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
圍繞著教育熱點話題,教育部新聞辦公室最近編寫了《2018教育熱點問題20問》。記者注意到,針對近期備受關注的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教育部正和其他部門聯(lián)合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將建立黑白名單制度,同時斬斷培訓機構與中小學招生的聯(lián)系。(《工人日報》)
“中國的孩子最累”,這一結論直指當前教育的弊端。累在哪?就校內而言,累在作業(yè)堆積如山;就校外而言,累在報不完的培訓班。課外培訓班用重復學習無情地剝奪了孩子們的快樂童年,也嚴重降低了學習效率,消磨了學習意志。近日,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印發(fā)《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決定聯(lián)合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為配合和指導這次行動,教育部專門編寫了《2018教育熱點問題20問》,一場聲勢浩大的課外培訓機構治理行動即將在全國展開。
政策高壓之下,不少課外培訓機構取消了與升學掛鉤的競賽,并對辦學條件、教師資質、培訓科目等進行自查完善。然而,課外培訓機構魚龍混雜,對其治理必須抓住重點,防止“一刀切”。筆者認為,對課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可以實行“抓大廢小”原則。一方面,對于那些有資質、有辦學規(guī)模的正規(guī)培訓機構,應當督促整改,規(guī)范辦學。那些沒有資質、以大量重復練習賺取利潤的小微輔導班、補習班,要堅決關停和取締。規(guī)模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查一次換一套馬甲,是這些小輔導班慣用的生存伎倆。在縣鎮(zhèn)乃至大城市,正是這樣的輔導班剝奪了孩子們的快樂。
對于課外培訓機構的治理,不能寄希望于家長捂緊錢袋子,需要政府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它的危害性。政策的執(zhí)行,最怕的是有人充當違規(guī)違法行為的“保護傘”,以及對違規(guī)違法行為置若罔聞。整治課外培訓班的呼聲喊了很多年,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是培訓班有多堅強,而是有關部門不愿意發(fā)力。只有相關部門積極作為,將紀律和規(guī)矩挺起來,才能使政策發(fā)揮出最大的治理效力。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日前表示:培訓機構可以搞各種培訓,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學、超綱教學,義務教育階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學科教學本是教師的職業(yè)任務,培訓機構卻越俎代庖,喧賓奪主,正如陳寶生所說的,“培訓機構炫耀的培訓成績單、廣告、廣告詞,很多都是雞湯加忽悠。雞湯喝得眾人醉,錯把忽悠當翡翠”,而忽悠和“雞湯”背后的所謂教學,大多是重復學習和超前教學,粗淺低效。“不看療效看實效”,不少培訓機構開辦的目的不是辦教育,而是賺錢,這正是當前媒體所批的“假教育”“偽教育”的本質特點。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破壞正常教學秩序,損害學生教育權益和身心健康,這樣的培訓機構理應關停。
政策的執(zhí)行,務必用切實的措施促使培訓市場重新洗牌。要制定具體可行的培訓機構違規(guī)違法辦學“負面清單”,敦促、監(jiān)督和指導有資質、有辦學規(guī)模的培訓機構立志于輔助性教學、個性化教學和素質培訓。要借這次專項治理行動給教育培訓降溫,使教育培訓回歸到理性和有序的軌道上,確保絕大部分學生不再在課外培訓上增加課業(yè)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