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偉中 王愛民
一、體認文體特點,把握學習起點
師: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板書課題),是一部劇本。一起讀課題。劇本長得跟我們以往的文章都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PPT出示課文前半部分內容)
生:都是人物的對話,但是沒有冒號、引號。換另一個人說話,文章就會另起一行。
生:人物的表情、動作等都用括號顯示。
生:課文一開頭就有“時間”“地點”“人物”的交代。
師:剛剛我們講到的這些不同(PPT用紅框把學生交流的內容框出來),在劇本中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作舞臺說明。課文長得不一樣,讀法也不一樣。你是怎么讀的?
生: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注意停頓。
師:和他讀法一樣的舉手。我們聽聽不舉手的同學是怎么讀的。
生:舞臺說明的這些文字不用讀,只看就可以了。因為關于人物動作、神態(tài)的說明文字是提示演員該怎么表演,該用怎樣的語氣說臺詞。
師:這才是正確讀劇本的方法。舞臺說明只看不讀,剩下的部分才出聲讀,你會讀了嗎?來,快速正確地讀一讀大屏幕上的內容,然后想想在講什么。
生:這部分內容是講伯諾德一家下決心保護蠟燭。
師:保護蠟燭,就是保護——情報。這是劇本故事的起因。再快速地讀劇本的后半部分,想想又在講什么。
生:他們不停地與德國軍官周旋,保護蠟燭。
師:“周旋”,這個詞用得好,也就是說保護了不止一次。那第一次是怎樣保護的?
生:伯諾德夫人拿出油燈,熄滅了蠟燭。
師:伯諾德夫人用了什么方法,你能用小標題概括嗎?
生:油燈換蠟燭。
師:這樣一概括,既簡潔又清楚。(師板書:油燈換蠟燭)接下來呢?
生:杰克端蠟燭去柴房抱柴。
生:杰奎琳說她想睡覺,把蠟燭拿上了樓。
師:你們能學著上面的樣子,把讀懂的部分寫到黑板上來嗎?(生點頭,板書:抱柴端蠟燭,裝睡拿蠟燭)根據板書,把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在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
(生自由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學習永遠都是有起點的。劇本的文體特點、讀法,對學生而言相對陌生。在“長得跟我們以往的文章都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長得不一樣,讀法也不一樣”的驅動下,學生調用已有的閱讀經驗,在比較中對劇本的文體特點形成直觀體悟。同時,在“發(fā)現(xiàn)—體認”的學習過程中,把握故事內容,了解劇本敘述的特點。)
二、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深度學習
師:劇本,又叫腳本。根據它可以創(chuàng)作電影、電視劇,還可以制作廣播劇和電影海報……小組內商量一下,想想要把這個劇本變成什么。
(生自由討論)
師:好了,請小組長上來。(小組長上臺,師根據各小組的想法,提供輔助學習材料)小組長先組織組員學習輔助材料,然后根據你們的設想分配好組員的任務,再一起進行創(chuàng)作。
(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師隨機指導,時間為15分鐘)
(設計意圖:充分地信任兒童天生的學習能力,在小組合作討論確定學習內容的過程中,巧妙地把課文轉化成三個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項目:演電影、做廣播劇、設計海報。每一個項目包含的學習核心內容不再是單一的知識點,而是“語言理解運用、思維外化表達、審美發(fā)現(xiàn)鑒賞”等集成的一個知識群,為學生進行外在知識與已有經驗之間的轉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更為學生的記憶、理解、關聯(lián)能力以及系統(tǒng)化的思維與架構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幫助。)
(一)電影表演:油燈換蠟燭
(師先請“油燈換蠟燭”電影組匯報。生匯報很認真,該組承擔旁白任務的有三個人。表演結束后,師組織生進行評價)
生:我覺得他們的旁白是不需要的,確定人物角色以后,直接表演就可以了。
師:嗯,有道理。那什么地方很好?(問表演小組,小組內沒人發(fā)言)敢不敢聽聽人家的評論?(小組成員都點頭)有勇氣才有大智慧。
生:郭海洋讀得(眾笑,該生馬上領會并改口),哦,他表演得很認真,有那種德國佬狡猾的感覺。
師:狡猾。他想干什么?
生:他想發(fā)現(xiàn)屋子里有沒有異常。
師:那有沒有發(fā)現(xiàn)?
生:我覺得伯諾德夫人有點不自然。因為中尉甲說太暗了,把蠟燭點燃后,夫人急忙取出一盞油燈,把蠟燭給熄滅了,她太著急了。我感覺德國軍官可能會起疑心。
生:我覺得也是。因為夫人太緊張那根蠟燭了,德國佬肯定要起疑心的。
師:嗯,有道理。但當時夫人還有其他辦法嗎?
