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明
肥胖不僅僅是單純性的身體脂肪含量過多,而且是一種以身體脂肪含量過多為主要特征的、多病因的、能夠合并多種疾患、給健康帶來風險的慢性病。肥胖會誘發(fā)多種疾病,尤其是到了中年時期,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會相繼出現。肥胖已成為日趨嚴重的全球性流行病,因此在早期控制體重,治療肥胖是十分必要的。肥胖不僅僅會影響人們的形態(tài)美,同時也會讓很多人的心理產生負擔,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在校女大學生已經進入生長發(fā)育的最后階段,這個階段的生長發(fā)育是否正常,體型是否勻稱和健美,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否形成,都將會對其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就業(yè)與擇業(yè)及以后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平頂山學院女生的肥胖現狀,探討其形成原因,為在校女大學生的減肥和科學的健身提供依據十分必要。
2.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平頂山學院149名女生作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檢索,期刊網查詢,圖書館查閱資料等方式,查閱了國內有關高校大學生兼職現狀的論文及文獻資料,為本課題積累并提供詳實的資料來源和論據。
2.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網上收集資料,結合研究實際需要設計出調查問卷,并通過了信度和效度檢驗,然后向平頂山學院在校女大學生隨機發(fā)放150份問卷調查,發(fā)放方式為現場發(fā)放不記名現場回收。回收149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問卷149份,有效率99%。
2.2.3 測量法
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對被調查者進行身高體重以及腰臀圍的測量,測量腰圍、臀圍時,調查對象直立,雙臂自然下垂,雙腳分開25-30cm,以腋中線肋弓下緣和髂骨前上嵴連線中點的水平圍度為腰圍,臀部最突出位置測量度為臀圍,各項指標均測量了3次,取平均值,讀數精確至0.1cm。以腰圍比臀圍計算腰臀比。讓他們如實填寫數據,并根據統(tǒng)一的計算方法來進行肥胖度的統(tǒng)計。
2.2.4 數理統(tǒng)計法
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到的數據,運用Excel進行統(tǒng)計處理,所有數字都保留兩位有效數字,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現。
3.1 平頂山學院女生肥胖現狀調查
肥胖是脂肪在體內積累過量的表現,在肥胖診斷實踐中,目前最常用的檢測肥胖的指標為肥胖度、體質指數(BMI)和腰臀圍比值(WHR)。肥胖度(%)=[實際體重(kg)/標準體重(kg)-1] ×100%,可用來判斷肥胖程度,標準體重是以身高為基準的體重,一般認為,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 ×0.9或標準體重(kg)=[身高(m)]2×22。體質指數(BMI)是體重(kg)與身高(m)平方的比值,既BMI=體重(kg)/身高2(m2),22是體質指數的最佳值,是肥胖診斷指標之一,有學者認為此標準適用于成年人。由于肥胖度和體質指數都是用身高與體重的比值重來反映肥胖程度的,本文在方法選擇上擇其一選擇BMI。脂肪堆積的部位會影響人體患病的危險程度。腰腹脂肪堆積的肥胖患者患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和中風的危險性更高。因此,腰臀圍比值是以脂肪分布來評價患病幾率的一種簡便方法,女性的腰臀圍比值超過0.8,患病率就會大幅增加,女性大于或者等于0.85,就必須實施減肥。(由于國內研究一般都采用BMI,本研究為了便于數據與國內相關數據做比較,大多情況用BMI進行統(tǒng)計,特殊情況用腰臀比進行具體分析。)
3.1.1 平頂山學院女生的體質指數的情況
表1 被調查者體質指數分布一覽表
由表1可知:平頂山學院女生中肥胖人數占3.35%,是所占比重最小的。全國城市女生肥胖檢出率為5.64%,平頂山學院女生的肥胖率明顯低于全國城市女生肥胖檢出率,略低于全國鄉(xiāng)村女生的3.78%的肥胖檢出率。平頂山學院女生超重人數占7.37%,低于全國超重檢出率城市女生的9.92%和鄉(xiāng)村女生的8.03%。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與平頂山學院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地勢高低起伏明顯,學生在上下課的途中被迫運動。雖然與全國情況相比,平頂山學院女生的肥胖與超重情況比較樂觀,但是,在被調查的人群中體質指標達到超重和肥胖的有16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0.7%,平頂山學院今年大概在校女大學生總人數為9000左右人,按照10.6%的比例計算,超重和肥胖的人數依舊是個不小的數字。由此可見肥胖對平頂山學院在校女生來說依舊是個不小的威脅,需要引起相關的重視。
3.1.2 平頂山學院女生腰臀比的情況
由于BMI是全身性肥胖的評價指標,對體脂分布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因此,在判定肥胖時BMI存在不足,有可能掩蓋肥胖的相關危害。腰臀比正是因為可以反映腹內脂肪量而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肥胖測量指標,判斷中心型肥胖(指脂肪主要聚集在腰腹部的腹型肥胖)需要簡易有效的人體測量指標,腰圍是其中之一,腰圍可以間接反映腹部皮下脂肪網膜和內臟及其外周脂肪沉積,二者均與胰島素抵抗有關,并且對于向心性體脂積聚估測的準確率比BMI更高,而且腰圍對于疾病危險的單獨預測作用比BMI更精準。
