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育不僅僅是智育,同時也是美育,語文課不僅要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知識的烙印,更要在學生的心靈中留下美的種子。當然,這并不是說在語言教育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與之無關(guān)的文學教育,文學是對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文學教育本身就可以滲透在語言教育之中。本文對文學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了探究分析。
關(guān)鍵詞:文學教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引言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普遍缺乏文學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閱讀教學理論教學研究中,文學教育也被普遍忽視。在小學,文學教育的功用還是沒有被真正的認識和重視。小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自始至終都伴隨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諸如愛與憎、樂與悲、好與惡等。通過反反復復、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陶冶著學生的性情,涵養(yǎng)著學生的情趣,積淀著學生的情懷,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感情,使每一個學生身上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洋溢著人們崇尚的浩然正氣,充滿著萬民稱道的人間真情。文學教育本來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小學語文教育理論的題中之義,它客觀上的缺失,不僅使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的語言教育變得片面,而且極大地削弱了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另一個方面的健全的人的品性的養(yǎng)成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新設(shè)計情境,搭建對話交流平臺
在閱讀教學中,常見臺上的教師講得聲情并茂,聲淚俱下,而臺下的學生卻無動于衷,冷若冰霜。原因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教師和文本的對話,而忽略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忽視了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能動性的調(diào)動。怎么能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呢?閱讀教學首先要張揚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師生關(guān)系,師生一起參與文本意義的解釋與建構(gòu),借助教材這一中介實現(xiàn)心靈的交流與對話,完成精神的碰撞與融合,使學生在對話中認識生活、體驗生命,從而在根本上構(gòu)建自我。如在《去年的樹》的教學中,教師一開始就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一段感人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進故事的情景,奠定憂傷的課堂基調(diào);在《一只小鳥》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小鳥的幸福生活,教師運用語言渲染、多媒體造境(如鳥聲、音樂、畫面、實物)等,拉開一幅五彩的立體的畫面,讓學生沉浸在文本所描述的美麗畫面,激發(fā)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
二、運用豐富視像,強化感受體驗
葉圣陶在論述文學鑒賞時曾說,文學作品中的詞語“從意義上、情味上說,原字原辭和字典詞典的解釋必然多少有點距離。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當學生在看到語言文字的時候,他的頭腦能再現(xiàn)一種視像;當學生眼前出現(xiàn)某一個視像的時候,他頭腦當中能顯出相應(yīng)的文字。文字和視像的互現(xiàn),應(yīng)該是閱讀教學感悟語言的理想追求。感受體驗必須靠視像說話,忽視視像的感受體驗是閱讀教學的悲哀。教師意識到詞典的解釋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把詞典的解釋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解釋,嘗試運用感性的手法,啟動想象,豐富每個詞語在學生頭腦中的視像,使得詞語教學也大有文章可做。比如《黃河的主人》一課中,有這么幾個新詞: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驚濤駭浪、如履平地……教師先指名朗讀詞語,小組交流自己對這些新詞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時充分采用豐富學生視像的感性手法:一個“驚濤駭浪”竟能豐富、聯(lián)想成“波浪滔滔、濁浪排空、洶涌激流、黃河滾滾、風浪險惡、風浪險惡……且伴隨著自身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詞語教學,才是真正的感悟化教學。
三、體驗人生意境,體會人生感悟
當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度的解讀體驗,體驗到作家的生命意識和情感激流,就會頓然形成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主體情感的傳導活動,給學生帶來生命價值信念的蘇醒,從而以一種新的方式觀照世界,這就是感悟。這也是新課標致力追求的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當教師以含蓄、感性的詩性語言對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撞擊,使學生跟隨語言進入意境,獲得豐富的視像,對隱含在經(jīng)典文本里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生命、情感等產(chǎn)生深刻的體驗,然后教師順著這股情感的脈流,讓學生或暢談或書寫,寫出自己的一得一悟,以達到喚醒靈魂、充實心靈、重塑精神和升華思想的境界。如在《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的教學臨近結(jié)束時,設(shè)計一個寫話片段。教師創(chuàng)設(shè)表達氛圍:“戰(zhàn)斗結(jié)束之后,戰(zhàn)友們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時用過的鐵錘和杠桿,在陡峭的391高地上刻寫了一道碑文,來紀念來歌頌這位偉大的戰(zhàn)士。同學們,你現(xiàn)在親眼目睹了他壯烈犧牲的一幕,親眼目睹了他在烈火燒身時紋絲不動的光輝形象,你作為他的戰(zhàn)友,會寫一句或是幾句怎樣的碑文來紀念他呢?”有人神色凝重地說:“邱少云同志萬古長青、永垂不朽!”有人鏗鏘有力地說:“天之驕子,烈火金剛,永生的巨人——邱少云!”有人充滿崇敬地說:“永恒的邱少云,你永遠會給我們帶來光明,你是我永遠的偶像!”有人深情地說:“靈魂在烈火中鑄就,形象與日月同輝?!薄?語言與精神同根互生,精神越充盈,語言就越暢達、越適切。語言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精神靈動的生命。在情深意切的訴說中,在多元的體驗感悟中,觸動學生心底里的生命琴弦,濃郁的憂傷之情在課堂上彌漫與流淌。學生對于生命的認識和理解達到一個新的境界,認識到生命對于人們來說有著不可承載之重,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所有生命主體最神圣的使命。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文學素養(yǎng)是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要想開展文學教育,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而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是開展研究本課題工作的關(guān)鍵。一個教師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就會對文本產(chǎn)生美感,在課堂上便能充分調(diào)動文本的文學因素,創(chuàng)設(shè)出一定的情感氛圍,帶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的人文世界。教師在文學方面對學生的影響是無形的,學生從教師的言談話語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閱讀視野和思維空間。教師首先應(yīng)該是一個文學讀者,是一個懂得欣賞文學的人,一個能夠不斷提升自己文化視野和精神素質(zhì)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朱自強.小學語文文學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jīng)典課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穆坪鎮(zhèn)興隆小學)