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軍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勘查研究總院,北京 100041)
白音烏拉礦區(qū)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蘇尼特左旗滿都拉圖鎮(zhèn)西北35km處,大地構造分區(qū)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系華力西中晚期地槽褶皺帶東蘇-西烏復向斜白音塔拉坳陷,礦區(qū)構造復雜程度屬簡單類型。礦區(qū)面積362.3km2,煤炭資源儲量52.2億t,埋藏深度80~430m;研究區(qū)內(nèi)煤層賦存于白堊系下統(tǒng)巴彥花組中段(K1b2),該巖段厚度276.80m,主要可采煤層為6#煤層。6#煤層平均厚度超過20m,含煤性好。區(qū)內(nèi)煤質為中灰、中硫、特低磷褐煤。本區(qū)煤層總體變化趨勢:礦區(qū)中心煤層厚度較大,夾層少,煤層結構較簡單;沿走向向SW方向煤層急劇變薄尖滅,NE方向煤層分叉,緩慢變薄,煤層夾層增多,結構較為復雜。以下通過對6煤層煤巖煤質資料的分析,研究其煤質特征及其變化規(guī)律,并指出其液化性能。
研究區(qū)6#煤層為褐色或黑褐色,條痕為淺棕色或深棕色,弱瀝青光澤,參差狀斷口,硬度小,塊狀構造,易風化,見風后有干縮裂紋。煤巖宏觀組分多以暗煤為主,半暗-暗淡型煤,平坦狀及參差狀斷口,內(nèi)生裂隙發(fā)育,見有方解石、黃鐵礦薄膜,敲擊易生成棱角小塊。鏡煤和絲炭多以較大透鏡體和線理狀夾在暗煤之中。顯微煤巖組分以鏡質組最多,大都在50%以上,最高達到82.20%。惰性組次之,殼質組相對較少,礦物組分主要是黏土礦物,含量很低(表1)。
該煤的鏡質組最大反射率0.282%~0.308%,隨煤層埋深的增加,鏡質組最大反射率逐步提高,煤的變質程度逐步加深,符合煤的深成變質規(guī)律。煤的變質階段屬于0階段,相應的煤類為褐煤。
本次研究對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煤巖煤質資料和部分勘探地質報告等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了清潔利用指標分析(表2)。
表1 6#煤巖組分鑒定成果統(tǒng)計表Table 1 Statistics of coal lithotyp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表2 煤層主要化學性質Table 2 Main coal chemical properties
(1)水分(Mad)。6#煤層原煤水分(Mad)含量為6.67%~26.96%,平均13.32%;浮煤水分(Mad)含量為7.03%~26.07%,平均13.28%;由分布圖可以看出,原煤、浮煤水分均分布在8.0%~20%,可見洗選對該礦區(qū)煤中水分影響不大。依據(jù)煤中全水分分級(MT/T850-2000)標準,屬中等-中高全水分煤(MM-MHM)(圖1)。
圖1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水分分布Figure 1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2)灰分(Ad)。6#煤層原煤灰分(Ad)產(chǎn)率為1.76%~55.09%,平均15.89%,浮煤灰分(Ad)灰分產(chǎn)率為4.45%~21.85%,平均10.07%。按GB/T15224.1—2010《煤炭質量分級第一部分:灰分》中煤炭資源評價灰分分級,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原煤主要為低灰分煤,少量中灰煤。經(jīng)過洗選之后,灰分有明顯的下降,灰分含量主要分布在>10%~20%,平均值降低為10.07%,接近特低灰分煤(圖2)。
圖2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灰分分布Figure 2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ash content distribution
圖3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灰分平面分布圖Figure 3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ash content distribution plan
6#煤層灰分在平面上大部分分布在16%~20%,但在礦區(qū)南部的芒來露天礦大部以及烏蘭備用區(qū)的北部出現(xiàn)了灰分的降低,該區(qū)域灰分含量主要分布在12%左右(圖3)。
(3)揮發(fā)分(Vdaf) 6#煤層原煤揮發(fā)分(Vdaf)產(chǎn)率為36.69%~78.51%,平均54.41%,按MT/T 849-2000《煤的揮發(fā)分產(chǎn)率分級》,礦區(qū)內(nèi)主要為特高揮發(fā)分煤。經(jīng)洗選后,浮煤揮發(fā)分(Vdaf)產(chǎn)率洗選前后基本保持不變(圖4)。
圖4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揮發(fā)分分布Figure 4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volatile matter content distribution
在平面圖上,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揮發(fā)分在礦區(qū)北部的賽漢井田、賽漢塔拉井田以及礦區(qū)南部的烏蘭備用區(qū)煤的揮發(fā)分主要分布在50%以下,在礦區(qū)中部的芒來露天礦、沙爾井田煤的揮發(fā)分以大于50%為主,總體上表現(xiàn)為中部高于南部以及北部(圖5)。
圖5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揮發(fā)分平面分布圖Figure 5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volatile matter content distribution plan
(4)氫碳原子比(H/C)。6#煤層原煤氫碳原子比0.53~1.24,主要分布在0.70~0.85,平均值為0.76(N=120)(圖6、圖7)。