生:(異口同聲)沒有。
師:那這就是不好當中最好的辦法。(停頓兩秒)原來德國人很狡猾,我們的伯諾德夫人更——
生:(異口同聲)狡猾。(聽課教師大笑)
師:這個詞要帶上——
生:(異口同聲)引號。
師:表示——
生:(異口同聲)聰明。
師:那我們來看一看伯諾德夫人到底聰明在哪里。(PPT顯示夫人說的話)
生:中尉甲嫌蠟燭太暗了,夫人就拿來油燈,吹滅蠟燭,好像都是為中尉甲考慮的。
生:夫人的舉動是順著中尉甲的意思來的,很巧妙。
師:順水推舟。德國佬說太暗,那我就給你換一個亮的,這樣就可以把蠟燭給——(生異口同聲:熄滅了)這么巧妙的一句話,誰來讀好它?
(先多名學生讀,再請大家一起讀)
師:看似隨意的一句話,用心品才能品出夫人的智慧和勇敢。好的劇本用心讀,才能讀出其中的精彩和奧妙。謝謝這個劇組,給我們帶來了不是很完美但是很有學習價值的一次表演。
(二)廣播劇表演:抱柴端蠟燭
(師按順序請“抱柴端蠟燭”廣播劇組匯報學習成果)
師:廣播劇的學習資料,學懂了沒有?(小組成員點頭)學懂了,就請組長來說一說是怎么分配任務的。
(組長介紹小組成員的分工:一女生是解說員,組長和其他兩名學生分別飾演中尉乙、伯諾德夫人和杰克,一男生負責配樂,最后一名學生負責音效)
師:很好,廣播劇的四大要素——解說、劇中人物、配樂、音效,分配得很清楚,說明你們學懂了。
(學習小組展示后進行交流)
師:剛剛的廣播劇運用了背景音樂。學習資料里有三段音樂,為什么會選擇這段音樂?我們先來聽聽配樂大師的想法。
生:雖然當時的情況很危急,氣氛很壓抑,但夫人勇敢地周旋,帶給我們一絲絲希望,所以我選擇了這段驚險中又透著希望的音樂作為背景。
(掌聲響起)
師:他用音樂表達了對劇本的理解,厲害!剛剛他說有一點點希望,你在廣播劇的哪個地方聽出來了?
生:當時風很大,杰克就借機說他覺得冷了,去柴房抱些柴火來。他想以這個借口把裝有情報的蠟燭拿走。我覺得這個方法特別聰明。(眾生鼓掌)
師:杰克很機智地找到了轉機,但還是——
生:(異口同聲)失敗了。
師:另外還有給人希望的地方嗎?
生:還有伯諾德夫人為杰克說的那句話,她的意思是柴房里非常黑,沒有蠟燭是不行的。
師:他讀懂了伯諾德夫人這是在為杰克——(生:解釋)話說得非常有水平。誰也是這么覺得的?
生:我也這么覺得,夫人看到杰克的計策失敗了,但是她不甘心,還想為杰克創(chuàng)造端蠟燭的機會,我覺得這里特別有希望,所以我在解說詞里用了“心生一計”這個詞語。
師:俗話說,上陣父子兵。在這里,上陣母子兵,真是心有靈犀,配合得天衣無縫。這句話誰來讀?
(師指名學生讀,然后請大家齊讀)
師:抱柴端蠟燭,經歷了兩個危機。夫人一家一一化解,但最后還是——
生:失敗了。
師:有沒有發(fā)現(xiàn)剛剛這段廣播劇中還有刮風之類的音效?(生點頭)還有哪一個組也是做廣播劇的,你們的音效和他們的一樣嗎?(生舉手)
生:我們一開始加入的音效也是“呼呼呼”的風聲。表示風很大,天很冷,為杰克抱柴火做鋪墊。我們和他們不一樣的是,在最后還加入了掛鐘報時的聲音。
師:這又是為什么?大家來說說。
生:我覺得他可能是這樣想的,鐘聲就像心跳聲,襯托出夫人一家緊張的心情。
(掌聲響起)
生:我覺得是因為時間很晚了,為杰奎琳假裝睡覺做好鋪墊。
(掌聲再次響起)
師:劇本讀透了,像這樣,幾個音效就能把伯諾德夫人一家的機智和勇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就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魅力。
(三)海報設計:裝睡拿蠟燭
(師請“裝睡拿蠟燭”海報組組長匯報)
生:我們設計的海報,整個版面以灰色為主色調,表示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們的恐懼。
師:你們很會用色彩來表達對劇本的理解。接著說!
