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庭付,張典勇,馬瑞芳,周大云
(浙江麗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323000)
菜豆是麗水市主要高山蔬菜品種之一,年播種面積4 550 hm2,產量 9.2萬t,利用高山氣候條件,從7中旬開始采收至9月下旬結束,最遲可達10月上旬,通過再生栽培技術,采收期從一般栽培模式的40 d左右延長至70 d左右,產量提高100%以上,667 m2平均產值超萬元以上,成為麗水等高山菜農重要的增收產業(yè)。但是,隨著多年的種植,連作障礙發(fā)生日益嚴重,導致產量下降、品質降低。于2017年5~10月選擇菜豆不同前作蔬菜,并研究其對土壤環(huán)境、菜豆生育期和產量的影響,為菜豆不同輪作模式緩解連作障礙提供依據(jù)。
試驗設在浙江麗水市龍泉市屏南鎮(zhèn)塘鋪村高山蔬菜產業(yè)化基地,海拔900 m,供試田塊均在同一個基地內,選擇菜豆與水稻、甜玉米、芋艿等作物輪作后種植菜豆。
供試菜豆品種為麗蕓2號,2017年5月19日直播,畦面連溝寬1.5 m,每667 m2溝施三元復合肥50 kg、鈣鎂磷肥20 kg,開始采收后每隔10 d施1次肥,每次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10 kg,共施5次合計50 kg。
試驗以3種輪作模式為3個處理,以菜豆—菜豆連作為對照,處理1,甜玉米—菜豆輪作;處理2,芋艿—菜豆輪作;處理3,水稻—菜豆輪作。
每個處理抽取200株,分別記錄統(tǒng)計生育期、病發(fā)情況、產量。試驗前對每塊處理土壤pH值以及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全氮、總砷、總汞、鉛、鎘、總鉻等含量進行檢測。
對不同地塊的土壤理化性狀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表1),pH值處理3最高,處理1、2和CK土壤酸化嚴重,pH值小于4.5;有效磷養(yǎng)分含量中,CK最高,達0.62 g/kg,處理2最低,為0.18 g/kg;CK的有機質和全氮含量最高,分別為96.30、4.24 g/kg;在重金屬殘留方面,處理3的重金屬砷、汞、鉛、鉻含量均低于其他處理,在殘留超標方面,全部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砷、汞、鉻、鎘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試驗結果表明(表2),3個處理與對照的出苗期和伸蔓期沒有差異;開花期中,處理3最遲;處理2盛采期最遲,比處理3和CK遲4 d,比處理1遲5 d;采收結束時間也有差異,處理3最早,處理1最晚;各處理結莢期與始收期差異不大。
表1 不同處理土壤養(yǎng)分、重金屬成分分析
表2 不同種植模式對菜豆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3可知,前期產量CK最高,達330.20 kg,處理1最低,為151.60 kg;后期產量比較中,CK最低,為231.75 kg,處理3最高,達338.25 kg;處理3的總產量最高達645.45 kg,其次是處理2和CK,處理1產量最低。
通過對菜豆不同種植模式下試驗結果分析表明,菜豆連作條件造成土壤酸化,氮、磷、鉀含量積累過量,從而影響生育期和產量等指標;而種植多年的菜豆與水稻輪作效果明顯,能夠降低土壤酸化程度,減輕富余養(yǎng)分的過量積累,產量增加明顯。
表3 不同種植模式對菜豆產量的影響
在不同輪作模式中,菜豆與甜玉米輪作的產量最低,這與其他學者研究不一致,同時,本試驗所研究的試驗田塊不在同一塊田間,這也可能導致本試驗結果有所誤差,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