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軍 王梓睿
近年古詩文學習受到高度重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guān)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印發(fā)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這些重要文件都明確指出要把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并系統(tǒng)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大幅提升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nèi)容的比重。古詩文作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小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內(nèi)容。但由于古詩文與現(xiàn)代文語言形式不同,閱讀古詩文與閱讀現(xiàn)代文也應有所不同。在古詩文閱讀中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誦讀與朗讀一樣都是出聲讀,是在朗讀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閱讀古詩文,首先要誦讀。開始可以慢讀,但要字字咬準,之后速度逐漸加快,口中成聲。要讀出文章固有的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讀出韻律和美感。在讀準字音、讀準句讀的基礎(chǔ)上體察語氣、辨明語義、意會情感、讀出特點。
誦讀時應注重停頓。古代詩歌,尤其是近體詩,講究平仄、押韻,朗誦應注意把握其節(jié)奏。五言詩一般是“三頓”,二二一節(jié)拍或者二一二節(jié)拍,第一頓的時間較長,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逼哐栽娨话闶恰八念D”,二二二一節(jié)拍或者二二一二節(jié)拍,第二頓的時間較長,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p>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停頓有相同之處,比如主謂賓間、標點處應停頓等,但也有明顯差異之處。歸納起來有這么幾點:1.發(fā)語詞后的停頓。古人習慣用“若夫、且夫、蓋、噫”等發(fā)語詞,發(fā)語詞后應稍作停頓。如《赤壁賦》中的“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且夫”后應停頓,是由前文的敘述轉(zhuǎn)入思考。2.詞與詞之間的停頓。古代多單音節(jié)詞,少有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詞。比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此“于是”不同于今天的“于是”,是“于”和“是”兩個詞,因此,“于”與“是”之間應停頓。3.成分省略處應停頓。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后省略了賓語“之”,應停頓,使句子意思更明確等。把握了這些停頓,也就把握了文句意義,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
誦讀時還要特別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法不同,聲調(diào)不同,表現(xiàn)出的思想感情也大相徑庭。比如《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重音表達必須準確,否則影響情感的理解。如果前句作重音,語調(diào)高昂,偏重突出作者超然物外的高尚情志;如果后句作重音,氣勢加強,側(cè)重突出作者豁達樂觀的灑脫情懷。不同的讀法,體會到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因此,誦讀時要深入理解和體驗,達到“如出吾之口,如出吾之心”的境界。
這樣全神貫注讀幾遍,讀熟了,先放下,過幾天,再讀幾遍,直到爛熟于心,自然成誦。熟讀成誦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語感,積累文言詞語、句式和表達方法,久而久之,可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黎錦熙先生所言:“古詩文若能貫徹‘口到,自然‘聲入心通,既得于‘心,而應于‘手,故亦促進其寫作。”
據(jù)調(diào)查,學生閱讀古詩文的一大障礙就是詞匯難理解。事實上,漢語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只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方法,且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的毅力,就可以克服這一難題。閱讀古詩文要遵循規(guī)律,掌握常用詞匯。
1.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巴佟笔恰氨居衅渥帧眳s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一般認為,通假字的產(chǎn)生可能是由于書寫或抄書的人一時筆誤,寫了音同或音近的別字,或是因地方習慣而寫了另一個字。后人見古人有先例,便跟著寫,約定俗成,別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學會辨識通假字,對閱讀古詩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與本字的聯(lián)系有以下幾種情況:(1)讀音相近或相同。如“孰為汝多知乎”中,“為”通“謂”,“知”通“智”。(2)聲母或韻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應”中,“亡”通“無”。(3)形旁或聲旁相同。如“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尊”通“樽”,通假字在古詩文中相對較為固定,積累到一定量,閱讀起來就容易。
2.一詞多義
要養(yǎng)成根據(jù)語境正確推斷實詞詞義的習慣。語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對詞義具有制約和提示作用。一般來說,不管一個詞有多少義項,在具體的語境中只能有一個確定的含義。因此,必要的知識儲備與較強的語境意識結(jié)合起來,就是我們“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關(guān)鍵。所以,平時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識積累,閱讀古詩文時要細心體察語境,要力戒孤立、片面。例如,“君子”一詞的意思,在《關(guān)雎》《論語》《愛蓮說》中有何不同,與“謙謙君子”“正人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君子”又有何不同,就值得推究。