生:海報的下方,我們放置了“發(fā)出微弱光芒的半截蠟燭”的圖像。因為蠟燭是劇本里的主要道具,而且微弱的光在灰色的背景下,更能表現(xiàn)當時的情況十分危險,希望十分渺小。(掌聲響起)
師:希望很小,但夫人一家還是堅持著,讓它溫暖著我們。
生:燭光上面有杰奎琳可愛的臉龐。我們想用杰奎琳天真的眼神,傳遞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掌聲響起)海報的上方,我們設置的電影名是《微光》。這個名字比較奇特,比較能吸引觀眾。
師:為什么叫《微光》?其他同學還有什么不一樣的理解?
生:就是表現(xiàn)出雖然困難重重,希望渺芒,但是希望還是有的。
生:不論生活、戰(zhàn)爭如何殘酷,心中還是要有希望。
生:電影名的下方我們設置了宣傳語——“金屬管與百萬人的性命”,是說金屬管十分重要。(生鼓掌)
師:我心中也一直在為她鼓掌,太精彩了。你們小組還有補充嗎?
生:“金屬管與百萬人的性命”,這句宣傳語凸顯出這個“金屬管”的重要,整個二戰(zhàn)可能會因這個金屬管而發(fā)生轉折。
生:燭光映著杰奎琳的臉,這個畫面的設置意圖,我想補充一下。前面“油燈換蠟燭”“抱柴端蠟燭”這些方法都沒有成功。最后是杰奎琳用她的天真可愛保護了蠟燭。因為她是妹妹嘛,膽子小,睡覺需要點盞燈,所以少校就沒有起疑心。
師:為什么這個少校不起疑心呢?這是關鍵的地方。
生:因為少校說自己有一個和杰奎琳年紀一樣大的孩子,杰奎琳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兒,讓他放松了警惕。
生:她很天真,一直對少校很尊敬。這樣,少校就會更容易相信她。
生:她不是一本正經跟少校說話的,而是很天真、很無邪的。
師:打敗少校的不是武力,而是杰奎琳的——(生:天真無邪)少校非常想跟她聊天,杰奎琳是不是也非常想跟他聊天?
生:她不想,說她很困,因為她害怕蠟燭燃光了,金屬管就會被發(fā)現(xiàn)。她假裝說她很困,這樣就可以拿著蠟燭上樓去了。
師:這個小女孩是多么聰明?。〗芸盏穆斆鬟€不止這一些,我覺得大家遺漏了很細小又很關鍵的一點。(PPT突出“一盞燈”“蠟燭”這兩個詞語)
生:她說拿一盞燈,就是不想刺激到那個少校,因為前面幾次都在跟這根蠟燭過不去。
生:杰奎琳一開始不說拿蠟燭去睡覺,就是想轉移德國佬對蠟燭的注意。得到少校同意后,那她拿什么上樓就沒有關系了。
師: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里,深藏著杰奎琳的機智和勇敢,為這一次保護情報成功打下了——
生:基礎。
師:這么曲折、驚險的一個劇本,我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演繹,但傳遞的是同一種聲音——痛恨戰(zhàn)爭,向往和平生活。你們真能干!
(設計意圖:每一個學習項目都比較自然地契合了學生成長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內在需求。在“決策策劃—分工協(xié)作—合作展示—共享成果”的過程中,每一名學生通過調動以往的經驗來參與當下的學習,讓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起結構性的關聯(lián),從而使知識轉化為與學生個體有關的、能夠操作和思考的對象,使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
三、拓寬課堂空間,開啟深度學習
師:還想玩嗎?
生:想。
師:還想玩啊,那我們到課后去玩。知道烏鎮(zhèn)有一個峰會嗎?
生:知道。
師:峰會里面有個很重要的活動項目,叫“戲劇節(jié)”。世界各地有名的劇團都去演出,但是從來沒有邀請過小學生。在你們相互配合下,把作品排練好,然后遞交申請。如果讓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們的演出,那多有意思啊!
