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科,潘蘭蘭,郝增明,朱 加,范亮全,周東明,湯霄朕,侯振海
下腰痛是以腰骶部及兩側(cè)臀部區(qū)域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綜合征,發(fā)病呈現(xiàn)年輕化、嚴重化和逐年增多的趨勢[1],同時也是我軍官兵就診的最常見疾病之一[2]??哲姷孛鏅C務人員擔負著保障飛行訓練安全的重要任務,其下腰痛的發(fā)生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3-4],如何有效進行防治已成為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的重要保障。臨床現(xiàn)已將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應用于下腰痛的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在地面機務人員下腰痛中的治療作用。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5年4—10月某空軍飛行團的261名地面機務人員,自制下腰痛問卷調(diào)查表,進行集中填寫問卷,記錄一般情況包括: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高中、大學、研究生)、從事機務工作時間等內(nèi)容,下腰痛相關(guān)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有無下腰痛病史、首次下腰痛疼痛時間、最長持續(xù)時間、引起下腰痛的相關(guān)工作及生活因素、最近1周內(nèi)有無下腰痛及疼痛對每天活動度的影響程度等。發(fā)放問卷261份,回收261份,回收率100%。共有67例符合下腰痛診斷,對其進行外科查體、X線、CT及MRI檢查,排除腰椎間盤疾病、腰椎滑脫等特異性脊柱疾病后共有63例機務人員診斷為下腰痛[5],發(fā)病率為24.14%,選取其中40例進行研究。按訓練方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20例。均為男性,年齡19~41(28.82±6.04)歲,身高(171.4±4.4)cm,體重(66.3±4.2)kg,均無脊柱外傷史、手術(shù)史及心血管疾病史,2組年齡、身高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人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解放軍117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在94865部隊衛(wèi)生隊備案。
1.2方法 所有人員參加軍事訓練大綱中共同科目正常訓練,觀察組在共同科目訓練之后,再增加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而對照組則不進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本課題研究人員到駐地部隊給帶兵班長及團衛(wèi)生隊軍醫(yī)進行講課培訓,傳授核心穩(wěn)定性訓煉的方法,同時定期到干預現(xiàn)場進行指導,干預措施由班長組織實施,團衛(wèi)生隊軍醫(yī)負責醫(yī)務監(jiān)督。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具體方法如下:①卷腹(仰臥起坐):雙腳自然彎曲放于墊上,雙手抱頭做仰臥卷腹的動作,然后放松恢復仰臥位為完成一次動作,重復5次為1組。②仰臥抬腿:仰臥位,下肢伸直,雙下肢交替上抬90°(屈髖),每側(cè)5次后,再同時盡力抬起雙側(cè)下肢,重復5次為1組。③“橋式”運動:仰臥位,頭、雙肘和雙足跟支撐,盡量上挺軀體并離開床面維持5 s,重復5次為1組。④俯臥抬腿:患者取俯臥位,下肢伸直,雙下肢交替上抬30°(伸髖),每側(cè)5次后,再同時盡力抬起雙側(cè)下肢,重復5次為1組。⑤半俯臥撐:俯臥位,雙手置于背后,雙下肢不加阻力,然后盡力背伸抬高上體,維持此種體位5 s后再度放松,恢復俯臥位為完成一次動作,重復5次為1組。⑥“燕勢”運動:俯臥位,雙上肢后伸用力使上身和雙下肢同時抬起(后伸脊柱,伸髖)并維持5 s,重復5次為1組。每天訓練2次,第1次為中午休息時,第2次為晚上休息時。訓練次數(shù)按循環(huán)訓練法要求循序漸進增加,第1周每次完成1組動作;第2周每次完成2組動作;第3周每次完成3組動作;第4周每次完成4組動作;以后即維持此強度至12周。
1.3觀察指標
1.3.1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6]評定受試者腰痛疼痛程度,評分卡有10 cm的線段,線段上有可移動游標,線段最左邊表示無痛(0分),最右邊表示劇烈疼痛(10分),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jù)自身疼痛情況移動游標至相應位置并計分。
1.3.2功能評定: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7]評定受試者功能障礙情況,一般包括腰腿痛程度、個人生活料理、提舉重物、行走狀況、坐位狀況、站立狀況、睡眠狀況、性生活狀況、社會生活、旅游狀況等10個方面,本研究刪除性生活狀況選項,每個問題6個選項,每個問題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0分,所得分數(shù)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所有受試者在訓練開始前及12周后進行評估。
訓練前,2組VAS、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12周后,觀察組VAS、ODI評分均低于訓練前和對照組(P<0.01)。對照組訓練后VAS、ODI評分與訓練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下腰痛官兵訓練前后疼痛及功能情況
