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希,黃 雨,劉中財,喻鈞倫,李 卓,王 竹,鄭永基,楊 茹,胡富碧,
1.成都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放射科(成都 610500);2.漢源縣中醫(yī)醫(yī)院 骨科(雅安 625400);3.德陽市人民醫(yī)院 放射科(德陽 618400)
股骨頭缺血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股骨頭軟骨下骨血供減少,導致骨細胞凋亡及軟骨下骨塌陷,繼發(fā)髖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病理生理過程,糖皮質激素可降低骨重塑能力,損害骨陷凹-微管系統(tǒng),是誘發(fā)ONFH最多見的因素[1]。MRI是診斷ONFH較敏感的技術,但常規(guī)掃描無法檢出超早期ONFH。由于ONFH被檢出后已難以逆轉病程,因此,其超早期的病理變化及診斷研究備受關注。為此,本研究開展了MR橫向弛豫技術聯合Micro-CT動態(tài)觀察超早期ONFH的實驗研究,以期發(fā)現其股骨頭微環(huán)境變化的規(guī)律,為超早期ONFH的影像學診斷奠定基礎。
新西蘭大白兔45只,雌雄不拘,體質量(2.30±0.31)kg,單籠飼養(yǎng),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15只、實驗組30只。實驗組隨機分為造模5、7、9、11、13 d共5個觀察組,每組6只,與對照組(每次3只)共同觀察。造模技術為激素聯合脂多糖改良方法[2]。
致死劑量深度麻醉后仰臥位四肢固定于兔固定板,運用Siemens Avanto 1.5T MR成像儀,8通道體部相控矩陣線圈中心置于兩側髖關節(jié)連線的中點進行掃描。掃描序列:T1WI、T2WI、T2-FLAIR、T2mapping及T2*mapping。其中,T2mapping和T2*mapping序列的掃描參數分別為:TR 2000 ms,TE 20、40、60、80 ms,ST 3.5mm,SS 0 mm,FOV 160×160,NEX 2和TR 900 ms,TE 4.77、13.03、21.29、29.55、37.81、44.65、51.49 ms,ST 3.5 mm,SS 0.7 mm,FOV 160×160,NEX 2。不同定量技術均于同一部位進行測量,感興趣區(qū)(ROI)大小為:4 mm2。
MRI掃描結束后,行對照組及實驗組死亡兔股骨上段取出后的Micro-CT掃描,參數為:70 Kpv,功率50 w、1 mA,每轉動0.72°采集一幅圖,大視野,行二維與三維重建。冠狀面定位后以自帶軟件測量股骨頭ROI的BMD(骨密度)、Tb.N(骨小梁數目)、Tb.Th(骨小梁平均厚度)、Tb.SP(骨小梁分離度)。
10%甲醛液固定股骨頭、脫鈣、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冠狀位切片、貼片、脫蠟、染色、封片后,由兩名高年資病理診斷醫(yī)師盲法閱片,取4個高倍視野計算平均空骨陷窩率。
實驗組造模5~13 d組兔各死亡1、2、2、2只,合計死亡7只。兔死亡前拒飲食,部分拉稀便,精神萎靡,俯臥。納入23只存活兔,與對照組雙側共同觀測。
各組兔股骨頭光整,T1WI、T2WI未見信號異常。實驗組兔第5天測量時,T2值、T2*值即低于對照組,但隨著造模時間延長而逐步增高,至第13天時仍低于對照組(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股骨頭T2值、T2*值的動態(tài)變化
組別T2*髖數9d11d13d5d7d9d11d13d實驗組65.3±8.169.7±5.474.3±3.41210888對照組82.2±4.577.6±6.279.5±5.266666
t檢驗結果顯示,第5、7、9、11和13天時實驗組與對照組T2值、T2*值的組間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各組、各期兔股骨頭形態(tài)完整,肉眼觀察圖像骨小梁結構無明顯差異。測量結果顯示,實驗組Tb.SP、Tb.N隨造模時間延長逐漸增高,BMD、Tb.Th則逐漸減低,對照組的測量值基本穩(wěn)定(表2)。為驗證T2值、T2*值、BMD、Tb.N、Tb.Th、Tb.Sp的穩(wěn)定性,隨機選取5只兔重復測量10次,計算出其變異系數(CV),分別為2.54%、1.75%、1.02%、0.89%、0.75%、1.04%。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股骨頭Micro-CT測量值的動態(tài)變化
組別Tb.NTb.Th9d11d13d5d7d9d實驗組1.11±0.251.16±0.211.20±0.200.97±0.160.92±0.180.78±0.17對照組0.92±0.180.89±0.190.86±0.191.02±0.141.11±0.251.03±0.25
組別Tb.ThTb.Sp11d13d5d7d9d11d13d實驗組0.75±0.190.68±0.160.08±0.030.10±0.040.11±0.040.12±0.040.16±0.03對照組1.00±0.201.05±0.170.12±0.020.14±0.040.15±0.030.15±0.040.14±0.03
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兔股骨頭BMD、Tb.Th自造模第7天及之后與對照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b.N、Tb.Th值均自造模第9天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b.Sp自造模第5天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行實驗組23只46髖CT、MR各時間點測量值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Micro-CT各參數中Tb.Sp與T2值、T2*值多呈正相關關系;Tb.Th與T2值、T2*值則多呈負相關關系(表3)。
表3 實驗組Micro-CT各參數與T2值、T2*值動態(tài)變化的相關性
注:*P<0.05
所有股骨頭色澤、形態(tài)、軟硬度均無明顯異常。實驗組第7天空骨陷窩率高于對照組,第13天其空骨陷窩率均>40%,骨小梁變細或中斷、骨髓內脂肪細胞增多、體積增大,髓腔內出血等病理改變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加重(圖1~2)。