2017年3月21日,在嘉興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暨市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分會第九屆年會上,有幸聆聽了平湖市百花小學校長、省特級教師華偉中的《半截蠟燭》一課。大氣開放的教學,自主靈動的課堂,幽默風趣的語言,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和學習味,課堂上笑聲不斷,掌聲迭起,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無窮樂趣,觀課教師領略到了特級教師的教學藝術。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讓語文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fā)生,這是華老師這堂課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
一、在比較閱讀中,感悟文體
《半截蠟燭》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文章,是由故事改編的短小劇本,這也是學生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劇本這一種文學形式。華老師通過課前談話,和學生聊喜歡的電影,自然而然地引入劇本和課文的學習,然后圍繞“劇本長得跟我們以往的文章都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這一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使學生較快地了解劇本這種文學體裁的一般特點:先介紹劇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等(舞臺說明);劇情部分通過人物對話展開,每換一個人說話就另起一行,說話人物后面括號里的是介紹人物動作、神態(tài)等內容的提示語。進而讓學生懂得劇本的朗讀方法并自由朗讀前半部分,指導學生根據人物對話概括前半部分的內容,了解劇情的起因。然后隨機遷移,引導學生“抓人物”“抓辦法”,用小標題的方法概括后半部分(重點部分)劇情的發(fā)展,教師板書“油燈換蠟燭”,學生板書“抱柴端蠟燭”“裝睡拿蠟燭”。真可謂巧妙之極,在不露痕跡的對話、引導、暗示下,學生經歷了朗讀、分析、歸納、概括、提煉的語文學習過程,不僅了解了劇本的主要內容,感悟了劇本的文體特點,又習得了劇本的閱讀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項目學習中,品味語言
本堂課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在初讀初步感知劇本特點和整體感知劇本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劇本重點部分的學習。華老師根據劇本的特點,設計了三大學習項目:一是電影表演“伯諾德夫人用油燈換半截蠟燭”,二是廣播劇表演“杰克抱柴端半截蠟燭”,三是電影海報設計“杰奎琳裝睡拿半截蠟燭”。請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認領一項學習任務,由小組長分配成員表演、設計任務。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各自認領的學習項目中,在充分的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中,深度解讀劇本,精心策劃表演、設計海報,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劇本語言的理解、積累、轉換和運用,讓學生經歷真實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在學生的項目學習成果展示中,我們感受到了學生的語文學習力、表演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更為精彩的當是華老師引領學生做“評委”,在欣賞成果之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引領學生回歸、反嚼劇本內容,品味、感悟劇本語言精妙所在,從而將語言學習引向深處,有效落實本課的教學重點。
比如在“油燈換蠟燭”環(huán)節(jié)的交流中,華老師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思維歷程,在相互評價中聚集學習的困惑,最后針對“伯諾德夫人的表現(xiàn)很容易引起德國佬懷疑”這一困惑處,引導學生再度品讀伯諾德夫人的話,感受她的“聰明”所在和語言之妙,指導學生讀出伯諾德夫人的從容和智慧。這一過程,很自然地提升了學生對劇本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水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學中這樣的例子可謂俯拾即是。
三、在互動對話中,享受語文
課堂上精彩不斷,笑聲不斷,掌聲不斷,不僅源于華老師前衛(wèi)的教學理念、精妙的教學設計,還得益于華老師精湛的對話藝術和獨到的引導能力。幽默風趣的語言,讓學生輕松愉快;巧妙精準的點撥,讓學生豁然開朗;適時真誠的激勵,讓學生信心滿滿。華老師善于在傾聽中捕捉學生學習中的精彩點和困惑點,將學習引向深層,引導學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和快樂。
比如在“抱柴端蠟燭”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有一個看似隨意實則用心良苦的細節(jié)——從廣播劇的“配樂、音效”入手,引導學生關注學習思維的呈現(xiàn),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中,把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歷程無限制放大。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打開了語文學習的另外通道:可以用配樂,也可以用音效,來表達自己對語言的理解。一個小小的多元選擇,彰顯出教師教學的別具匠心,在文學藝術和音樂藝術之間架起一座聯(lián)通的橋梁,促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無限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的語文學習,怎會不令學生心馳神往?怎會不令觀課者拍案叫絕?
四、在角色體驗中,升華情感
項目學習,任務驅動,有效地實現(xiàn)了教與學方式的轉換,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動參與者,也豐富了語文學習的內涵,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劇本內容,品味了精妙語言,感悟了人物形象,也使學生在人物角色扮演中體驗了人物情感,與劇中人物產生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真正實現(xiàn)語文學習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與和諧生成。
比如在精彩紛呈的“海報設計小組”的匯報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劇本的內容和語言早已化為形象可視的畫面,那個天真無邪的杰奎琳、那個機智勇敢的杰克、那個鎮(zhèn)定自若的伯諾德夫人早已走進學生的心中,和學生融為一體了。痛恨戰(zhàn)爭、渴望和平、向往美好生活,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吶喊,也是學生共同的心聲。
不忘初心,返璞歸真,讓語文學習在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發(fā)生,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和學習味。這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語文課程觀、學習觀和學生觀,唯有如此,才能迎來語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華老師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范。
( 浙江省平湖市百花小學 314200 浙江省平湖市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