注:觀察組采用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對照組不采用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與訓練前比較,bP<0.01;與對照組比較,dP<0.01
我軍現(xiàn)行的軍事訓練大綱中,尚無針對腰背肌力量訓練的內(nèi)容,更加缺乏對于其功能評價的標準[8],這種對腰背肌訓練的忽視必然對軍事訓練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軍事訓練所致下腰痛發(fā)病率較高。空軍地面機務人員擔負著戰(zhàn)斗機維修、保養(yǎng)及保障飛行訓練安全的重要任務,工作強度大,下腰痛發(fā)病率較高,關(guān)于機務人員下腰痛防治措施的報道較少,局限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腰背肌鍛煉等。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機務人員下腰痛發(fā)病率為24.14%,我們在對其工作環(huán)境及工作姿勢進行分析后認為空曠的工作環(huán)境、反復彎腰抬舉重物、潮濕寒冷和飛機噪聲等不良因素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因素[9]。目前認為腰部核心肌群失活或延遲激活是引起腰椎不穩(wěn)定、產(chǎn)生下腰痛的重要因素之一[10]。核心肌群是人體中間環(huán)節(jié),是指肩關(guān)節(jié)以下髖關(guān)節(jié)以上包括骨盆在內(nèi)的區(qū)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構(gòu)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這些肌群通過離心收縮控制椎體活動和具有靜態(tài)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彎曲度和維持脊柱的機械穩(wěn)定性,是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的主要肌肉。有研究顯示,下腰痛患者力學改變是明確的,由于疼痛而產(chǎn)生的肌肉反射性抑制,及由于活動受限導致較長時間肌肉靜力性負荷不足及運動缺乏,引起肌肉不同程度廢用性萎縮,從而使穩(wěn)定系統(tǒng)發(fā)生病理改變,進一步引起腰椎不穩(wěn)[11]。
在腰痛的治療中,運動療法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報道將其作為慢性腰痛的首選治療方法[12-13]。運動療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脊柱附近的肌群,提高脊柱的柔韌性,從而改善脊柱的穩(wěn)定度,達到減輕腰痛程度的目的。運動療法的種類繁多,故需要找到療效明確的運動方式。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是針對核心區(qū)域肌群(主要是腹部、下背部、骨盆部肌群)及其深層小肌群進行的力量、穩(wěn)定、平衡等能力的訓練[14]。其不同于傳統(tǒng)的康復訓練之處在于其使核心區(qū)域的整體原動肌和局部穩(wěn)定肌通過訓練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創(chuàng)新了康復訓練的方法與手段。通過核心訓練打破其惡性的循環(huán),建立穩(wěn)定的核心區(qū)肌力,進而維持軀干的穩(wěn)定性,維持良好的姿勢,減少了損傷的可能性,從而逐步走向良性循環(huán)[15]?,F(xiàn)已開創(chuàng)了許多獨特方法和手段,有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單人練習,也有借助各種輔助器械的如瑞士球、平衡墊、懸吊帶、全身振動機器等[16-18]。
由于受到部隊條件及設施的限制,難以進行諸如平衡球、懸吊繩等器械訓練。同時如何在日常軍事訓練之余保證官兵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設計的動作具有一定難度,為此我們自行制定了核心肌群鍛煉方法,分別在午間及晚間休息時進行,每次時間不超過25 min,動作包括卷腹、仰臥抬腿、“橋式”運動、俯臥抬腿、半俯臥撐及“燕勢”運動等6個動作,簡便易行,強調(diào)將脊柱核心部位當作一個圓柱體,對軀干前面、后面和雙側(cè)肌肉在不同形式下開展核心肌群的力量訓練,并在訓練中采用強度漸增原則,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訓練方法,要求在每個練習動作中嚴格控制身體姿勢。本研究采用的VAS和ODI是目前公認的評估腰痛的兩種不同方法,VAS側(cè)重自我感覺疼痛水平,將患者的主觀感覺量化;ODI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二者結(jié)合可以較全面的評估治療效果[1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在訓練12周后VAS和ODI得分均明顯下降,提示運動干預可以很好地降低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受測單位人員的限制,樣本量較小,我們下一步將在更多的單位開展相關(guān)研究;缺乏對于核心肌群功能的客觀評估指標,我們前期利用表面肌電技術(shù)對腰部豎脊肌的反應進行了檢測[20],反應良好,下一步擬用于核心肌群功能評估。同時在本研究中,我們針對基層衛(wèi)生隊提出幫助建設、完善功能康復室的建議,對基層軍醫(yī)及衛(wèi)生員進行定期培訓,以確保能夠時刻為基層官兵提供衛(wèi)勤保障。
[參考文獻]
[1] Balague F, Mannion A F, Pellise F,etal.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J].Lancet, 2012,379(9814):482-491.