表2是對平頂山學院女生的腰臀比進行測量的統(tǒng)計結果。可知正常的人數為65.1%明顯低于BMI得出的86.5%,超重的人數占27.5%明顯高于BMI得出的7.37%。而偏輕人數的比例4.05%明顯高于BMI得出2.68%的結果??梢缘贸銎巾斏綄W院女生體脂過量肥胖情況更為嚴重,腰部脂肪堆積情況不容樂觀,體脂分布不合理。
表2 被調查者腰臀比分布一覽表
3.2 平頂山學院女生肥胖現狀的影響因素調查
3.2.1 飲食結構對平頂山學院女生肥胖的影響與分析
表3 不同體重人群的早餐的情況對比
由表3可知,平頂山學院女生不同體質的人群對早餐重視程度都不夠,而超重與肥胖人群對早餐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正常體重的人群有一半女生選擇按時吃早餐,而超重與肥胖者只有12.5%選擇按時吃早餐,與不吃早餐所占比重一樣大,近一半人很少吃早餐。正常體重人群在很少吃和不吃上所占比重相對較小。
表4 不同體質人群的晚上加餐習慣
表4反映的是在晚上女生進行加餐習慣的情況,在經常性加餐的選擇上超重與肥胖者占43.75%將近一半遠遠高于正常體重者,正常體重人群在偶爾加餐的選擇上所占比重55.81%高于超重與肥胖者,在從不加餐的選擇上超重與肥胖者的比重低于正常體重人群比重的一半。綜上所得,肥胖人群的加餐現象明顯高于正常體重的人群,加餐具有普遍性。晚上加餐,極易造成身體肥胖,夜間所吃的東西絕大多數會轉化成脂肪,增加身體負擔。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對身體的正常發(fā)展有很大的不良影響。
表5 不同體質人群每天吃飯的喜好
從表5可以看出平頂山學院的女生的日常選擇食物的種類單一,主要集中在米飯和面食上,對蔬菜水果、蛋奶類利用率較低。這也是平頂山學院一部分女生偏瘦,平頂山學院女生整體超重與肥胖情況低于全國統(tǒng)計結果的一個原因。正常體重的女生人群在食物的選擇上比較合理,結構也相對較合理。但是超重與肥胖的女生往往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選擇食物,不注意合理的飲食搭配,對飲食全面合理認識不足,在各種肉類與油炸食品的選擇上居多。飲食結構的不規(guī)律與不合理,高脂肪和高糖膳食使熱能攝入超過機體的需要,造成熱能不平衡,額外的熱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體內存儲,導致肥胖。
3.2.2 運動時間及強度對平頂山學院女生肥胖的影響
表6 平頂山學院女生不同體重人群每周鍛煉次數的情況
表7 平頂山學院女生不同體重人群每次鍛煉時間
由表6和表7可知,平頂山學院女生運動次數和時間明顯不足。超重與肥胖人群50%每周鍛煉一次,僅僅是限于每周一節(jié)的體育課,更甚于對于一部分肥胖人群來講體育課形同虛設,根本起不到鍛煉身體的作用。正常體重人群每周的鍛煉次數要明顯多于超重與肥胖人群。在鍛煉時間上一半以上的超重與肥胖人群運動時間不超過20分鐘,而一般身體運動達到30分鐘以上才會消耗到身體內部的脂肪,低于20分鐘對于鍛煉效果的影響不大,達不到有氧運動的要求。正常體重人群大部分運動時間集中在2060分鐘。體育系女生因為所學課程安排,其運動時間長、運動強度大、運動次數多。但是其他院系大多同學不太重視體育運動,而有氧運動對控制人體體重,預防肥胖性疾病的發(fā)生有重要作用。可見缺乏體育運動成為影響平頂山學院女生肥胖的一個主要原因。進入大學以后,對很多的在校大學生來說已經沒有了沉重的升學壓力,對于體育課很多學生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他們的運動動機僅限于應付大學生健康測試,而該測試相對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講容易通過,學校對這部分的要求相對沒有專業(yè)課要求嚴格。這就見接的造成了其中以女生為主的對體育鍛煉比較松懈,也就必然導致其運動意向的逐漸下降。
3.3 結論
平頂山學院女生的肥胖率較低。平頂山學院女生中肥胖人數占3.35%,是所占比重最小的。平頂山學院女生的肥胖率明顯低于全國城市女生肥胖檢出率5.64%,略低于全國鄉(xiāng)村女生的3.78%的肥胖檢出率。平頂山學院女生超重人數占7.3%,低于全國超重檢出率城市女生的9.92%和鄉(xiāng)村女生的8.03%。雖然與全國情況相比,平頂山學院女生的肥胖與超重情況比較樂觀,但是,在被調查的人群中體質指標達到超重和肥胖的有16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0.6%,平頂山學院今年大概在校女生總人數為9000左右人,按照10.6%的比例計算,超重和肥胖的人數依舊是個不小的數字。又通過對腰臀比的測量與計算,得出超重人群占27.5%,肥胖人群占2.68%。在校女大學生的肥胖問題應引起學校有關部門的重視。
平頂山學院女生形成肥胖的原因是多樣的。飲食不規(guī)律,平頂山學院女生不同體重的人群對早餐的重視程度都不夠,肥胖人群的加餐現象明顯高于正常體重的人群。運動次數和時間明顯不足,缺乏足夠的體育運動也是造成在校女生肥胖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鄧樹勛,王建,喬徳才主編.運動生理學第二版[M].肥胖與體重控制.2009,6:286-288.
[2] 賈偉平,陸俊茜,項坤三等.簡易體脂參數估測腹內型肥胖的可靠性性評價[J].中化流行病學雜志.2002,23(l):2023.
[3] 李蕾,陳文鶴.肥胖癥與運動減肥的研究進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3):7274.
[4] 丁慶龍.大學生肥胖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第35卷第2期,2010年4月:3132.
[5] 于芳,巫國貴.大學生超重、肥胖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