圖6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H/C分布Figure 6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H/C distribution
圖7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H/C分布圖Figure 7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H/C distribution plan
(5)全硫。6#煤層原煤全硫(St.d)硫分含量為0.2%~11.2%,平均為1.92%,按GB/T15224.1—2010《煤炭質量分級第二部分:硫分》中煤炭資源評價硫分分級,巴其北礦區(qū)6#煤層主要為中硫煤;洗選后,浮煤全硫(St.d)硫分含量為0.08%~5.44%,平均1.60%,洗選后硫分含量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降幅不大,仍為中硫煤(圖8)。
圖8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硫分分布Figure 8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sulfur content distribution
從平面圖上看,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絕大多數(shù)區(qū)域硫分大于1%,總體表現(xiàn)為北低南高的趨勢, 其中烏蘭備用區(qū)的硫分主要以大于2%為主(圖9)。
圖9 白音烏拉礦區(qū)6#煤層硫分平面分布圖Figure 9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sulfur content distribution plan
從形態(tài)硫分布柱狀可以看出,本礦區(qū)全硫含量大于1%的煤中,硫的主要成分以黃鐵礦硫及有機硫為主,硫酸鹽硫含量極低;黃鐵礦硫和有機硫的占比隨著全硫含量的變化也有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在全硫含量為1.0%~3.0%的煤中主要以有機硫為主,黃鐵礦硫次之,并且隨著全硫含量的增加而有機硫減小,黃鐵礦硫增大;全硫含量大于3.0%的煤中主要以黃鐵礦硫為主,有機硫次之(圖10)。
圖10 白音烏拉礦區(qū)形態(tài)硫分布Figure 10 Bayan Ula mine area coal No.6 sulfur in different forms distribution
煤的可燃質由多種碳、氫化合物為主的有機物組成,其主要化學元素為碳、氫、氮、氧。6#煤層中原煤碳(Cdaf)含量在61.40%~86.22%,平均為70.52%;
洗煤在 38.64%~80.34%,平均為 69.47%。氫(Hdaf)含量原煤在 1.46%~7.15%,平均為 4.50%;洗煤在3.38%~6.32%,平均為 4.35%氮(Ndaf)含量原煤在 0.75%~1.64%,平均為 1.15%;洗煤在0.09%~2.08%,平均為 1.12%。氧(Odaf)含量原煤在 5.64%~34.88%, 平均為 22.00%; 洗煤在13.81%~54.30%,平均為 23.44%。
煤的直接液化是將煤在高壓、高溫和催化劑的作用下與氫反應,使之轉化為液體燃料的過程。適合液化的煤種類有:長焰煤、褐煤、氣煤等。前人的研究表明,液化用煤一般宜采用揮發(fā)分較高的煤[1-3]鏡質組平均最大反射率(Ro,max)0.3%~0.7%的煤大多適于液化,最佳為Ro,max0.5%左右[4-6]。揮發(fā)分越高越易液化,通常選擇揮發(fā)分大于35%的煤作為直接液化煤種。在總結前人對直接液化用煤指標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在本次研究中同項目組共同提出針對直接液化用煤的具體指標,其煤巖煤質指標見表3。
通過對主要可采煤層6#煤的巖煤質指標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區(qū)主要可采煤層中,原煤基本全部適合直接液化,經(jīng)洗選后部分指標有明顯的變化,更適合直接液化。研究區(qū)6#煤層煤質與接液化用煤評價指標體系表對比結果見表4。
通過表4對比得出,本次工作研究區(qū)內(nèi)6#煤層各項指標均符合直接液化標準,基本可作為直接液化用煤。
表3 適于直接液化用煤的煤巖煤質指標Table 3 Coal lithotype and coal quality indices propitious to direct liquefaction
注:H/C,以干燥無灰基表示;I為去礦物基
表4 研究區(qū)6#煤層煤質與接液化用煤評價指標體系表對比表Table 4 Comparison of coal No.6 from study area and direct liquefaction coa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table
注:H/C,以干燥無灰基表示;I為去礦物基
有機顯微組分中鏡質組含量為64.11%,惰質組含量為33.98%,含少量殼質組(1.91%);無機組分以黏土礦物為主。煤為中灰、中-中高硫、高熱值褐煤。煤的揮發(fā)份高,化學反應性好,有機硫含量一般在1%以上,適合煤的液化,但從煤巖組分來看,惰質組含量較高,對液化不利。
參考文獻:
[1]陳鵬.中國煤炭性質、分類和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455-479.
[2]舒歌平.煤炭液化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03:186-258.
[3]吳春來.煤炭液化在中國的發(fā)展前景[J].地學前緣,2005,3(1):309-313.
[4]秦云虎,李壯福,王雙美,等.華東地區(qū)液化煤資源評價指標及總體構成[J].中國煤炭地質,2009,21(6):14-16.
[5]王生維,李思田.撫順長焰煤的液化性能研究[J].煤炭轉化,1996,19(4):79-83.
[6]蔣立翔.煤質對煤液化效果的影響分析[J].煤質技術,2008(5):46-49.
[7]魏云迅. 神府礦區(qū)郭家灣勘查區(qū)煤質特征及液化性能[J].煤質技術.2017(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