圖1 實驗組第7天組織學觀察(HE染色,×10)注:股骨頭、小梁內骨陷窩部分細胞核邊集,出現空骨陷窩
圖2 實驗組第13天組織學觀察(HE染色,×10)注:股骨頭、小梁內細胞核邊集增多,空骨陷窩增多
超早期ONFH是致病因素(外傷、激素、酒精等)侵入至股骨頭發(fā)生Ⅰ期變化的間隔期,該期CT、MRI常規(guī)檢查表現均為陰性[3],因此,該期的臨床診斷很難,相關的影像學研究也鮮有報道。本實驗運用CT與MRI定量分析技術動態(tài)觀測兔股骨頭缺血壞死超早期模型,主要目的是縮短ONFH影像診斷的時間窗。
Micro-CT可敏感反映骨質結構的變化,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其中BMD變化可解釋骨生物力學性能70%的變化,綜合其他參數可解釋90%的變化[4]。本研究發(fā)現,隨著造模時間延長,BMD、Tb.Th呈逐漸降低的趨勢,Tb.Sp、Tb.N呈逐漸增高的趨勢。從時間窗來看,Tb.Sp變化最早呈現出統(tǒng)計學意義(第5天),BMD和Tb.Th則次之(第7天),而Tb.N的變化發(fā)生最晚(第9天)。上述參數值的變化較好地解釋了ONFH超早期骨質結構各成分相互關聯、互相制約的變化狀況,呈現出骨質結構削弱為主導,骨小梁應力逐漸減低的病理變化規(guī)律,但此改變與骨質疏松病理變化一致,并非ONFH特有。
MR成像原理與CT不同,其測量所得的T2值和T2*值是組織的固有特性。本實驗測量顯示的股骨頭T2值和T2*值降低改變與潘振宇等[5]研究結果一致,也同樣呈現出了先降低后逐漸恢復的變化趨勢,但其觀測時間為2~8周(間隔1周),不同于本實驗5~13 d(間隔1 d)的觀測時間點。該結果意味著T2值和T2*值降低而后升高的趨勢或許是ONFH發(fā)病進程中的基本表現,當誘因不同時(如是否使用內毒素),其變化出現的時間和變化程度會有所不同。
超早期ONFH的T2值與T2*值改變無疑是骨及骨髓細微變化的綜合體現,結合Micro-CT的測量結果,從相關指標參數的變化時間窗分析,可確定該期的骨髓病理變化較骨的病理變化發(fā)生更早、更活躍。眾所周知,常規(guī)MRI診斷ONFH的時間窗早于普通CT,但常規(guī)MRI也無法發(fā)現超早期ONFH。陳昆濤等[6]通過單純激素建模兔的MRI研究發(fā)現,STIR掃描能較早發(fā)現股骨頭斑點狀高信號改變,其時間窗為2周,晚于本實驗的5 d。雖然本實驗采用的建模技術與之不同,但STIR序列反映的是ONFH骨質疏松或水腫表現,而T2值與T2*值反映的則是先于骨成分的骨髓變化情況,盡管該期骨髓變化與之相關的細節(jié)尚不知曉,但從理
論和實驗依據來看,T2值與T2*值測量無疑可先于STIR等MR技術預測ONFH的發(fā)生。
已有的臨床研究證實[7],大劑量激素治療3周內即可能出現股骨頭壞死早期癥狀,但該期及之前的常規(guī)檢查都難以發(fā)現影像學陽性征象。本實驗所用Micro-CT技術僅能用于實驗,無法用于臨床,而T2值與T2*值臨床測量技術則已很成熟,且近幾年已初步應用于骨髓的研究中[8-10],從本實驗的測量結果來看,T2值與T2*值測量可更早探及股骨頭區(qū)域組織變化,預測超早期ONFH的敏感性更高。當ONFH高危患者股骨頭T2值與T2*值降低時,即使其動態(tài)觀察呈現恢復趨勢,都預示著ONFH可能會發(fā)生。
[1]Weinstein R S.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and osteonecrosis[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2, 41(3): 595-611.
[2]喻鈞倫, 羅天友, 吳少平, 等.激素聯合脂多糖建立股骨頭缺血壞死模型兔的技術改良[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5, 19(20): 3129-3133.
[3]李子榮.2009股骨頭壞死診療進展[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09, 1(2): 45-48.
[4]Ding M, Danielsen C C, Hvid I.Bone density does not reflect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early-stage arthrosis[J].Acta Orthop Scand, 2001, 72(2): 181-185.
[5]潘振宇, 李楠, 顧華, 等.MR橫向弛豫時間測定技術對激素誘導兔股骨頭缺血壞死模型的定量影像分析[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6(3): 251-256.
[6]陳昆濤, 何健垣, 孫金俠, 等.兔超早期激素性股骨頭壞死的病理和影像學對比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 2012(6): 4-7.
[7]Kubo Y, Yamamoto T, Motomura G,etal.MRI-detected bone marrow changes within 3 weeks after initiation of high-dose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 possible change preceding the subsequent appearance of low-intensity band in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J].Rheumatol Int, 2015, 35(11): 1909-1912.
[8]劉玉濤, 李淑明, 洪國斌, 等.T2*Mapping對正常青年人骶髂關節(jié)骨髓的初步評估[J].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4): 123-125.
[9]楊洚宏, 蔣偉, 陳建宇, 等.正常人骶髂關節(jié)骨髓T2值初步探討[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13, 22(5): 361-363.
[10] 楊培培, 郭輝, 姚娟, 等.T2圖在脊柱結核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7, 23(1):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