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衛(wèi)東 成嫣
天然纖維既是我國具有相對優(yōu)勢的農產品,也是纖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棉、麻、絲、毛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四大天然纖維,在服裝應用史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天然纖維被開發(fā)利用,天然纖維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
《天然纖維 術語》是纖維制造行業(yè)國家標準體系的基礎標準,于1989年首次發(fā)布,至今已有29年,由于標準的滯后,許多新開發(fā)的天然纖維沒有統(tǒng)一的命名和定義,造成了市場的混亂和推廣應用的障礙。因此,是我國纖維領域標準化建設中急需修訂的標準之一,該標準作為纖維產業(yè)領域標準化活動的基礎,其修訂為纖維產業(yè)領域標準體系奠定了基礎,對進一步規(guī)范天然纖維的名稱及定義非常必要,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11年12月30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達了《天然纖維術語》國家標準修訂計劃,由全國纖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由上海市質檢院纖檢所、中國纖維檢驗局、紡織工業(yè)標準化研究所等7家單位共同起草。
該標準是我國纖維領域的國家標準,也是后續(xù)纖維標準、紡織品標準制修訂的基礎,今后制修訂相關標準在纖維屬名的篩選上必須保持與該標準地位的統(tǒng)一。該標準同時遵循標準的“統(tǒng)一性、協(xié)調性、適用性、一致性、規(guī)范性”原則,并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注重標準的可操作性,該標準嚴格按照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guī)則》進行編寫和表述。
該標準修改采用國際標準ISO 6938—2012 Textiles-Natural fibres-Generic names and de finitions,鑒于ISO已經正式發(fā)布天然術語國際標準,許多具有國際影響的國際組織也發(fā)布了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被廣泛接受的相關標準,為促進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和我國纖維業(yè)的國際化進程,該標準在起草過程中堅持國際性原則,科學地吸收和借鑒已有的國際標準及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并慎重考慮中國天然纖維業(yè)的發(fā)展實情和特色,在國際化和符合國情上尋求良好的平衡。標準參考了美國材料與試驗協(xié)會ASTM D7641—2010《紡織纖維指南》以及德國標準化學會DIN 60001-1—2001《紡織纖維:天然纖維標準》等規(guī)范性文件,標準涵蓋兩項國外標準中主要的紡織用天然纖維。
為確保該標準出臺后在指導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平滑過渡,避免與已有習慣做法的沖突,該標準堅持實踐性原則,尊重已經形成并經過實踐檢驗的、被社會廣泛接受的天然纖維屬名及定義,在采用ISO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我國特有的紡織用天然纖維,如“木薯蠶絲”“樗蠶絲”“樟蠶絲”等纖維的屬名與定義。
表1 GB/T 11951—2018與GB/T 11951—1989比較
表2 GB/T 11951—2018與ISO 6938—2012的比較
在兼顧當前我國天然纖維業(yè)現(xiàn)實情況的同時,必須體現(xiàn)標準的前瞻性和引導性特點,考慮到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范化需求,增加了“竹纖維”,在屬名和定義的確定上具有引導作用。
GB/T 11951—2018與GB/T 11951—1989、ISO 6938—2012 的主要變化內容分別見表1和表2。
標準內容主要根據(jù)ISO 6938—2012標準起草,標準范圍修訂后與相應的ISO標準保持一致。
原標準中將動物纖維分為絲纖維和毛發(fā)纖維兩類,將“海絲”歸為絲纖維;而ISO 6938—2012標準中將動物分為絲纖維、軟體動物纖維、毛發(fā)纖維三類,將“海絲”歸為軟體動物纖維?!昂=z”是由一種大型咸水蛤蜊分泌的纖維,與絲纖維不盡相同,因此在新版標準中增加了“軟體動物纖維”,并將“海絲”歸在其中。