3.古今異義
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于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xiàn)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于古義。如“妻子”,古代指老婆和兒子,現(xiàn)在就專指老婆。(3)詞義轉(zhuǎn)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yōu)楸硎玖硗獾氖挛铩H纭盃奚癫?,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xiàn)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再如“無論”,今義是關(guān)聯(lián)詞,古義“無”和“論”兩個詞,意為是“更不用說”。(4)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短淺,而現(xiàn)在則是個十足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道德品行惡劣。
4.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如劉禹錫《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雨”本為名詞,表示“雨水”,這里臨時改變了詞性,用作動詞,作謂語,表示“下雨”。又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中“堅”和“銳”本是形容詞,這里也臨時改變了詞性,充當名詞,作賓語,表示“堅固的鎧甲”和“鋒利的武器”。這種現(xiàn)象就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常見情況有: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名詞作狀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等,閱讀古詩文應特別注意,靈活變通,否則語意不通。
此外,文言虛詞也是閱讀應該注意的一個內(nèi)容。常見的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代詞、連詞、介詞、嘆詞和助詞等。文言虛詞很多,但常見者主要有:而、何、乎、乃、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則、者、之等。虛詞的意思和用法也需要多積累??傊?,對常用詞的學習,要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反復推敲,用心思考。
古詩文是古代人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承載著古代文化,往往涉及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掌故、風俗習慣以及古代的醫(yī)藥、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了解相關(guān)的古代文化常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詩文。有些文章看似簡單,但如果不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識,理解起來就會有偏頗和困難。比如,《陋室銘》中的“絲竹”,今義是“絲”和“竹”,但在古代指音樂,“案牘”本意是書桌和木片,但在古代常指官府文件。如果不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很簡單的兩個詞匯就會鬧出笑話。再比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加冠”就不是戴帽子的意思,而是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又如“太學”是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專門學校。如果不了解古代文化常識,閱讀文章肯定有困難。因此,平日要有意識地積累古代文化常識,為獨立閱讀古詩文打下良好基礎(chǔ)。
積累古代文化常識有兩條途徑。
一是跟隨教材學。隨著古詩文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比重增大,古代文化常識也會越來越多。課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通常有注釋,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會補充。因此,扎扎實實跟著教材學習,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比如,“楊柳”這個意象,我國古人通常用于表達對離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通過學習柳永《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懂得這一文化常識后,理解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等詩句就容易多了。古詩文中的格律、意象、典故、歷史等,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古詩文意義的生成與理解。
二是閱讀文化常識專著。對于剛開始閱讀古詩文的學生,可以找來文化常識的專著看。這類書籍通俗易通,閱讀起來沒有語言障礙,可以在較短時間內(nèi)對我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概況有個整體感知,當閱讀古詩文遇到相關(guān)問題的時候,再去查閱,久而久之就熟悉了。王力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將我國古代文化常識分為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14個重要方面,事例豐富,內(nèi)容齊全,分類科學,可以參閱此書,對擴大了解、加深理解、幫助記憶古代文化常識大有裨益。古代文化常識豐富而零散,平日應用心留意,耐心積累。古代文化常識雖然內(nèi)容繁雜,但如果能分門別類,有條不紊地記憶,一定能化繁為簡,積少成多,為閱讀古詩文提供文化常識方面的儲備。
古詩文是學習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尤其文言,它是形成現(xiàn)代漢語正確語感的一個重要源泉。通過閱讀古詩文,中小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感受古詩文的音韻美與意蘊美,也才能真正走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殿堂,領(lǐng)略先賢的精神風采,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責任編輯:肖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