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偉
魯迅有出色的美術設計功底。除北大?;帐撬O計的之外,他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徽——十二章國徽的主要設計者。
十二章是古代禮服的常見章紋。據(jù)《尚書·虞書·益稷》記載,十二章始于有虞氏之時,它將傳說中舜帝時代的圖形加以引用和發(fā)展,最終形成十二種特殊的章紋,是故又稱“虞氏十二章”。宋朝蔡沈在《注尚書》中,對十二章紋作了詳細的解釋:“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zhèn)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山雞),取其文也;宗彝,虎、蜼(一種長尾猴),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yǎng)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辨也?!?/p>
另據(jù)《禮記·明堂位》的說法,十二章紋也有可能是上古華夏族圖騰融合的產(chǎn)物。其后這些章紋或繡或織,成為我國古代宮廷貴族的裝飾。
1912年8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欽點三位教育部薦任科長周樹人(魯迅,時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教育部僉事,主管社會文化、科學、美術等事宜)、許壽裳、錢稻孫研擬國徽圖案。由于清朝黃龍旗之故,單獨的龍被當時的大眾所厭惡,同時認為十二章包含了中華所有的美德,魯迅等三人故選擇有代表性的十二章作為國徽。
十二章國徽是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傳統(tǒng)禮服上的十二章紋是散落到衣裳各處的,沒有融合在一起;十二章國徽則非常緊湊,顯然是參考了西方國徽、章紋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