ISO 6938—2012標準作為國際標準,其起草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能夠較真實地體現(xiàn)世界主要地區(qū)對紡織用天然纖維的認識。新版標準根據(jù)ISO 6938—2012標準增加了“蒙加絲”[1]、“蕁麻”[2]、“竹纖維”[2]、“帕爾馬絲蘭屬葉纖維”[2]、“菠蘿葉纖維”[3]、“附生鳳梨纖維”和“白毛羊胡子草纖維”等7條具有應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新型天然纖維。
根據(jù)ISO標準將原標準中的英文屬名做了如下修改:桑蠶絲修改為SILK,柞蠶絲修改為TASAR,針茅麻修改為ALFA。
根據(jù)ISO標準將羅布麻的植物英文學名修改為Apocynum androsae mifolium, Apocynum cannabinum,龍舌蘭屬坦皮科大麻的植物英文學名修改為Agave lechuguilla Torr。
規(guī)范了“綿羊毛”的屬名,綿羊身上取得的毛纖維應稱為“綿羊毛”,區(qū)別于“山羊毛”,其表達更清晰、準確;同時考慮到我國在紡織品成分標注上“羊毛”泛指“綿羊毛”,為了確保該標準出臺后在指導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平滑過渡、避免與已有習慣做法的沖突,在該條纖維屬名中增加了“同義詞:羊毛”的注釋。
為了避免屬名混淆,進一步統(tǒng)一規(guī)范纖維的命名,在標準3.1.3毛發(fā)纖維中部分纖維缺乏絨和毛的界定依據(jù),因此刪除了“羊駝絨”“原駝絨”“美洲駝絨”和“駱馬絨”4個屬名。
從馬身上取得的纖維稱為馬毛,而從馬鬃和馬尾部位取得的纖維與馬身體其他部位取得的纖維有明顯不同,因此根據(jù)ISO標準,將從馬鬃和馬尾部位取得的纖維稱為馬鬃尾毛(horse-hair fiber),從馬身體其他部位取得的纖維稱為馬正身毛(horse-coat fiber)。
很多天然纖維都有特定的產地,“中衛(wèi)山羊毛”是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特產的山羊毛,與普通山羊毛無法區(qū)分,因此新版標準將其刪去。
大麻纖維具有天然抗菌防霉、吸濕快干、防紫外、吸附性好、柔軟舒適等功能,其紡織品日益受到歡迎。為了避免與毒品大麻的混淆,我國部分種植地區(qū)也將低毒或無毒大麻稱為“漢麻”,我國云南省、安徽省等將漢麻產業(yè)作為新型產業(yè)之一。漢麻和大麻屬于同一種纖維[4-7],因此在此次修訂過程中對“大麻”增加了“又稱為漢麻、火麻”的注釋。
根據(jù)ISO標準,對“黃麻”“槿麻”“玫瑰茄麻”“肖梵天花麻”“苘麻”“刺蒴麻”增加了統(tǒng)一的注釋。
為了便于檢索,以及提高標準的國際性,刪除老標準中“中文檢索”和“英文檢索”的附錄,并將ISO標準中的第4章“纖維屬名、英文俗稱索引表”改為該標準的資料性附錄,表中羅列了各種纖維的英文屬名與其英文俗稱,以便使用者查詢,規(guī)范了進口紡織品的纖維標注。
使用說明中纖維成分的標注應使用規(guī)范名稱,天然纖維名稱采用GB/T 11951規(guī)定的名稱,化學纖維名稱采用GB/T 4146.1—2009《紡織品 化學纖維 第1部分:屬名》中規(guī)定的名稱(化學纖維有簡稱的宜采用簡稱),羽絨羽毛名稱則采用GB/T 17685—2016 《羽絨羽毛》中規(guī)定的名稱。對于GB/T 11951—2018要特別關注以下幾點:
(1)“綿羊毛”建議標注為“綿羊毛”,也可標注為“羊毛”;
(2)“山羊絨”應標注“山羊絨”,不可標注為“羊絨”;
(3)原“羊駝絨”“原駝絨”“美洲駝絨”和“駱馬絨”應分別標注為“羊駝毛”“原駝毛” “美洲駝毛”和 “駱馬毛”;
(4)“竹原纖維”應標注 “竹纖維”,“竹漿粘膠纖維”不可標注為“竹纖維”,建議標注“粘膠纖維”或“粘纖”;
(5)“大麻”可標注為“漢麻”或“火麻”;
(6)出口企業(yè)應關注桑蠶絲(修改為SILK)、柞蠶絲(修改為TASAR)和針茅麻(修改為ALFA)英文屬名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托托拉,默克爾.仙童英漢雙解紡織詞典[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2]袁雨庭.實用英漢紡織服裝詞匯[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9.
[3]邢聲遠.纖維辭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
[4]魯博,張林文,曾竟成,等.天然纖維復合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5]張建春,張華,來侃,等.漢麻纖維的結構與性能[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
[6]李桂珍.麻紡織品手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總局.麻類檢驗[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