分置辦法的意見[EB/OL].(2016-10-30)[2017-10-29].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10/30/c_1119815168.htm.
[6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17-10-29].新 華 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