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將復雜問題(或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問題(或圖形)從而順利解決問題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事實上,初中幾何中包括中考試題中很多多邊形問題最終都要以三角形為“落腳點”.因此,熟練掌握及能運用三角形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從一道課本例題出發(fā),以“設計”“生長”“探究”變式追問的過程為線索,討論三角形相關知識在解決系列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課本例題】如圖1,在矩形ABCD中,AB=6cm,BC=12cm,點P從點A出發(fā)沿AB以1cm/s的速度向點B移動;同時,點Q從點B出發(fā)沿BC以2cm/s的速度向點C移動.幾秒鐘后△DPQ的面積等于28cm2?
【分析】設xs后△DPQ的面積為28cm2,則AP、PB、BQ、QC的長度可分別用含x的代數式表示,從而Rt△DAP、Rt△PBQ、Rt△QCD的面積也都可用含x的代數式表示,于是可以列出方程.
【變式追問】老師把這個圖形進行了改編,打算從簡單的直角三角形入手,放手讓同學們設計或提出一些問題,下面老師就把那節(jié)課生成的好問題在這里作一個分享,期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一、設計
如圖2,在Rt△ABC中,∠ABC=90°,AB=6cm,BC=12cm,點P從點A出發(fā)沿AB以1cm/s的速度向點B移動,同時,點Q從點B出發(fā)沿BC以2cm/s的速度向點C移動,時間為t.嘗試設計或提出一些問題.
【解讀】在這個情境中存在著許多量是隨著點P、Q的運動而變化的,如線段AP、PB、BQ、CQ、PQ的長度;△PBQ的面積、周長;線段PQ位置變化等.
(1)當PQ=[42]時,求時間t的值.
(2)當△PBQ的面積為8cm2時,求時間t的值.
(3)記△PBQ的面積為S1,直接寫出S1關于t的函數關系式,并求出S1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4)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PQ∥AC?若存在,求出時間t的值;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析】由題意可知:AP=t,PB=6-t,BQ=2t,CQ=12-2t.
(1)在Rt△PBQ中,PQ2=PB2+BQ2,所以([42])2=(6-t)2+(2t)2,解得t1=[25],t2=2.
(2)由面積公式,得[12](6-t)2t=8,解得t1=2,t2=4,所以,存在t=2或4,使得△PBQ的面積為8cm2.
(3)S1=[12](6-t)2t=-t2+6t=-(t-3)2+9,所以,S1的最大值為9.
(4)當PQ∥AC時,則有△BPQ~△BAC,于是有[BPBQ]=[BABC]成立,則[6-t2t]=[612],得t=3.
二、生長
如圖3,以AB、BC為邊補成矩形ABCD,連接DQ、DP.
(5)當DQ⊥PQ時,求時間t的值.
(6)求時間t的值,使得△DPQ是直角三角形.
(7)當△PBQ與△DCQ相似時,求時間t的值.
(8)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DPQ與△PBQ、△DCQ三個三角形兩兩相似?若存在,求出時間t的值;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9)連接AC,分別交DQ、DP于點M、N,若M、N是AC的三等分點,求時間t的值.
【解析】(5)當DQ⊥PQ時,則有△PBQ~
△QCD,于是有[BPBQ]=[QCCD]成立,[6-t2t]=[12-2t6],t1=[32],t2=6,當t=6時,△PBQ、△QCD不存在,但要考慮t=6時,點Q與點C重合,點P與點B重合,也有DQ⊥PQ成立.故t1=[32],t2=6.
(6)△DPQ是直角三角形,顯然有三種情形,要分類討論:
①若∠DPQ=90°,t=0;②∠DQP=90°,t1=[32],t2=6;③∠PDQ=90°,不存在t的值.綜上所述:當t=0、[32]、6時,△DPQ是直角三角形.
(7)當△PBQ與△DCQ相似時,由于對應關系的不確定,也要分類,緊扣∠B=∠C=90°這一重要條件,直角的兩邊對應成比例建立關系式:[PBBQ]=[CQCD]或[PBBQ]=[CDCQ].[6-t2t]=[12-2t6],t1=[32],t2=6(舍去);[6-t2t]=[612-2t],t1=9-[35],t2=9+[35]>6(舍去).綜上所述,當△PBQ與△DCQ相似時,t=[32]、9-[35].
(8)有了前面的經驗積累,我們知道△PBQ、△DCQ相似時時間t的值,而且都是直角三角形,所以△DPQ必須為直角三角形,由(6)可知,t=0、[32]、6,當t=[32]時,PB=4.5,BQ=3,△PBQ~△QCD,相似比為PQ∶DQ=BQ∶CD=3∶6=1∶2,但在△PBQ中,PB∶BQ=4.5∶3=3∶2,所以PB∶BQ≠PQ∶DQ,故△DPQ不與△PBQ、△DCQ相似,所以時間t的值不存在.
(9)如圖4,若M、N是AC的三等分點,則由△QCM~△DAM可知[CQAD]=[CMAM],[12-2t12]=[12],t=3;同理,由△PAN~△DCN可知[APCD]=[ANCN],[t6]=[12],t=3.反之,當t=3時,也有M、N是AC的三等分點成立.
圖4
三、探究
如圖5,在矩形ABCD中,以PQ為一邊作正方形PQEF(按逆時針方向),借助幾何畫板,隨著點P、Q的運動,又有了新的發(fā)現:
(10)正方形PQEF的面積為S2,直接寫出S2關于t的函數關系式,并求正方形PQEF面積的最小值.
(11)連接CE,①當△CEQ的面積為10時,求時間t的值;②求證:CE=EF.
(12)連接CE、DE,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DCE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時間t的值;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13)當AC平分正方形PQEF的面積時,求時間t的值.
【解析】(10)正方形PQEF的面積為S2=PQ2=(6-t)2+(2t)2=5t2-12t+36=5(t-[65])2+[1445],所以當t=[65]時,S2的最小值為[1445].
(11)①如圖6,作EH⊥BC于點H,容易證明△PBQ≌△QHE,那么,EH=BQ=2t,于是△CEQ的面積可表示為[12]QC·EH=[12](12-2t)2t=t(12
-2t),則有t(12-2t)=10,t1=1,t2=5.
②由①可知,△PBQ≌△QHE,那么QH=PB=6-t,CH=(12-2t)-(6-t)=6-t,則QH=CH,又因為EH⊥BC于點H,所以CE=EQ=EF.
(12)分類討論:①若CE=CD,如圖7,而CE=QE=PQ=[5t2-12t+36],CD=6,于是便有[5t2-12t+36]=6,解得:t1=0,t2=[125];②若EC=ED,作EJ⊥CD,垂足為點J,如圖8,由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可知:CJ=[62]=3,EH=2t,而CJ=EH,則3=2t,t=[32];③若DE=DC,延長HE交AD于點G,如圖9,有DE2=DG2+EG2=CD2,則(6-t)2+(6-2t)2=62,解得t1=[65],t2=6,當t=6時,點C、D、E三點共線,不存在△DCE,所以t=6舍去,故t=[65].
(13)當AC平分正方形PQEF的面積時,則AC必定經過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連接EP交AC于點O,則O點是EP的中點,設EH交AC于點M,容易證明:△APO≌△MEO,于是,EM=AP=t,而EH=2t,則MH=t,由MH∥AB,有[MHCH]=[ABBC]=[12],[t6-t]=[12],解得t=2.
【點評】經歷上述問題的探究,希望同學們進一步體會方程與函數的關系、變中不變、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解決策略,尤其關注問題之間的相互關聯,看似“并列式”問題,實則要“遞進式”分析思考求解.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