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清梅,張強,周洋,梁金波,戴居會
恩施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 國家茶葉產業(yè)技術體系恩施綜合試驗站,445000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恩施州茶葉開始進入規(guī)模種植,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茶園開始衰老,產量和品質也隨之下降,且原來的布局規(guī)劃已難適應當今管理技術的要求[1-2]。由于早期茶園大多選擇在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地,茶樹種植過密,未預留工作通道等原因,造成封園后采茶人員進入茶行后掉頭難、跨行難、采摘難,不僅影響了采茶效率,而且不利于茶園的耕種管理。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老茶園超過66.67萬hm2,尤其是武陵山區(qū)及西南山區(qū)6省市(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市、湖北、湖南)地理條件及管理水平成為機械化管理的限制因素。導致各種茶葉管理機械進園難、操作性差、勞動強度大、安全性差等問題十分突出。針對這種現(xiàn)狀,恩施州農業(yè)科學院茶葉所科研人員采取茶園種植模式與茶園管理機械相結合的技術新舉措——一種適用于機械化管理的茶樹栽培方式[3],致力于解決茶園管理機械在老茶園作業(yè)和采摘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自2014年至2017年項目團隊在恩施市、利川市、鶴峰縣、宣恩縣等地累計推廣應用該技術超過293.33 hm2,茶園機械化管理效果較明顯,得到茶農、茶企一致認可。結合本項目社會推廣實踐,筆者將老茶園內環(huán)式栽培模式改造技術進行總結介紹,供當?shù)赜嘘P部門和茶葉從業(yè)人員參考。
適用于機械化管理的內環(huán)式茶樹栽培模式,其特征在于在種植田塊周邊設置了1條保護茶行,保護行與茶樹種植行間留100 cm寬的間隔形成內環(huán)通道,保護行的種植標準與種植行要求一致,種植行之間的縱向工作道與內環(huán)通道相貫通,形成連通的小內環(huán),便于田間管理機械的運作和掉頭,在田塊的對角區(qū)域設置管理機械進出口通道,其主要內容有工作道改造和田塊間道路連通。
平地茶園機械不能調頭的;坡度小于25°的茶園;坡度大于25°,規(guī)模大種植規(guī)范的茶園均適宜采用“內環(huán)式”模式。
根據(jù)田間地理位置,確定茶園機械進園位置,在此位置通過人工或機械的方式,將茶園四周的茶行保留0.5~0.8 m,向內砍掉0.8~1.2 m茶行,形成內環(huán)缺口,便于田間管理機械的調頭;將保留的外圍茶行培育成保護茶行,保護茶行的寬度與原茶園定植寬度一致,起到一個安全屏障的作用;保護茶行和茶樹種植行的種植小行距為33 cm,茶樹種植行之間的縱向工作道寬度為150 cm,種植田塊內保護茶行邊上的橫向工作道和縱向工作道寬度為160~180 cm,保護茶行與茶樹種植行間留100 cm的間隔形成內環(huán)(圖1)。
圖1 工作道改造圖
老茶園田間普遍存在梯、埂、排水溝等,茶園管理機械園間通行受阻。對現(xiàn)有的梯、埂進行道路改造,確保坡度<25°,在茶行間的排水溝上搭建寬1.0~1.5m的水泥板,可實現(xiàn)機械在田塊間通行(圖2)。
圖2 道路連通圖
“內環(huán)式”老茶園機械化改造主要包括形成內環(huán)通道、老茶園土壤改良、老茶園肥力提升、老茶園樹形樹勢改善4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老茶園改造的技術要求,選用小巧、操作靈活的機械進行茶園改造作業(yè)。
