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羽心
摘要:本文通過《芥子園畫譜》的“竹譜”與鄭板橋作品中的“墨竹”形象,將藝術家創(chuàng)作與修禪的過程相結合,藝術家創(chuàng)作繪畫時不僅需要觀察,還需要將個人感觸與個人技法完美融合之后,再去看山水景物,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所見都是心中之景,心中之景亦是眼前之景。鄭板橋的“墨竹”使人覺得清新閑適并且內(nèi)心孤潔,表達出鄭板橋的堅持且自得其樂的心境,是因為已達到“手中之竹”的境界。萬物經(jīng)過自我內(nèi)心的修煉,經(jīng)過思慮和觀察,由物象轉為意象。清朝陳撰論畫時說:“悟得十分,茍能記得三分,便是快事?!彼囆g家創(chuàng)作時個人內(nèi)心的感觸和筆下技法完美融合的難度之大,所以,只有不斷修養(yǎng)自我的性情,才能融會貫通,隨心所欲,讓世間萬物為我所用,無處不通達,無事不可行。通過本篇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繪畫的步驟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正確理解意象與意境,用美學眼光看鄭板橋的水墨畫——竹石圖。
關鍵詞:元氣;意象;意境
中圖分類號:G62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18-01
21世紀的今天,當我們想出行寫生,也許我們會拿起相機,背著畫架,選擇一種合適的交通方式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在目的地住下,每日的觀察、感受其中,并進行創(chuàng)作,甚至回家后,如果對畫面有所忘記,我們還可以翻閱照片或者上網(wǎng)查閱資料,整理思路,修改畫面。然而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限制,會使更多人選擇畫身邊的風景,將身邊風景展現(xiàn)出不同的風采。
古人繪畫一般有三部,第一步:臨摹畫譜。早在公元430年前后,我國第一本畫譜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是晉朝宗炳寫的《畫山水序》。到了元朝,倪瓚編著的《畫譜冊》,這時候畫譜已經(jīng)成為風景畫的“素材庫”,只不過素材較少,僅有十張圖。但是明清時期,“素材庫”里的素材得到了豐富,其中最經(jīng)典的代表就是《芥子園畫渤。在《芥子園畫譜》的收錄中,比如竹子這一種植物,就列舉了發(fā)竿點節(jié)式,生枝式等12種形態(tài)。樹木的畫法更是列舉了149種。但如果依靠《芥子園畫譜》拼出一幅好畫,成為名家大師是不可能的,畫畫還是需要依靠后兩步進行,如果說第一步臨摹畫譜是在打基礎,那么第二步的觀察就是修煉畫家的內(nèi)心。只有對自然風景有真正感悟和思緒,畫家的筆下才2能有意趣,存在畫家本身的痕跡。
鄭板橋說自己畫竹:“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边@種“畫意”其實就是畫家對于自然景色有所感觸,就像文人墨客突發(fā)文思,不吐不快,這個時候,畫家才鋪開畫卷動筆作畫。由于鄭板橋是極其迷戀竹子的人,以至于畫竹之時都能“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哪怕有時候只是想單純地作畫,不畫竹子,結果也“信手拈來都是竹”。在仔細的觀察之后,作畫之人對所畫之物積淀了深致的情思。在某個清晨,鄭板橋從床上醒來,陽光灑在窗外的竹子上,一陣風過,竹影搖曳,一瞬間,鄭板橋感覺自己畫意涌動,于是速速取筆,畫作油然而生。
因為在細致觀察、頗有感觸之后,畫家也不能保證能將心境與技法完美融合,把自己的感受用畫作很好地展現(xiàn)出來。就像鄭板橋自己所說:“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睂㈦鼥V的“胸中之竹”凝定下來,成為可供觀照的“手中之竹”,這是異常艱難的一步。清朝陳撰論畫時說“悟得十分,茍能證得三分,便是快事?!崩L畫時個人內(nèi)心的心境感觸和筆下技法完美融合的難度之大。
在鄭板橋的《竹石圖》中可以看出竹子的筆觸纖細而剛勁,雖是新竹,但精神抖擻、富于生命;山石墨色淺淡,感覺自在閑適,而線條與竹子相比,卻是粗放剛直,明顯是作者內(nèi)心有所寄托。整幅畫看下來,讓人覺得清新閑適而內(nèi)心孤潔,有所堅持且自得其樂。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說: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修禪的三步,其實也是畫畫的三個步驟、三個層次。在剛開始臨摹畫譜時,著急把畫譜素材和所見之物等同聯(lián)系起來,等基礎功打牢,到第二步觀察山水景物時,將心中的感觸和實景結合,心中之景又非眼前之景,而到了第三步,臨摹名畫,將個人感觸與技法完美融合之后,再去看山水景物,所見都是心中之景,心中之景亦是眼前之景。
那么畫意是怎么勃興的?并不是由孤立的“象”引起的,而是由虛實結合的“境”(“象罔”)引起的?!耙庀蟆笔侨谌胱髡咔楦械目陀^事物,“意境”是詩詞的藝術境界,“意象”構成“意境”,畫家所創(chuàng)造的是“意境”。這樣畫家所創(chuàng)造的不是一般的“意象”,而是“意境”。意象是物體個體,而意境是一個個意象的組成,所以意境須有高度熟練的技巧,而這種高度熟練的技巧,是要通過長期艱苦的勞動才可以獲得,這也是鄭板橋所提出的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轉變。
只有不斷修養(yǎng)自我的性情,才能對自然萬物有感;只有思想到達一定的高度和境界,才能融會貫通、隨心所欲,讓世間萬物為我所用,無處不通達,無事不可行。注意自我心性的修煉,道自然而然就會被你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