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轉型期,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同時,高校大一新生的入學思政教育工作難度加大,學生的心理信任危機逐漸顯現(xiàn),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挑戰(zhàn)。本文將從新媒體概念和特征著手,在此基礎上分析新媒體背景對高校新生思政工作產生的影響和挑戰(zhàn),探討如何在新媒體背景下做好高校新生思政工作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危機;對策
引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進步,高校思政教育已經變得尤為重要,它對大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是讓學生在未來發(fā)展過程中能夠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方法,也是大學生行事為人的重要準則。但是,在當前高校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政教學的進行,也使得學生普遍對思政教學興趣不高。這就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多提出一些解決方法,以便于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自如,對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幫助。老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將思政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大學生能夠感受到思政教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關的,這樣近距離地進行思政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讓學生的政治水平能夠得到提高,為國家多做貢獻。
1.新媒體背景對高校新生思政工作產生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政會議中指出:要主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tǒng)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用新媒體發(fā)揮正能量,是當前新生思政工作的重要課題。
1.1新媒體對高校新生心理發(fā)展的影響
高校新生的心理處于從未成年向成年人轉型的重要時期,新媒體的負面影響導致高校大學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心理問題,這些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由于新生剛進大學校園,遠離家人和親人的呵護,很多事情要獨立完成,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倍感孤獨和無助。因此,很多新生會利用新媒體來填補課余“無聊”的時間,長此以往,容易產生對網絡的依賴,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越來越無法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挫敗感增強,不能面對真正的自我。
1.2新媒體對高校新生價值取向產生多元化的影響
剛剛踏進校園的新生,價值取向還未定型,會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而形成成熟的價值取向。高校新生入學初期所形成的價值觀雛形,會對其最終的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會通過各類媒體關注國家的時事新聞、社會生活百態(tài)。新媒體平臺上對黨和國家的發(fā)展路線及方針政策進行詳細的解讀,這將極大地促進他們思想個性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形成健全的人格。與此同時,西方不良思想的滲入,也容易對高校新生的思想產生影響,容易迷失自我。
1.3新媒體對高校新生學習、生活的雙重影響
當代高校新生在入校之前的生活就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新媒體信息,只是在進入大學生活之前,他們的高中生活較為緊張和規(guī)律,無法完全自由選擇想要瀏覽的信息。進入大學后,高校的課程安排相對靈活,大一新生會立刻感覺比中學生活有更多的自由時間。此時,大量的新媒體技術與信息會涌入他們的生活,有些新生可以把握好尺度,合理利用新媒體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而有些學生則會沉迷于新媒體,大量的精力與時間被占用。同時,對于網絡信息的真?zhèn)危咝P律矡o判斷能力,反而會容易被不正當信息所牽制。
2.當代高校思政教育困境
2.1新媒體容易導致高校新生的信任危機
新媒體媒介的共同特點是互動性與虛擬性,信息的交流與溝通未公開發(fā)信息人的真實身份,從而可以用虛擬的網名進行互動。在新媒體背景下,學生的自由度被放大,他們在熟悉的人的面前無法發(fā)表的言論和不敢做出的行為,容易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出現(xiàn)。大學新生在剛進入大學生活后,倍感自由,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接觸新媒體,因此,常常帶著“虛假”面具。如果他們無法從網絡生活的角色中迅速轉變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會產生角色誤差,時間一長,容易導致新生嚴重的心理信任危機。
2.2形式化的教育內容不符合人才培養(yǎng)要求
迄今為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工作中,大部分學校都會依據(jù)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開展工作,我們提出的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育方式無法適應高等教育制度對人才的要求,無法實現(xiàn)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成可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團結的教育活動。在以社會和國家至上的原則下,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很難對學生產生親和力,容易成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源頭。
3.新媒體背景下應對高校新生思政工作的對策
3.1加強教育指導,豐富入學教育內容
新媒體背景下,思政工作應有效利用新型的載體和平臺,調動思政工作者和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較為良好的學習氛圍。傳統(tǒng)的媒體背景下,教育資源主要通過報刊、書籍等傳統(tǒng)載體獲得,而在新媒體背景下,大量的教育資源巳經存在于網絡之中。高校新生的入學教育可以通過新媒體獲得飽滿、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易于接受的、學生喜愛的方式向學生傳達。同時,傳達的類型也十分豐富,動畫、圖片、視頻等,都可以產生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3.2打造過硬的指導隊伍
網絡時代對高校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多、更不同于往常的要求。高校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教師是日常指導工作的踐行者,是創(chuàng)新指導工作的探索者,這支隊伍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指導技能如何,直接關系到指導工作的實效性。高校應當積極響應,一是,要選好指導人員,建立一定的選聘標準從校內選用優(yōu)秀人才,或者是從校外聘請專業(yè)人才來充實指導隊伍;二是,要培養(yǎng)好指導人員。要為指導教師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讓他們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三是,要用好指導人員。要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勵機制,以此來提高指導教師的工作熱情,激發(fā)整支隊伍的活力。
3.3改變傳統(tǒng)觀念,搭建思政教育網絡平臺
高校新生思政工作的難點在于大一新生剛進大學校園,還處于懵懂的狀態(tài),在此階段,如果能夠將思政工作及時準確、高效的做到位,就能夠大大減少整個大學階段的思政工作負擔。因此,高校應該搭建一個思政教育網絡平臺,主動出擊,早做工作,早打基礎,把入學教育作為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開展教育。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拓寬思政教育渠道,豐富入學教育內容,占領思政教育工作的制高點,讓新生被正能量的信息浸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結論
總之,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需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不斷解決發(fā)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超越當下、勤奮求知、踏實做人,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服務,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靜靜.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及發(fā)展對策[J].文教資料,2015(11)
(作者單位:重慶青年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