按照“內環(huán)式”栽培模式技術要求挖除多余的老茶樹,挖后的老茶樹可使用維邦園林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T90FS鼓式碎枝機進行粉碎還田;對打通后的茶園工作通道兩邊茶樹進行修邊,可采用單人修剪機或者由無錫華源凱馬發(fā)動機公司生產的KMDG-31-1自走式雙面修邊機進行,修剪寬度20~42 cm(可調),修剪高度為10 cm。工作道的打通便于田間管理機械的通行,提高通風透光性,減少病蟲害。
改善老茶園的樹形樹勢,培育理想的樹冠,可根據(jù)茶樹的樹齡、長勢采用重修剪、臺刈、深修剪等修剪方式。可選用單人、雙人背負式修剪機,有條件的可選用安徽農業(yè)大學研發(fā)的履帶自走式修剪機,能節(jié)約勞動力并降低勞動強度,修剪幅寬為110 cm(高度可調),工作效率為0.13 hm2/h。
老茶園土壤板結、通氣透水性較差。選用由農業(yè)部南京農業(yè)機械化研究所研發(fā),江蘇無錫華源凱馬發(fā)動機公司生產的KM3CG-30茶田耕作管理機,配合“三牛力”牌旋耕機。由淺及深中耕2~3次就能達到管理技術要求,中耕深度達15~20 cm。
老茶園修剪及中耕后,通過以“三牛力”牌旋耕機為平臺,自行改進的螺旋式雙溝施肥的粉狀肥料施肥機,開溝深20 cm以上,料斗最大裝載量為50 kg有機肥,適用于茶園冬季管理有機肥料的機施。茶園追施顆粒肥料選用河北頂呱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耕施肥機,該機工作幅寬30~50 cm(可調),料斗最大裝載量為25 kg復合肥,可實現(xiàn)單、雙溝施肥,調整后也可用于茶園播種綠肥。
“內環(huán)式”老茶園可根據(jù)老茶園的基礎、茶樹品種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主要有樹體改造和改植換種兩種。
對于基礎較好、茶樹品種適宜的老茶園采用重修剪方式進行樹體改造。按照內環(huán)式栽培方法技術要求對恩施市高新技術產業(yè)園茶園進行老茶園樹體改造,改造面積為2 hm2,平均每公頃改造成本為9 520元,具體改造成本如表1所示。
表1 老茶園樹體改造費用
對于基礎較差、茶樹品種不適宜的老茶園采用改植換種,將原來的老樹一次性連根挖除,重新規(guī)劃、整地、施肥和種上新的茶樹品種。對利川市焱鑫茶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老茶園進行改植換種改造,改造面積為2.8 hm2,平均每公頃改造成本為28 789元,具體改造成本如表2所示。
表2 老茶園改植換種費用
“內環(huán)式”栽培模式在老茶園改造中的應用,開辟了茶園管理機械工作通道和田塊間通行道;構筑了茶園安全生產屏障,確保了茶園田間操作安全,解決了茶園管理機械進園難、掉頭難、采摘難、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是一項適宜老茶園改造并實現(xiàn)茶園機械化管理的新技術。
“內環(huán)式”栽培模式在老茶園改造中的應用,適宜的機械選型為T90FS鼓式碎枝機、KMDG-31-1自走式雙面修邊機,用于內環(huán)通道形成;履帶自走式修剪機,用于老茶園樹冠修剪;KM3CG-30茶田耕作管理機與“三牛力”牌旋耕機配合,用于老茶園中耕除草;優(yōu)化改造的“三牛力”牌旋耕機和中耕施肥機分別用于粉末狀肥料和顆粒狀肥料的施肥。
實踐表明,對于基礎較好、茶樹品種適宜的老茶園采取樹體改造,其改造成本平均每公頃為9 520元;對于基礎較差、茶樹品種不適宜的老茶園采取改植換種,其改造成本平均每公頃為28 789元。
[1]歐進澤.昭平縣低產老茶園的更新改造措施[J].南方農業(yè),2015,9(21):162.
[2]駱耀平.名優(yōu)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
[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一種適用于機械化管理的茶樹栽培方法:ZL201310152913.0[P].201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