[2] 任東風,譚小云,吳聞文,等.海軍某部艦艇官兵腰痛流行病學調(diào)查[J].中國骨與關(guān)節(jié)雜志,2014,3(4): 251-253.
[3] 楊國慶,曹青林,李鵬,等.三級預防在飛行人員頸腰腿痛防治中的應用[J].空軍醫(yī)學雜志,2015,31(3):196-198.
[4] 蔣正杰,張緒,陳丹,等.某部機務人員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職業(yè)與健康,2015,31(24):3504-3506.
[5] 王斌.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與康復[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2):150-153.
[6] Langley G B, Sheppeard H.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its use in pain measurement[J].Rheumatol Int, 1985,5(4):145-148.
[7] Yao M, Wang Q, Li Z,et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J].Spine, 2016,41(24):E1470-E1478.
[8] 黃昌林.我軍軍事訓練醫(yī)學的研究現(xiàn)狀及方向[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2,29(4):284-285.
[9] 李晅,郭華,韓江林,等.航空兵部隊機務人員常見病因分析[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7,19(5):450-451.
[10] Lee C W, Hwangbo K, Lee I S,etal. Th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and ball exercise on pain and muscle activity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J].J Phys Ther Sci, 2014,26(1):93-96.
[11] Yue Y S, Wang X D, Xie B,etal. Sling exercis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 2014,9(6):e99307.
[12] Smith B E, Littlewood C, May S. An update of stabilisation exercises for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4,15:416.
[13] Coulombe B J, Games K E, Neil E R,etal. Core Stability Exercise Versus General Exercis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J].J Athl Train, 2017,52(1):71-72.
[14] Kumar T, Kumar S, Nezamuddin M,etal. Efficacy of core muscl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J].J Back Musculoskelet Rehabil, 2015,28(4):699-707.
[15] Prieske O, Muehlbauer T, Borde R,etal. Neuromuscular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following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 elite youth soccer: Role of instability[J].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6,26(1):48-56.
[16] Kim S G, Yong M S, Na S S. The effect of trunk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with a swiss ball on core muscle activation in the elderly[J].J Phys Ther Sci, 2014,26(9):1473-1474.
[17] Mok N W, Yeung E W, Cho J C,etal. Core muscle activity during suspension exercises[J].J Sci Med Sport, 2015,18(2):189-194.
[18] Wang X Q, Pi Y L, Chen P J,etal. Whole body vibration exercis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study protocol for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 2014,15(1):104.
[19] 王雪強,鄭依莉,胡浩宇,等.常用腰痛功能障礙評估量表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6):672-675.
[20] Gao Y, Shi J G, Ye H,etal. Adaptation of muscles of the lumbar spine to sudden im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lower back pain caused by military training[J].J Spinal Cord Med, 2014,37(6):77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