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179-01
小學科學學科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小學科學學科內(nèi)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三條線索進行。
1.從培養(yǎng)學生個性品質(zhì)入手,開展感恩活動
優(yōu)秀的人才固然離不開高智商,但個性品格影響著一個人的成就,而課堂教學往往束縛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nèi)容。"他認為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因此,讓學生回歸生活,不局限于課堂、教室的學習,從而達到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良好個性品質(zhì)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的基礎,認真、有效地開展小學科學學科,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zhì)。
1.1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關心他人,關愛他人"的良好個性品質(zhì)。小學科學學科與其他課程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與活動,在實踐中形成積極的體驗,獲得真實體驗,獲得真實感受,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F(xiàn)在的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比較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個性張揚缺少內(nèi)含,只會為自己作想,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會關心他人。這些都是現(xiàn)代學生的通性,對長輩的辛苦勞動一點也不體諒。為了培養(yǎng)他們關愛別人,常懷感恩之心的良好個性品質(zhì),我們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
1.2 通過開展愛勞動、愛護自然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自然、愛勞動"的個性品質(zhì)。通過開展愛護環(huán)境,保護我們的家園等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愛勞動,社會責任感,講衛(wèi)生的良好個性品質(zhì),同時,讓學生參與到自然環(huán)境中,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讓他們走進大自然,在廣闊的天地里放飛心靈,去體驗、去熱愛去探索、去研究,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地了解,促進學生多當面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機械化,農(nóng)村的城市化轉型,土地越來越少,再加上家長的溺愛,學生參加勞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我班的學生其實對種植特別感興趣,總是會向我請教關于種植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可以抓住此機遇,開展一系列與種植相關的活動。例如《我種植,我快樂》、《無土栽培的探究》、《番茄的種植》、《水養(yǎng)植物的種植》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活動在我們班上開花、結果。教室里擺滿的都是孩子們親手種植出來的綠色植物。本學期種植的番茄也在同學們的悉心栽培下也結滿了紅紅綠綠的番茄。
2.從培養(yǎng)學生生活技能入手,開展生活體驗活動
由于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每個家庭的孩子也不多,更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yǎng),過分溺愛,使得這些學生在家中被視為"小皇帝"、"小公主"。過分的愛子之心使孩子沒有鍛煉自己、自我獨立的機會。家長為了孩子不受累,不讓孩子學干家務活、哪怕是孩子自己能干的事情也不讓干;另外,一些家長忽視了孩子在逐漸長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生怕孩子上學途中讓車撞著,長期為孩子當"隨行保鏢";怕孩子上課不會削鉛筆,總要先給孩子把鉛筆削好;怕孩子在學校當值日生會累壞,家長親自來到教室?guī)兔叩?;不少家長只求孩子考高分,其他生活上的事無論大小,統(tǒng)統(tǒng)替孩子包辦,因而養(yǎng)成了學生懶惰的習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談不上具有自我教育能力了。我們可以開展諸如《我是生活的主人》等主題活動,分別可以從自理服務和家政服務兩個方面著手,讓學生通過買菜、做飯、燒菜、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能夠在生活中堅持自己的事自己做;耐心地服務家人,有責任感;主動向家長學習家政技能;能夠堅持為家里提供適當?shù)募艺铡Mㄟ^活動,教育學生要注意家庭的清潔衛(wèi)生,做一個愛清潔、愛勞動的好學生,從而使學生做到"不會做的事學著做,會做的事?lián)屩?,讓學生在勞動鍛煉中進一步認識勞動的重要性。
3.從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入手,養(yǎng)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幼年和少年時期過著無憂無慮、心滿意足的生活的年輕人,在他們剛剛跨進獨立的勞動生活時,往往會感到精神頹喪,對前途失去信心。" 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筆直平坦的,如果從小缺乏磨練,將來一遇坎坷挫折,就會不知所措,難以承受,甚至頹唐、退縮,以至走入極端。日本一些學校把學生帶到荒無人煙的小島,在那里孩子自己生活幾天。孩子們自己搭住處、自己找水源、自己生火做飯,有時只能自己采集野果充饑,很值得我們借鑒。因此,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進行遠足訓練,創(chuàng)設困境,磨練意志;組織難度大一點的手工制作和技能比賽;組織同學自己粉刷教室、修理桌椅等?;顒觾?nèi)容設定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做好活動的策劃、準備好所需的材料、查找資料怎樣做才可以成功,計劃好做每件事情的步驟,怎樣做才會做得更美好、更理想等等,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會學會做計劃,學會運用材料,懂得與他人合,學生的情感、能力都會在活動中得到培養(yǎng)與提高。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生活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選擇《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我能行》的主題活動,可以從學習習慣最常規(guī)的細處入手,如:"找找"身邊的好習慣,"議議"養(yǎng)成好習慣的重要作用,"查查"自己和他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定出一份"好習慣承諾書"。引導學生去探究怎樣的書寫姿勢最正確、調(diào)查全校同學們的坐姿情況、如何解決坐姿不正確等等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書寫姿勢。其次還有預復習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等。這些都是同學們身邊的生活材料,隨手可得,學生感興趣,也方便開展活動,是不錯的活動資源。
我們在開展上面所述的活動中,可以利用好家長這個資源,請家長共同參與對孩子"生活習慣"和"生活技能"指導。通過"大手牽小手",要求家長在家耐心地教會學生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并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像鋪床疊被,洗衣、做飯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活動真正落到實處,讓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都對"生活習慣"和"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認同感。
活動主題就在生活中,細心挖掘,用心探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是開發(fā)好主題的基礎。但愿我們?nèi)巳硕寄茏龅?從自我出發(fā),關注生活",更好地引導孩子們開展更多更有意義的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